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5 22:09: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京城闤闠之区,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根缉。赵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来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来也”之名,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来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来也”。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来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来之冲,意其相侮。贼曰:“勿疑,但往,此方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经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来,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累汝,设或我不复来,汝失囚必至配罪,而我所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来也’三字。”尹抚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叩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选自宋代沈淑《谐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尚书尹临安日尹:做府尹
B.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略:一点点
C.而我所遗,尽可为生遗:遗失
D.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合:应该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②闻檐瓦声,已跃而下
B.①所属解一贼至
②卒从其言,所得愈丰
C.①彼处人闹,何以取?
②密以酒肉与贼
D.①京城闤闠之区
②可复取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我来也”对狱卒两次行贿,是为自己下面的行动作铺垫。遗憾的是,狱卒对其用心并不了解,被贼人利用了。
B.临安府尹直到最后也没有弄清犯人就是“我来也”,足见“我来也”的心思缜密和机智。
C.狱卒是个胆小怕事之人,他之所以放犯人外出,是怕犯人的同党或犯人出狱之后报复自己。
D.入狱之人其实就是“我来也”。他先以金引诱狱卒,然后外出作案,造成真“我来也”仍然逍遥法外的假象。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遗,读wèi,赠送。)
小题2:B.(A①表转折;②表修饰。B都是“所字结构”。C①凭借;②拿。D①助词,的;②代词,它。)
小题3:C(放犯人外出,是遭到了受贿犯罪的威胁。)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京城繁华市区,盗贼很多,行踪诡秘,不容易彻底缉捕。赵尚书担任临安府尹时,有一贼每次在人家中作案后,一定用白粉在门壁上写下“我来也”三字,虽然追捕很严,但还是久久捉拿不到。“我来也”的名声,哄动了京城。大家不说捉贼,只说捉“我来也”。
一天,下属押送一个贼犯来到,说他就是“我来也”。马上送到监牢审讯,他一点也不承认,又没有赃物可作证明,未能结案判其入狱。那人在拘禁期间,忽然偷偷地对牢卒说:“我固然经常作贼,但不是‘我来也’,现在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了,只求你好好照看。我有白金若干,藏在保叔塔上某层某处,你可以去把它取回。”牢卒想塔上乃是游人往来频繁之地,(不可藏金),以为是戏弄他。贼人说:“别怀疑,只管去,那里正作佛事,点燃塔灯一宿,逗留一整夜,就可以得到手了。”牢卒听从了贼人的计谋,果然得到白金,非常高兴。第二天清早进入监狱,牢卒偷偷地送酒肉给这贼人。过了几天,贼人又对牢卒说;“我有东西一坛,放在侍郎桥某处水中,你可以再去取回。”牢卒说:“那里人多,凭什么取回?”贼人说:“教你家里人,用箩筐装着衣裳,到桥下去洗,偷偷地把坛子放进箩筐,再用衣裳盖好,抬回就行了。”牢卒又听从了他的话,这次得到的更多。第二天,牢卒又送酒食给贼人,加以慰劳。牢卒虽然很高兴,但不知贼人是什么意思。
一天晚上,已打二更。贼人低声对牢卒说;“我想出去一会儿,四更以前赶回,决不连累你。”牢卒说:“不行!”贼人说:“我一定不连累你,即使我不回来,你因失掉囚犯,必然会受到罪责,而我送给你的,尽可以维持生活。假若你不听从我,却恐怕会有比这更悔恨的事情!”牢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放走。牢卒坐下来等候,他正在忧虑烦恼之时,听到房檐瓦响,贼人跳了下来,牢卒非常高兴,重新给贼人加上镣铐。刚天亮,开牢门,听到某门张府报案说:“昨夜三更,被盗,丢失好多器物。贼人在府门上写下‘我来也’三字。”府尹拍着桌子说:“差点儿错断这个案子,怪不得他不承认。”只是以不应该犯夜禁,把在押的那个贼犯,打了一顿板子,驱逐出境了事。牢卒回到家里,他老婆说:“我半夜里听见敲门,恐怕是你回来,赶忙起身开门,只见一人把两个布袋丢在屋里就走了,我于是把它藏起来。”牢卒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来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虽然以赵府尹的明察洞见,但还是猜不透贼人的奸滑,贼人真算得上狡黠了!牢卒于是以疾病为由辞职,从容地享乐终身。死后,儿子不能守业,把留下的财宝都花光了,才对别人说出这件事。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词解释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碎乱玉(美玉) 耔(培苗)   于地(投、落下)
B.恭短引(撰写) 闵(悲痛)   怪(记载)
C.家君作(宰相) 慢(怠慢)   险(祸患)
D.命途多(不顺) 逸兴飞(快速) 袂(衣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 ]
A.水能载舟能覆舟
B.其负大翼无力
C.陈胜者,阳城人
D.是何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刘?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日:“臣不敢醉,但任重贵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日:“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里服其不校?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度:推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故吾惧其死也?②昔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认者得牛而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惭负长者,随所刑罪?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②而从六国破亡之言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宽尝于坐被酒睡状。
④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
4.“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B.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道歉呢?
C.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容易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D.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夫人在早晨会客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不但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参考答案:1.D。应为气量,胸襟。2.D。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A①人称代词表单数,相当于“他"。②人称代词,表复数,相当于“他们”。B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C①用在动词“刑罪"之前,构成“所”字结构。②表示被动。3.①刘宽什么也没说,卸下驾车的牛交给失牛的人,自己步行而归。②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③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④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4.B。类:相似?容:允许?脱误:言行有误。见归:归还给我5.C。①表现其温和。②表现其以德为政的主张。④表现其一心为政。6.D。应是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


本题解析:[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牛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始终不对其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总是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他就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看见老年人总是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技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看重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很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好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小题1: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
小题2: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如何正确看待两个人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两句话都讲到诚实守信的问题,肯定了“信”这一立身处事的原则。
小题2:(2).(4分)看上去矛盾,但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原则与变通二者的对立统一。(1分)在孔子看来,信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1分)而在孟子看来,信又不能拘泥于小节小信,应该以义来进行调节变通。(1分)两人的观点表明: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要在原则问题上讲信用,不要拘泥于小节上的一成不变。(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第一段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第二段中“大人者,言不必信”可知强调的都是诚信问题。
小题2: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强调了做大事合乎道义就可。两者观点看似矛盾,实质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
参考译文:(1)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2)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