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A.上以其地雄胜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B.与民同游观之乐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C.蛮琛联肩而入贡起,立而饮之 D.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
参考答案:
小题1:D(敏:聪明)
小题2:C(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结构助词,的/代词,它;C.连词,表修饰关系;D.语气副词,难道/人称代词,它)
小题3:C(A“为”表判断;B“…者…也”表判断; D“也”表判断;C“则”表转折。)
小题4:D(A.不是说士兵们栉风沐雨,而是说朕栉风沐雨;也不是指作者登上阅江楼。B.“当今帝王也不例外”原文无此意思。C.不是凭借阅江楼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而是凭借长江。)
小题5:(1)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错2处扣1分)
(2)①即使一次娱乐,一次巡游,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或:成为天下后世学习的榜样)。(译对“虽”、“法”各1分,大意1分。)
②因为不同的事物(景物)而产生各种感慨,无不寄寓着他(或:皇上)使天下达到大治的想法。(译对“因”、“寓”各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娱乐,一次巡游,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因为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感慨,无不寄寓着他使天下达到大治的想法,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
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②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召公劝谏厉王,用了?的方法,从?两方面讲述了弭谤的危害。(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形容政治黑暗,人民敢怒不敢言。?②与:赞许,赞助。
小题2:(4分)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增多的办法。
小题3:(2分)比喻(或“打比方”)?正反(或“障之、导之”)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回到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从而揣摩词义。“道路”是名词作状语,在道路上;“以”,介词,用。“目”是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的意思。“与”动词,译为帮助。
小题2: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得分点分析:所以、阜、者也、句意。
小题3:“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整个文段先从正面,后从反面进行讽谏。
【参考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碰见,只彼此用眼睛示意。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的后果更严重。河水被堵塞就会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直言不讳。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会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像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衣足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塞呢?如果堵塞百姓的口,统治还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3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组是(?)
A.黔敖为食于路
B.上不我用,即亡。
问以为治之本何为其然也
C.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D.岂借才于异代乎?
蚓无爪牙之利?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要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D分别为状语后置和被动句。A项都为状语后置;B项都为宾语前置;C项都为定语后置。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周文育传
?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丸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贿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
? (选自《陈书》,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 哀:同情
B .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 善:赞许
C ,及夕,各引去? 引:退却
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 故:缘故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
A.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 创愈,辞请还葬
B.累征俚獠,所在有功? 厚加赠遗而遣之
C.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
D.文育身被九创? 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别人代替后,周文育要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欢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A
4.(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
(2)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军中第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按剑而跽曰/跽:挺直身子跪着
B.刑人如恐不胜/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拔剑切而啖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3.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樊哙覆其盾于地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良曰:“长于臣。”
D.因击沛公于坐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爱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D
4.A
5.(1)头发(向上)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2)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复词偏义)和意外事变(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