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2:15: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参考答案:1.?CD
2.?这篇小小说截取两个场面,非常集中地写两堂课——寓言课,帮教课,时空跨度大,情节跳跃性强,结局与“预言”相反,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3.评价“预言”举例(一)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姜老师的课设计得很精彩,对学生,姜老师盛赞吴宝河想象力丰富,故事讲得精彩。并预言他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这是很好的鼓励。但姜老师的“预言”,对学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吗?如果是,董怎么能成为“三实”的董事长?如果不是,吴怎么会沦为阶下囚?本文的预言不能实现,正是对把教育的功能看得绝对化的一种讽刺,教育不是万能的!(二)人生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一出充满变数的戏,它往往不是依据某条公式定理来推导的,又或者不是由某位预言家来预设的。小说写到这里,是作者的思索,也是读者对自己阅读期待的检视,对自己灵魂进行的一次拷问:我们有没有资格以真理裁决者的身份去轻易裁判别人的人生?
评价“反思”举例? 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今天这样的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姜老师的自责,有一定道理,教师应该用心呵护孩子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充满善良的同情心和洒满阳光的爱心,但当年她却用成年人所谓的理智的道德说教否定了这种宝贵的同情心。这是让她深为内疚和不安的。但把吴宝河看成是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要去探究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隐藏的可怕的东西,恐怕就是多虑和危言耸听了,至于把孩子的智慧,看成是“狡诈的心计”就大错了,童心无拘,童言无忌啊!了解一个人的命运,不能从现有的固定思维去判断,而更应该具体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成长环境,去把握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做老师的更重在引导,而不再急于下结论,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却更需要全面、细致。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教育一个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遇见的人和事?或许,正确与错误,引导和误导,真理和谬论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间,我们都应该认真地思考。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老师的一句预言,学生的一句话,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能有深刻的意味。但不要轻易下一个结论,下任何结论前都应该认真深思。(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笑》一文,完成下面问题。

高士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对于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当外界的一种笑料变成信号,通过人的感官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信号,就会立刻指挥全身肌肉或一部分肌肉动作起来,于是出现了笑。
  小则嫣然一笑,笑容可掬,这不过是一种轻微的脸部肌肉动作。一般的微笑,就是这样。
  大则是爽朗的笑,放声的笑,不仅脸部肌肉动作,而且发声器官也动作起来。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甚至全身肌肉、骨骼都动员起来了。
  笑在胸腔,能扩张胸肌,肺部加强了运动,使人呼吸正常。
  笑在肚子里,腹肌收缩了而又张开,及时产生胃液,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笑在心脏。血管的肌肉加强了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使人面色红润,神采奕奕。
  笑在全身,能让全身肌肉都动作起来,兴奋之余,使人轻松,睡眠充足,精神饱满。
  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速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笑有笑的哲学。
  笑的本质,是精神愉快。
  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着你的生活。
  笑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
  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的一生。
  笑话、笑料的题材,比比皆是,可以汇编成专集。
  笑有笑的医学。笑能治病。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
  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笑也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有高血压和患有心肌梗塞毛病的病人,不宜大笑。
  笑有笑的心理学。各行各业的人,对于笑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们的心理特点。售货员对顾客一笑,这笑是有礼貌的笑,使顾客感到温暖。
  笑有笑的政治学。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非有笑容不可,不能板着面孔。
  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勉励他的门生们要勤奋学习。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常常听到读书声,夹着笑声。
  笑有笑的艺术。演员的笑,笑得那样惬意,那样开心,所以,人们在看喜剧、滑稽戏和马戏等的表演时,剧场里总是笑声满座。笑有笑的文学,相声就是笑的文学。
  笑有笑的诗歌。在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笑的诗。其内容是:“当你撕下一九八一年的第一张日历,你笑了,笑了,笑得这样甜蜜,是坚信:青春的树越长越葱笼?是祝愿:生命的花愈开愈艳丽?啊!在祖国新年的建设宏图中,你的笑一定是浓浓的春色一笔……”
  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
  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
  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笑得更甜。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
  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
  笑是一件大好事,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
  我这篇科学小品,再加上外国的资料,可以在大百科全书中,在笑的项目下,占有一席的地位。
  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
  高士其(1905-1988),福建人,科学文艺家,诗人。著作有诗集《太阳的工作》、《你们知道我是谁》、《祖国的春天》等。
1、文章从生理功能着手,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笑的社会功能;最后一诗般的语言对笑给予热烈讴歌,并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文章结尾发出“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祝愿。结合文中所介绍的关于笑的知识,简要说说“笑”能给人们的身心和社会生活带来哪些益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笑对健康有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
2、现代医学证明,“笑”能促进人体健康。因为人在笑时,能使身体有如下反应:扩张胸肌,产生胃液,促进血液循环,是人的精神饱满。笑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举了详实的例子说明,人类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艺术和文学上,都离不开“笑”。“笑”的作用十分广泛,它是人们正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心情愉快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生活和谐化的一个标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美意朦胧
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感。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感,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的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5.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6分)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五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格律给以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洪湖水,浪打浪
熊召政
①我曾在雨雾迷蒙的四月,航行在烟波浩淼的太湖,听忽远忽近的渔歌,看雁落平沙的远景。渐行渐远而略无歇泊,乃是因为,我觉得江南最好的花汛和鱼汛,总在桨橹不及的前渚。我亦在天高云淡的八月,翻越雪花飘飘的念青唐古拉山口,千里万里,怀着朝圣的心情,我来到地球上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面对千万顷纤尘不飞的澄碧,我眼含热泪跪下去。在那里,我不可能得到舣舟的乐趣,但是,我知道了什么叫圣洁,什么叫宁静。它们有着溶解一切喧嚣的空灵,有着翡翠一般的冷润的颜色。
②然而现在,在这红叶摇落的暮秋,我记忆中的这些湖水,突然像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散去了。一只古铜色的的臂膀,奋力地摇着桨板,把我带进另一片苍茫的波心。
③映日的荷花,被炎热的夏天带走了;夕照中的芦苇,兀自用大片大片的空翠,抵抗日重一日的秋寒。突然,一只鱼鹰飞起了,被它勾起的晶莹的露珠,又飘然而下,就在溅落的那一刻,风起了。平静的湖面顿时推起层层怒涛,在这蕴蓄着闪电飘雷的雪浪中,一曲熟悉的旋律像湖鸥一样掠起:洪湖水,浪打浪……
④听着这优美的歌声,一些早已久违了的诸如苏维埃、农会、暴动、赤卫队等等词汇,顿时像眼前的浪涛一样,沉重地撞击着我的心扉。这些词汇在七十多年前,就像今天的改革、科技、WTO、民族复兴等词汇一样,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部生活。
⑤风烟滚滚的历史已经凝结成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民族的爱恨情仇已经永久镌刻在烈士纪念碑雄浑的基座上。但是,共和国的子民们,却是须臾不能忘记——苏区——这一个闪光的字眼。
⑥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洪湖给予人们的记忆,首先不是水的定义,而是革命的概念。湖边的村落与老街,曾经红旗漫卷,戈矛林立;湖上的苇丛与荷荡,曾经孕育过共和国的最初的春梦。
⑦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当它的波浪,不再随着战士的碧血一起荡漾;当它的船头,不再站立着戎马倥偬的将军,它仍是那么粗犷地承载着壮丽的日出,那么闲适地浸浮着中天的霜月。晚霞起时,它的水面,就会铺着一层火焰;大雪落下,它的苇花深处,仍会孵出冰清玉洁的童话。枪挑冷月的战士们走了,他们留下的空旷,又被采菱少女的笑声填满;剑啸惊涛的将军们走了,他们留下的故事,已成为扳罾老汉传唱的歌谣……
⑧桨声欸乃,我已在洪湖中走得很远,很远。暮色苍茫,团团野鸭,逐渐与水波合为一色,犹如芬芳的诗韵消失在唐代的酒香里;丝丝荇草,正在等待着三颗两颗渔火,犹如沙漠的旅客,正在等待甘洌的泉水。而我,也正伫立在船头等待,等待寒秋的明月破云而出,等待清朗的月辉下,另一只小舟自深浦荡出,船头上清丽的渔姑,为我再唱一遍:洪湖水,浪打浪……
16.作者开篇为什么不写洪湖,却从太湖和纳木错湖写起?请概括说明。(4分)
17.文章的第7段中说:“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结合全文的内容,请阐释“不是这样”的含义。(4分)
18.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两次引用歌词“洪湖水,浪打浪”的用意分别是什么?请分条说明。(4分)
19.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6.①突出太湖的迷蒙浩渺和纳木错湖的圣洁宁静的特点,烘托了洪湖的祥和优美、亲近可人的景致。②为下文描写洪湖风光及作者的感受作铺垫。(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17.①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洪湖风光依然优美宜人,经久不衰,不使人感到失望。②洪湖壮丽祥和的景致依然充满神奇的活力,令人神往。③洪湖风光依然感到恬美朴实,没有被人为地炒作和吹捧。(每一点2分,扣住“依然”“经久不衰”“朴实”“优美”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18.①丰富文章内涵,引发悠远联想,把读者带到祥和恬美的意境中去,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美感。②穿针引线,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圆合紧凑,同时也照应了标题。(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19.①比喻新奇,虚实相生。扩大了语句的内涵,使人产生旷远神奇的联想,生动含蓄地表现了洪湖物产丰饶、秀色可餐、文化底蕴丰厚的特点。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暮色苍茫”点明游览时久,游兴浓郁而流连忘返,抒发作者对洪湖秋色的喜爱之情;借野鸭团团,渔火点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洪湖特产丰饶的赞美之情(也可理解为“品尝洪湖特产的渴望之情”)。
③意境优美,句式整齐。作者选择“野鸭”团团和“荇草”丝丝两个富有洪湖地方特色的意境对应排列,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洪湖暮归水墨画。语句既具有句式结构的整齐美,也具有音韵上的节奏美。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欧也妮·葛朗台》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欧也妮决定嫁给特·篷风,但她要求对方永远不向自己提婚姻给他的权利。让自己独身生活。特·篷风听到欧也妮的决定,立刻扑倒在她的脚下,激动得浑身哆嗦。并且一口答应了欧也妮的条件。
B.查理离开索漠以后,欧也妮决定天天都要在家里为查理祈祷。她还从书店里买来一幅世界地图,挂在镜子旁边。天天看着地图,好像自己也在船上,跟着查理一起到了印度。她还背着父亲把查理住过的屋子收拾成他离开时的样子。
C.倘若无子女,则夫妇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毫无例外,均不予保留,悉数以互赠形式合在一起;如一方去世,不必办理遗产登记手续。这是特·篷风在签订婚书的时候写的条款,只是这一条就足以解释他始终尊重欧也妮独居的原因。但他的美梦没能实现。在当上议员后,仅仅一个星期,他就病死了。结果,反倒把他的全部财产都遗赠给了欧也妮。
D.奥勃里翁太太对查理承诺说,有了钱,又有了贵族的姓和地位,就能出入宫廷,想当什么就能当什么,审查官、省长、大使馆秘书、大使,随便挑。这诱人的远景使得查理飘飘然起来,他决定不顾一切,把这些弄到手。于是他们一起回到了巴黎。而早已被他从心中抹掉的欧也妮还在索漠城苦苦地等着他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不是决定要天天在家里祈祷,而是许愿要天天去教堂望弥撒。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小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 (《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预言”是故事的焦点,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B.“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20年前的反差太大,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表明姜琳老师又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E.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进一步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姜老师的“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15.⑴“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极致。
⑵“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限制了后人的创造。
16.⑴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造活力;
⑵因谋篇之难能而致使佳篇少于佳句。
17.⑴意境美(形象、意象的朦胧美)
⑵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18.A、D


本题解析:15.无
16.无
17.无
18.B作者并未完全否定格律;C书法艺术与唐诗传播流传,文中未强调这一点;E“朦胧美”不是唐诗的“共同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