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卖书
郭沫若
①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我弃它也不知道弃过多少次数了。我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民国三年的正月我初到日本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二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买的了。走的时候本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终究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的一两年,它在我的笥里还没有取出过的呢。
②在日本住久了,文学的趣味不知不觉之间又抬起头来,我在高等学校快要毕业的时候,又收集了不少的中外的文学书籍了。
③那是民国七年的初夏,我从冈山的第六高等学校毕了业,以后是要进医科大学的了。我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文学的书籍又不能不和它们断缘了。
④我起了决心,又先后把我贫弱的藏书送给了友人们,明天便是我永远离开冈山的时候了。剩着《庾子山全集》和《陶渊明全集》两书还在我的手里。这两部书我实在是不忍丢去,但我又不能不把它丢去。这两部书和科学的精神尤为不相投合的呢。那时候我因为手里没有多少钱,便想把这两位诗人拿去拍卖。我想日本人是比较尊重汉籍的,这两部书也比较珍奇,在书店里或者可以多卖些价钱。
⑤那是晚上,天在落雨。我打起一把雨伞向冈山市上走去。走到了一家书店,我进去问了一声。我说:“我有几本中国书……”
⑥话还没有说完,坐店的一位年青的日本人怀着两只手粗暴地反问着我:“你有几本中国书?怎么样?”
⑦我说:“想让给你。”
⑧“哼”,他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又把下颚向店外指了一下,“你去看看招牌罢,我不是买旧书的人!”说着把头一掉便顾自去做他的事情去了。
⑨我碰了这一个大钉,失悔得甚么似的,心里又是恼恨,这位书贾太不把人当人了,我就偶尔把招牌认错,也犯不着以这样傲慢的态度待我!我抱着书仍旧回我的寓所去。路从冈山图书馆经过的时候,我突然对于它生出无限的惜别意来。这儿是使我认识了Spinoza,Tagore,Kabir,Goethe,Heine,Nietzsche①诸人的地方。我的青年时代的一部分是埋葬在这儿的了。我便想把我肘下挟着的两部书寄付在这儿。我一起了决心,便把书抱进馆去。那时因为下雨,馆里看书的没有一个人。我向着一位馆员交涉,说我愿寄付两部书。馆员说馆长回去了,叫我明天再来。我觉得这是再好没有的,便把书交给了馆员,诿说明天再来,便各自走了。
⑩啊,我平生没有遇着过这样快心的事情。我把书寄付了之后,觉得心里非常的恬静,非常的轻灵,雨伞上滴落着的雨点声都带着音乐的谐调,赤足上蹴触着的行潦也觉得爽腻。啊,那爽腻的感觉!我想就是耶稣的脚上受着Magdalen用香油涂抹时的感觉,也不过是这样罢 ——这样的感觉,我到现在也还能记忆,但是已经隔了六年了。
⑾自从把书寄付后的第二天我便离去了冈山。我在那天不消说是没有往图书馆里去过。六年以来,我坐火车虽然前前后后地经过了冈山五六次,但都没有机会下车。在冈山的三年间的生活的回忆是时常在我脑中苏活着的;但我恐怕永没有重到那儿的希望了罢。
⑿啊,那儿有我和芳坞同过学的学校,那儿有我和晓芙同栖的小屋,那儿有我时常去登临的操山,那儿有我时常弄过舟的旭川,那儿有我每朝清晨上学每晚放学回家必然通过的清丽的后乐园,那儿有过一位最后送我上车的处女,这些都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但我现在最初想到的是我那庾子山和陶渊明集的两部书呀!我那两部书不知道果安然寄放在图书馆里没有?无名氏的寄付,未经馆长的过目,不知道究竟遭了登录没有?看那些的书籍的人,我怕近代的日本人中终竟少有罢?即使遭了登录,我想来定被置诸高阁,或者是被蠹蛀食了?啊,但是哟,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我的旧友们哟!你们莫要怨我抛撇!你们也莫要怨知音的寥落罢!我虽然把你们抛撇了,但我到了现在也还在镂心刻骨地思念你们。你们即使不遇知音,但假如在图书馆中健存,也比落在贪婪的书贾手中经过一道铜臭的烙印的,总还要幸福些罢?
⒀啊,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旧友们哟!现在已是夜深,也是正在下雨的时候,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但我想起六年前和你们别离的那个幸福的晚上,我觉得我也算不曾虚度此生了,我现在还要希望什么呢?也还要希望什么呢?
⒁啊,我现在的身体比从前更加不好了,新添了三个儿子已渐渐长大了起来,生活的严威紧逼着我,我不知道能够看着他们长到几时?但我要把他们养大,送到社会上去做个好人,也是我生了他们的一番责任呢。我在今世假设没有重到冈山来看望你们的时候,我死后的遗言,定要叫我的儿子们来看望。你们的生命是比我长久的,我的骨化成灰,肉化成泥时,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
[注]①依次为斯宾诺沙、泰戈尔、伽比尔(印度诗人)、歌德、海涅、尼采。
小题1:“我寄居在这儿的山中,也和你们冷藏在图书馆里一样的呢”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在“藏”的前面加一“冷”字,请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分)
答:“冷”是“冷落”(或答为“不热闹”“很少人过问”)的意思。(1分)那两本书被人抛撇在图书馆中,知音寥落,很少有人问津;(1分)作者离开繁华热闹的城市和旧友,寄居山中,感到冷清、落寞与遗憾。(2分)
小题2:作者说“我平生苦受了文学的纠缠”,结合全文,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5分)
答:①我小时候便喜欢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②因为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我迫不得已和文学书籍断缘;③在书店卖书时因碰钉子而失悔、恼恨,因此将书仍旧抱回寓所;④路过冈山图书馆时产生出无限的惜别意味;⑤为两部喜爱的书找到归宿之后,我的心里感到愉快、恬静、轻灵与爽腻;⑥将书寄付之后,又对他们刻骨铭心地思念。⑦书的生命比“我”的生命恒久,“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以上7点,任答5点得满分。)
小题3:试概括作者对《庾子山全集》《陶渊明全集》两部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3分)
答:①不舍(不忍)——②快慰(快心、爽腻等)——③思念(担心、祝福等)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5分)
答:不好。(1分)因为最后一段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两套书籍在这里已经提升为文学的象征。(2分)在这一段中作者表达出了对后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希望,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2分)(只答“不好”,没有陈述理由不给分)
小题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2)简析本文的抒情艺术
参考答案:小题:?“冷”是“冷落”(或答为“不热闹”“很少人过问”)的意思。(1分)那两本书被人抛撇在图书馆中,知音寥落,很少有人问津;(1分)作者离开繁华热闹的城市和旧友,寄居山中,感到冷清、落寞与遗憾。(2分)
小题:①我小时候便喜欢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民国二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②因为决心要专精于医学的研究,我迫不得已和文学书籍断缘;③在书店卖书时因碰钉子而失悔、恼恨,因此将书仍旧抱回寓所;④路过冈山图书馆时产生出无限的惜别意味;⑤为两部喜爱的书找到归宿之后,我的心里感到愉快、恬静、轻灵与爽腻;⑥将书寄付之后,又对他们刻骨铭心地思念。⑦书的生命比“我”的生命恒久,“我”的神魂是藉着你们永在。(以上7点,任答5点得满分。)
小题: 1)卖书的原因:这两部书和科学的精神不相投合;(1分)那时候我手里没多少钱;(1分)作者想日本人比较尊重汉籍,两部书也比较珍奇。(1分)
2)赠书的原因:我在冈山图书馆认识了那么多文学名人,我也想让书找到一个好的归宿,碰到知音;(1分)因为那个年青人的原因,我不想让书落到贪婪的有铜臭烙印的书贾手中。(1分)
小题:不好。(1分)因为最后一段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两套书籍在这里已经提升为文学的象征。(2分)在这一段中作者表达出了对后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希望,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2分)(只答“不好”,没有陈述理由不给分)
例文一:
一线串珠
——《卖书》的结构特点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一线串珠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内容始终围绕“书”展开,一层一层展开叙述。这样的纵式结构使文章严谨有序,感情也随之次第加深。
文章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下笔即写自己平生苦受文学的纠缠,接着就以小时候自己与书的故事展开回忆来说明这一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写自己在决心学医时,书又再次让自己为难。就在书被寄付在图书馆之后,书更成为作者思念的对象,这时的书在文中也成为了文学的象征。最后,文章在作者对书深情的牵挂和赞美中结束。
在文中,“书”这一线索贯穿了卖书、赠(寄)书、想书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作者因要学医等缘故,不得不卖掉自己的爱书,而又因日本书贾的原因打消掉了卖书的念头;然后又顺水推舟地将书寄付在图书馆;六年过去,剩下的只是对书无尽的思念。三个环节由“书”贯穿,井然有序,水到渠成。
一个线索成为连缀文章内容的纽带,这种一线串珠的结构特征,使文章结构更有条理,层次更加分明,叙事和抒情也更为流畅、自然。
例文二:
简析本文的抒情艺术
文章流溢着作者对书、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在表达情感时,作者以直抒胸臆为主,兼以寓情于事,运用修辞的方法,使情感的表达臻于完美。
寓情于事,即通过叙述抒情。文章卖书和赠书的环节主要是记叙和回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充满感情的笔调。比如:“苦受了文学的纠缠”“小的时候便喜欢”“又收集了不少的中外的文学书籍”,这些句子都带有作者对书的喜爱依恋之情;“不能不和它们断缘”“实在是不忍丢去”“突然对于它生出无限的惜别意来”,这些句子也让读者看出了作者的不舍与无奈。
直抒胸臆主要体现在思念书的环节中。作者不惜笔墨,直接抒发对书的思念。如:“我虽然把你们抛撇了,但我到了现在也还在镂心刻骨地思念你们。”让人读来,倍受感染。尤其是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与抒情对象的距离,为情感的直接抒发增色不少。
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是本文抒情艺术的一大特色。如:“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渊明!”这种呼告形式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将我对这两部书的爱表露得淋漓尽致。大段的排比、设问更是写出了作者对书的极度牵挂和思念。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望庄
①我是在散步时留意到那个叫望庄的村庄的——一个守候在路边的村庄,普通得像一幅褪了色的挂图。
②那天,村里好像在开一个群众大会。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坐着一排人。我听到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写着“望庄拆迁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在风中呼啦啦地晃来荡去。
③第二天,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村里。村头炸油条的老汉说,那是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正在进家入户宣传拆迁政策。
④第三天,村里似乎安静下来。我走在村子的街巷中,偶尔看得见狗,却听不到狗叫的声音。那些时常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也见不到了。
⑤第四天,沉默。
⑥第五天,沉默。还是沉默。
⑦第六天,还是沉默。
⑧第七天,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响起来,不知疲倦地喊着这样几句话:“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广播喇叭像一朵朝着天空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是向下坠落的,直接击中了整个村子,击中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击中了正在村里四处游逛的我。我不是村里的人。我只是一个局外人。路边偶尔可见的树木,高高的枯枝擎着零星的喜鹊窝,站在这样的树下,举步和驻足之间,仰望和低首之间,突然就有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更为空旷的感觉,并且从这空旷里生出一种难言的滋味,说不清是寂寞还是落寞。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蛙鸣,还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这些童年里随处可见的平常物事,如今越来越显得珍贵。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阳光是柔软的,乏力的,我看到那些从天空洒落下来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渐渐地就生出了幻觉。村子里到处都是制服的影子,西装革履的影子,房屋倒塌的影子,老农步履沉重地走向远方的影子,牛眸的影子,声音的影子,风的影子……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影子们交错斑驳,时而真实,时而恍惚,我能够感觉到影子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地把握和说出它们。?
⑨最先被填平了的,是村头的那方池塘。那些远远近近的蛙鸣,不知藏躲到了哪里。还有牛,那些失去了农田的牛,它们就那样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看着你,一直看得你想要落泪。
⑩望庄被彻底拆除了。
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来自何处的力,让村庄倒下去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将村庄拆卸得支离破碎,一座座屋舍倒塌的地方,裸露出古老大地的新鲜伤口。
原来的望庄,很快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老槐树最终还是死掉了。在这之前,村庄前方小树林里的空地先被盖上了厂房,然后树木的死亡面积开始逐渐地扩大,终于那片小树林的树木全都死光了,然后厂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扩建,直到把那片小树林的面积全都占据下来。据说,那些树木是被厂房里排出的某种物质给毒死的。这样也好,砍伐树木本来需要经过上级的严格审批,树木既然已经“自然死亡”,在空地上建个企业也就顺理成章。接下来就轮到老槐树了。我一直觉得,老槐树是一个隐喻,很多人忽略了对它的解读。站在望庄中央的这棵槐树,据村里最老的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很老很老了。老槐树默立在村中央,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像是在对村人追述着什么。有月光的夜晚,老槐树的影子显得坚定,静穆,让人生出几分敬畏。望庄的拆迁,本来是先从老槐树下手的。政府召开拆迁动员大会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安排有关方面去砍伐老槐树,结果谁也不敢去,这个事情就落了空。倒是有个人站出来想试一试,他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就在他驾驶推土机冲向老槐树的时候,推土机突然偏离了方向,陷进路边的水沟里。推土机这么结实的一个庞然大物,怎么莫名其妙就掉进沟里呢?大家于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推土机是被风刮倒的,因为当时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哗啦啦地响作一片。树叶之所以响动,是因为风。好大的风。让人疑惑的是,那些风究竟来自何处?怎么突然就有风了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老槐树的主意了。三个月后,望庄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存下来。留下来的老槐树,周围很快拔起一栋又一栋的厂房和高楼,被钢筋混凝土围得水泄不通。到了夜晚,倘若有些月光,树影就越发显得憔悴和孤单。再后来,老槐树枯朽了。
我亲见了一棵树的消失。我亲见了一个村庄的消失。然而,我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
1.第④段“村里似乎安静下来”一句中的“似乎”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说“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形象地表现出动员望庄拆迁的人自己也底气不足。
B.第⑤-⑦段,用语简练,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C.第⑧段中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不少童年随处可见、如今很难见到的平常物事,颇能让人产生共鸣。
D.第
段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一句,意在揭示村民们的愚昧。
E.结尾作者说自己“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惋惜中透着无奈和怅惘。
F.对于望庄的消失经过,作者虽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初看置身事外,但细品情动于衷。
5.本文作者的详略安排颇为讲究,请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老槐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似乎”不能去掉。因为作者感到望庄平静的背后是人们内心的不安,看似平静实际不平静。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把喇叭比作“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向下坠落,又连用三个“击中”,形象地表达出广播里的话听起来虽然很动听,实际上却是对望庄致命的打击。
3.村子混乱不堪,即将消失。
4.AD
5.因为老槐树是望庄人的精神寄托,是望庄的象征,老槐树的死亡意味着望庄的彻底消失。
6.本文通过一个普通村庄——望庄的消失,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表达了深沉的忧虑和思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必也正名乎
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兴趣的。
旧时代的祖父,冬天两脚搁在脚炉上,吸着水烟,为新添的孙儿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叫他光楣,他就得努力光大门楣;叫他祖荫,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记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里就多了一点儿六月池塘的颜色。除了小说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 其实的,穷人十有九个叫金贵、阿富、大有的。但是无论如何,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印象的。
我喜欢替人取名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实行过。似乎只有做父母的和乡下的塾师有这权利。除了他们,就数买丫头的老爷太太与舞女大班了。可惜这些人每每敷衍塞责。因为有例可援,小男孩该叫毛头、二毛头、三毛头,丫头该叫如意,舞女该叫曼娜。
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渊雅、大方的,其好处全在造成一种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有人说,名字不过是符号而已,没有多大意义。在纸面上拥护这一说法者颇多,可是他们自己.也还是使用着精心结构的笔名。
以前人的乳名颇为考究,并不像现在一般用“囡囡”“宝宝”来搪塞。乳名是大多数女人唯一的名字,因为既不上学,就用不着堂皇的“学名”,而出嫁之后,根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成为“张门李氏”了。
男孩儿的学名,工楷写在开蒙的书卷上,以后做了官,就叫“官印”,只有君亲师可以呼唤。他另有一个较洒脱的“字”,供朋友们与平辈的亲族使用。至于别名,那更是漫无限制的了。买到一件得意的古董,就换一个别号,把那古董的名目嵌进去。搬个家,又换个别号。本来,如果名字是代表一种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
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几个名字呢?因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个人,父母心目中的他与办公室西崽所见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离不同。有人喜欢在四壁与天花板上镶满了镜子,时时刻刻从不同角度端详他自己,百看不厌。多取名字,也是同样的自我膨胀。像这一类的自我膨胀,既于他人无碍,何妨用以自娱?虽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浪费,但我们中国人素来是倾向于关的靡费的。
可是如果我们希望外界对于我们的名字发生兴趣的话,那又是一回事了。
一个人,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得到他分内的一点注意。不上十年八年,他做完他所要做的事了,或者做不动了,也就被忘怀了。社会的记忆力不很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也没有权利抱怨。……大家该记得而不记得的事多着呢!
现在我开始感到我应当对我的名字产生不满了。为什么不另挑两个美丽而深沉的字眼,即使本身不能借得它的一点美与深沉,至少投起稿来不至于给读者一个恶劣的最初印象?仿佛有谁说过:文坛登龙术的第一步是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果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么?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结束。对字眼儿的过分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给我自己作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开篇,转入取名的话题。
B.本文看似谈论取名问题,实则蕴涵着对姓名文化的思考与认同。
C.作者以男女取名不同为例,表达了对中国封建伦理传统的不满。
D.作者认为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是文坛登龙术中重要的一环。
E.本文是一篇充满文化意蕴与学术理趣的散文小品。
(2)简要说明第2段作者写旧时的祖父为新添孙儿取名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取名”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用意有三:一是说明人们用取名寄托美好的愿望,二是说明很少有人名副其实,三是引出下文。(意对即可)
(3)本文语言质朴平易、诙谐生动,似与挚友聊天、说私房话。如“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以平和的语气将自己的想法道出,那种促膝而谈的亲切,那种随意而说的轻松在文中随处可见,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意对即可)
(4)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平实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取名的思考,他认为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渊雅、大方的。我很赞同这种观点,有人取名喜欢求新求怪,炫耀自己学问的渊博,在康熙字典中找生僻字取名,使得许多人叫不出来,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所以,“取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能动地寻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主体对人与自然共同规律的探寻,又是主体心灵对自然的体认。《周易?系辞上》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庄子?刻意》所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等,都是对这种“天人合一"自觉意识的寻求。通常所说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强调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外物的自然节律和主体的生理节律与情感节律,惟有通过主体的能动体认,方能会通,方能达成审美关系。
主体的审美活动意在寻求心灵自由的契合点。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灵的自由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所谓“物我两忘誓的境界,正是主体在其心情与自然的交融合一过程中,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质和伦理等方面的束缚,而进入自由的境界之中。《庄子?达生》强调 “以天合天”,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以消除物我的界限,拓展主体的有限生命,从而跃身大化,汇入无限的宇宙之中。主体即兴成趣,可以在千姿百态的对象中实现审美的目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主体。?
在审美关系中,作为群体的主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历史差异与民族差异,乃至审美的最终目的,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想像力的运用,同样反映了审美主体的主动性。?
主体审美态度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差异;影响着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而也影响着审美关系的内涵。这也同样证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早在古代的狩猎阶段,人们穿耳二剜唇、戴兽骨、插雉毛,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趣味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优胜劣汰了,但它们在审美意识的发展进程中还是起到过积极作用的。春秋时代以硕人为美,明代以五短三粗为美,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趣尚不仅仅表现在人物品评上,而且影响到其他各类审美对象。如春秋时代以博大为关,此时的青铜器也是粗壮的;魏晋时代以清癯为美,此时的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瘦劲飘逸;盛唐以丰腴为美,其书法也推崇颜真卿的丰满圆润。刘勰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说明不同时代,不同世态的文章,是有着一定的变化的。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主体;审美关系的民族差异也同样表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差异,维吾尔族人与汉族人的差异等等,使得他们对同一对象可能作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审美评判。如果说在历史的变迁中,一部分审美趣尚会因其违背人的共性等因素而被淘汰的话,那么,审美趣尚中的民族性,则大都不能强求一致,也无可争辩。
(选自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
下面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审美主体能动地发现审美对象中存在的美,从而达到审美目的。
B.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由的契合点。
C.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主体由于审美趣尚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古老阳光的末日
汤姆·哈特漫著?马鸿文译
①大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煤就是古时植物垫的最表层——储存了三亿年之久的阳光;经由燃煤,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②煤的开采减少了他们对当时阳光的依赖,使他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因为他们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愈来愈多的农地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因此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人口。
③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我们的祖先从此刻开始依赖地球的阳光储蓄户头。周为可使用数亿年前储藏的阳光,他们开始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人口增长也超过人类只使用当时的阳光来作为能量及食物来源时地球所能负荷的量。?
④如果我们祖先过早地用尽了煤,大自然就会接手控制他们的人口数。相反地,我们的祖先又发现了另一种可攫取的“银行户头”,另一种古老阳光的积蓄:石油。石油是数亿年前沉入海底的植物体因陷于地底下受到压力而形成的。
⑤石油,另一种被捕捉的阳光,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被广泛使用;而真正的盛行,则始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发现石油时。当时的世界人口仅10亿出头,所赖以维生的根本来源,包括进入农作物和动物牧料的新鲜(即当时的)阳光,以及供燃烧开采自欧、亚、北美洲地底的煤而挖出的古老阳光。
⑥石油显然不止是一种燃料,进入20世纪以来,阳光储存的消耗更大了。石油可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几乎可做任何事,包括为这本书打字的键盘)塑料。因为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于是更多的非食物农地便可转为生产食物。
⑦食物供给的大跃进,使得世界人口猛增。1987年时的50亿人口,已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总质量最大的生物物种;而于1990年左右,我们成为数量最多的哺乳类,甚至超过鼠类。就代表地球所有可用的食物与能量总和的“净初级生产量”而言,40%以上为人类所消费,此外,我们还使用了50%以上的淡水资源。换言之,地球上其他每一种植物、动物都得为被人类剥夺之后所剩无几的资源而你争我夺。
⑧我们已造成了一个资源过度开发而且拥挤的世界。之所以如此,乃是借由消费古老阳光,将之转换为现代食物,再以这些食物供养更多的人。
⑨如果没有古老阳光的使用,地球所能维持的人口数约在2.5亿至10亿之间,也就是在石油与煤发现之前地球曾供养的人数;也就是说,若失去了石油与煤,50亿人口将会饿死。
(摘自《古老阳光的末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
小题1:.对文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
B.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阳光能源。
C.人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
D.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