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各种后天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来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后来宋儒可能受其影响,用“持敬”来要求人们专心致志。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见第三断尾。)?
小题2:B (A项,“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无据;C项,“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错;D项,根据倒数第二段可知,“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错。
小题3:D(根据第二段可知,“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轻慢之心”是宋儒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袁浩
①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的那一天是春末夏初,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阳光说不出的灿烂。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麦子在乡村母性的田野里一个劲地疯长。我,还有和我年岁相当的几个乡野少年聚守一起。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青春少年说得最多的是跟小虎队和港台流行歌曲有关的话题。《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和《蝴蝶飞啊》让我们一帮青春的心灵渴望飞翔。青春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无论何时提起那段成长旺盛期的话题我们都记忆如初。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③那一年那一天的正午,母亲站在我现在应该叫故乡的小村家门口大声地喊着我的乳名。那喊声与我们正在谈论的所有事物无关。母亲的喊声将小村中的狗都给惊吠了,于是我扬了扬手,将一段白色的确良衬衫的袖子捋了捋,终于,我的手腕上显现出了那块上海牌手表,我瞟了一眼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吃饭了。其实,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吃晌饭跟那块手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④那一年那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家。父亲正在收听我家那台“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那个叫刘兰芳的著名评书艺人绘声绘色地播讲着传统评书《杨家将》。我一到家,母亲便开饭了。我,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母亲,我们围坐在一起。母亲将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面条是母亲忙活了大半天亲手擀制的豆麦面,菜也是母亲冬日里腌制的咸菜。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着咸菜,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我们每一个的嘴里都发出“吱吱”不停地吸食面条的唏嘘的声音。那一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吃面条的声音不绝于耳,酣畅淋漓。咸菜和豆麦面条吃得我这个乡村少年鼻尖直冒汗。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
⑤那一年那一天的下午,我在家实在没事,爹就让我下地给花生薅草。春末夏初,花生正在开花。花生花是黄褐色的,花生苗是绿油油的.,很是喜人。我跟在爹娘的身后,挥锄落汗。乡村里的天空最是明净,不远处还有几只斑鸠鸟在叫唤。花生地旁边的麦子即将接近熟稔的味道漫溢了过来,还有小村路口旁的老槐树上飘散着的槐花的清香。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丰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⑥日暮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村道上鱼贯着我的乡邻和不同辈分的族人。田间地头农家放工的路上,其实是乡村讯息最传统最原始的交流与发布的场所。今晚的小村又要放露天电影了,这是我这样的少年走在放工之后的村道上,获取的最感兴趣的信息。这足以使我顷刻间化解半天的辛劳和疲惫。那一年那一天的晚饭我吃得略显仓促,因为那一晚上传出的电影里的热闹声响最是撩拨一颗颗拥有好奇之心的乡野少年。那一年那一天晚上的电影格外好看!一部叫做《少林寺》的彩色宽银幕武打片看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唏嘘不已。那一天那一晚的如水月色何时散尽我们不得而知,李连杰还有那来自远古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更是我们的最爱。一时间我们在电影散去后竟久久不愿离散,我们一个个仿佛还沉浸在一段抗暴助义历史故事和杂糅进去的少林功夫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里。那一天那一晚的电影是现今我在城里的家中打开那个叫做CCTV-6的电影专题频道所永远找寻不到的一种绝妙视听盛宴。
⑦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③现在的我再也没有那一年那一天青春少年的清心寡欲的心态了。故乡,记忆中美好故事的背景也已成为了梦境。时光就是这么残酷地将一个人拉入尘世的风尘,逼你不得不就范。不由得又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诗来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⑨就这样,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被我写进了记忆,记忆也便甘之如饴。
(《散文百家》2010年第9期)
小题1:品味第③段中画线词语,指出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2)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小题3: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家人吃面条酣畅淋漓的场面。请赏析这个场面描写。(4分)
小题4: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个?(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捋了捋”, “瞟了一眼”这两处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20多年前拥有的确良衬衫和手表的乡村少年在伙伴面前的炫耀心理(2分),也暗示着时代背景,那时物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正逐步提高(1分)。
小题1:(1)①八十年代整个中国乡村洋溢着蓬勃发展的气息(1分)。②乡野少年萌发着青春活力,心灵渴望飞翔(1分)。
(2)春末夏初的乡村田野充满生机的景象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1分),期待着如热烈的夏一般的美好生活,期待着生命的蓬勃绽放。(1分)
小题1:抓住听觉(1分)来写一家人挤在一起吃母亲做的咸菜豆麦面(1分),生活贫寒单调但充满温情(1分),抒发了作者怀念往日亲情的情感(1分)。
小题1:示例1:喜欢“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口理由:(1)抓住一天时间来自由剪材,用富有时代特征的事物来串联八十年代典型的一天情景口? (2)“那一年那一天”所代表的青春少年的心态与“二十年之后的现在的我”对比,引领读者通过细节去品味出八十年代的幸福,点明主题。(3)“那一年的那一天”既是题目,又是行文的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时时刻刻把读者的思绪引到20年前,淡淡的忧伤氛围贯穿全文。
答案示例2:喜欢“八十年代的幸福”。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最多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动作描写的作用,动作能反映人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此题考查场面描写,注意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入手。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的软肋
马国福
①到过一些大城市,给我的印象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几何形状,古板、冷峻、单调,豪华的橱窗闪现的不是城市的光彩而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寒光;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闪烁的不是城市的辉煌,暧昧的气氛中,反而让人多了一分悲凉。一个城市物质的文明复制着另一个城市的文明,一个城市的繁荣追赶着另一个城市的繁荣,一个城市的进步翻版着另一个城市的进步,没有个性,没有底蕴,没有特色。如同一个患了软骨病的重症病人,表面上看起来健康,实际上却弱不禁风。
②拥挤的交通让步履匆匆的城里人倍感压力,浮躁不安,增长出口骂人的坏脾气;过度的开发污染让城里的月光像生了锈的钢铁,没了风姿没了风清云白的雅致;泛滥的商贸让大街小巷像裂缝的喇叭,噪音震天,头皮发麻;交通规则频频被践踏,欺诈行为屡屡出现,破碎的垃圾在城市的角落随意倾倒,像治不好的暗疮;代办假证的牛皮癣随处可见,无孔不入;扮成弱势群体的乞丐在热闹繁华的路段随时可以拉住你的衣角,强行让你行善,要想从此过,留下“慈善钱”,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以不多的零钱部分地满足他们的行骗愿望;那些充满诱惑图片暴露挑逗的名片、传单随时可能塞到你的手中……
③这些,都是城市的软肋和痔疮。
④我到过香港,也到过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市和小镇。香港的夜晚尽管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但是夸张一点地说,地上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声音。遇到堵车,后面的司机根本不会不停地按喇叭,更不会因为自己开了宝马就似乎高人一等地拉开车门对堵在前面的出租车以及行人破口大骂。而我们所处的城市呢?开了宝马似乎自己就是帝王将相,高人一等,不停按喇叭,甚至会动粗骂人打人,实在是让我等百姓汗颜。还有一些城市既保留自己的特色,又建造高楼大厦,文化传统在繁荣开放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不但没有被抹杀掉,反而保护得非常完好。让人感到身子走在古代的街市上,扑面而来的却是现代气息,古朴又不失现代,开放又不乏传统。这类城市以古城居多,是城市中的活宝。还有一些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民风淳朴,没有现代城市的狡诈,他们给你奉献出的真实笑脸你在繁华的城市很难看到,真的是“人在巷中游,车在画中行”,让人感到舒适,感到一种源于自然的真实和惬意。
⑤依我很浅的资历,如果用女人来比喻城市,我认为,发达繁华的城市是脸上涂脂抹粉在舞台上走步的漂亮模特,尽管外表光彩照人,如果铅华洗尽,她们身上总有那么一块暗伤和软肋,文化底蕴不足,个性不突出,缺乏张力和十足的美感;发展中的城市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村姑,尽管用经济上的繁荣沾了些时尚的胭脂但是仍有那么一点点笨拙,脸面上时尚,但耳根背后还有那么一点黑黝黝的污垢,就好比一条漂亮干净整洁的街道上突然冒出的一堆垃圾,让人大跌眼镜。而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城市则像一个气定神闲的老妪,满脸的皱纹是她身上最美丽的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她衣襟上巧妙娟秀的花纹,越老越美丽,越老越显得可爱,越值得依恋。她们的骨头不但硬朗而且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是女人中的极品。
⑥有个性才有发展的未来,有个性才有超人的魅力。思路决定成败,方向决定未来。如果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只注重用经济的繁荣为自己脸上涂脂抹粉,在功劳簿上添油加醋,而不以文化传统发扬个性,以制度秩序捍卫个性,那么不久的将来,其势必会陷落在以几个阿拉伯数字衡量经济的误区上。这是一种悲哀。
⑦城市的软肋是文化的缺失,个性的没落,秩序的破坏。深厚牢固的文化个性是城市的根脉所在,有效的制度秩序是城市的筋骨所系,良好的品位素质是城市的脚趾,我想一个城市如果这三个部位出了问题,那么它的任何一根软肋都有可能让它跌倒在暂时的繁荣和进步上。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大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几何形状”,在对比中暗寓作者的感慨。
B.“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在描摹城市繁荣的同时,折射出城市建设的弊端。
C.“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讽刺了城市中人们的麻木、冷漠。
D.作者认为具有悠久历史与传统的城市如同气定神闲的老妪,是女人中的极品,比喻精当。
E.“文化个性”“制 度秩序”“品位素质”是城市的要素,勿跌倒在暂时的繁荣与进步上。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②段,联系上下文解释“软肋”与“痔疮”的含义,并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将城市比作“女人”,请概括回答作者笔下城市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①段中有“让人多了一分悲凉”,第⑥段中有“这是一种悲哀”,有人说,这样写给人重复之感,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E
小题2:“软肋”是指城市建设缺乏个性,没有文化底蕴;“痔疮”则是指城市中没有素养品位的现象。原因:一是承上启下,摆明“软肋”与“痔疮”等现象,与作者到过的香港及其他城市作鲜明的对比;二是为下文作者提出克服城市建设中的“软肋”作铺垫。
小题3:繁华都市:如漂亮模特,外表光鲜,底蕴不足,缺少个性,缺乏张力和美感。发展中的城市:如同从农村到城市的村姑,经济繁荣,缺少秩序素养。古典城市:如气定神闲的老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厚的内涵,有历史的传统。
小题4:不重复。“让人多了一分悲凉”说的是千篇一律、几何形状的高楼大厦,豪华的橱窗、闪烁的霓虹灯光,给人的一种古板、冷峻、单调的感觉,侧重感性;“这是一种悲哀”则是作者针对城市发展中只注重经济繁荣,追求“阿拉伯数字”,忽视文化传统,缺少制度秩序的误区所发出的感慨,侧重本质认识。(如答“重复”,且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对比”错,没有对比;“暗寓”也不恰当,应为直接表露。B项,“描摹城市繁荣”错,这里的表述并不是为了“描摹城市繁荣”,因原文为“夜幕下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光,闪烁的不是城市的辉煌”。C项,“使得过往行人不得不成为一名阳光下的慈善家”不是讽刺人们的麻木、冷漠,而是“城市的软肋和痔疮”的表现。
小题2:作答此题,一是从“软肋”与“痔疮”的比喻入手,结合具体语境予以阐释;二是从语段所处位置出发,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去回答即可。
小题3:解答本题可由三个不同的比喻切入,即可明晰“作品内涵”。紧扣“模特”、“村姑”、“老妪”三个比喻的不同内涵作答。
小题4:解答此题要有比较意识,同中求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悲凉”与“悲哀”的内涵,结合作者感悟,简要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