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5 22:28: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②,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③,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④,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1.将下列诗句填在合适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A.“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B.“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文章第一段作者用了一个词形容江南的冬景,请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闽粤的冬天极和暖,用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五段的大意。(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浩瀚恢弘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得很早,而对其完整的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孔子是把“和而不同”当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后人把它提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一,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它既是一种君子之风,也是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是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融合,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希望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华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优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二,乃指尚和而不盲目附和,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文化上则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可以吸收融会各种异质的文化,但从来不会丧失自我,总是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的本位性,亦源于此。 “和而不同”的第三个含义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文化精神上则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则生,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和是事物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如果“去和而取同”,那就会导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绝对的同一,只会使万物丧失生机。“和实生物”,这也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有关万物创生的经典表述中,“三”通常被解释为“和”。和则生的观点,是儒、道两家的共同主张,如《管子》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庄子》说:“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礼记》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故《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已超出了其作为君子与小人的评判标准。 B.“和而不同”表现在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荡和对西方文化的融合上。 C.“和而不同”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中华文化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同时,从来不会丧失自我。 D.“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乃万物创生的基础,但一味同一,又只会使万物丧失生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华文化史上,“和而不同”造就了中华文化博大的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B.“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在文化立场上体现出刚健固本的精神。 C.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体现在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它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 D.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说明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3.下列对选段内容及写法的分析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和而不同”文化内涵的剖析,揭示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实质。 B.“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因此,它既表现为一种君子之风,也成为协调君臣、君民关系的准则。 C.文章列举了《庄子》《管子》《荀子》《礼记》中的话,意在表明和则生乃是儒、道两家共同的主张。 D.本文意在告诉人们,只有固守“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才能使中华文化不丧失自我,并且做到历久弥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免疫系统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一种常识,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参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竟然与肿瘤的恶化息息相关,它们会促进肿瘤生长,帮助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里面去。 要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清两个基本问题:机体如何对入侵者作出反应;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怎样加速癌变进程。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些细菌会乘机从脚底钻入身体,但它们无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因为一进入人体,细菌就会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细胞的猛烈攻击。参与防御的免疫蛋白除了抗体外,还有30来种补体蛋白,它们可以导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就会出动,将病菌的残余部分吞食掉。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就会将它们整个吞下,消化掉。除了上述两种细胞,吞噬细胞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伤口的愈合除了要消灭入侵病菌,还需要血小板的参与:它们从充斥着血管的内间质层迁移至表皮破损处,使血液凝固。然后,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将皮肤细胞固定下来。伤口开始结痂,皮肤又会长回原样,炎症战场也逐渐沉寂下来。不过,炎症反应有时并未真正停止。不仅是皮肤,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从而变成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温床”。 大量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863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免疫细胞;1978年,意大利的阿尔贝托?曼托瓦尼在某些肿瘤附近,观察到先天性免疫细胞有聚集的倾向;1986年,美国的癌症生物学家哈罗德?F?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弗朗西丝?鲍尔克威尔研究了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分子。这种分子类似于激素,是一种免疫信号分子,在浓度较高时,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科学家把它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但是,当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长期滞留于肿瘤中时,却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一次试验中,鲍尔克威尔敲除了小鼠身上编码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使它无法合成肿瘤坏死因子。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小鼠竟变成了癌症“绝缘体”!她回忆道:“这一结果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所有把肿瘤坏死因子当作抗癌药物来研究的科学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癌症加速剂。” 新发现并非对传统观点的全盘否定。实际上,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有时它对癌症亮“绿灯”,但有时它又亮“红灯”。有些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其他免疫细胞,在平时都是消灭肿瘤的“正义之师”,只有当微环境处于炎症状态时,才有可能“助纣为虐”。而且,炎症反应并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关于炎症与通过血液扩散的癌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小题1:下列对“免疫系统”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遭细菌入侵的保障系统。 B.免疫系统复杂程度很高,仅次于人脑的复杂程度。 C.免疫系统由免疫蛋白、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细菌而引发的人体生理反应。
| 小题2:下列对“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免疫系统既可以保护人体健康,又会危害人体健康,即可以杀死有害细胞,也会杀死健康细胞。 B.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抑制杀死肿瘤;在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又有可能加速肿瘤生长。 C.免疫系统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高时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在浓度低时,又反过来被肿瘤细胞杀死。 D.炎症反应时间短,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红灯”, 炎症反应时间长,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绿灯”。
|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推翻了人们对免疫系统作用的传统认识。
B.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关注免疫细胞与肿瘤恶化之间的联系。
C.对于入侵的细菌,免疫细胞负责溶解,免疫蛋白质负责吞噬。
D.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并导致形成肿瘤。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造纸浆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小题1:
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
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小题2:
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 )。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小题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纸工业常会产生难闻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
过程中使用了硫磺
B.运用ALCELL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
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C.ALCELL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
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
D.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
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小题4:
对于ALCELL工艺j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
看法
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
看法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这段话直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人工栽培的历史虽短,却成就非凡
B.自然选择没有人工选择好
C.人工选择能使花的颜色更红
D.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的变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