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23:05: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齐白石的蒲草帽
孙 越
①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
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
③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④齐白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的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
⑤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
⑥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蒲草帽放在了他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
选自《北京文学》 2010年第10期?
小题1:请简要分析“蒲草帽”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④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③段中,作者称齐白石的画作为“奇怪和新鲜的东西”“鸡毛蒜皮”,认为其价值比不上“蒲草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蒲草帽”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全文对齐白石的回忆及对其精神和思想的理解紧紧围绕“蒲草帽”展开,一根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形散神聚。
②“蒲草帽”在内容上具有象征义,象征齐白石发自性情、根植乡野的创作精神和思想,突出了文章主题。
小题2:①此段语言生动传神,形象地表达出乡野民间生活是齐白石创作的源泉。②此段分别引用齐白石和王训的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蕴味,也突出了齐白石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而他的创作也都是抒写性灵的“野草一样的产物”。③句式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如“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等,突出齐白石对乡间的声音和气味感受细腻。④运用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写“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梦粘在草帽上”等,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白石丰富的创作灵感及其来源。
小题3:①齐白石的蒲草帽有多种用途,日常生活和创作离不开蒲草帽。②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根植于乡间很普通的花草鱼虫,“蒲草帽”是齐白石来自乡野民间、发自性情的创作思想和技艺的象征。③“蒲草帽”让齐白石舒坦惬意,灵魂浸入乡野的声音和气味中,从而产生创作灵感。④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忽视了齐白石的精神本质,而齐白石根植于乡野民间的创作思想是其本质所在。
小题4:同意作者的看法,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只是一种思想的表现形式,真正有价值的是齐白石的真性情和植根乡野的创作精神,这种可贵的创作精神传承下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同意作者的看法,齐白石的艺术作品绝不是因为“奇怪和新鲜”才引起了重视,创作精神固然重要,作品是精神的外化,传递着艺术家的思想,因此,不能把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精神割裂开来。(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蒲草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小题2:分析文段的语言特色,首先要从它的表现手法上去考虑,本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我们要把比喻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明,另外还用了引用的手法,这个引用的作用也要说明白。
小题3:该题型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到这一句话,然后先看通过先后文能不能找出相关的原因,然后再通过全文去概括整合相关的答案。
小题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评: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另外,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严?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来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潜心译书。
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
严复对民国以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
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不是保皇党,从来就没有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
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来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
1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海军起步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
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严复翻译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巨大冲击。
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
D.本文引用严复文章的有关内容和他的原话,以及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人物叙写方面注重史实,客观真实。

E.本文叙议结合,既通过丰富事例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又恰到好处地对严复进行了评点。
19.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0.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参考答案:18.B、E
19.运用对比(反衬)手法,1分)既突出严复的务实英勇,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理性思想的追求,对国民思想的启迪意义;(2分)又突出严复翻译态度严谨,翻译水平高。(1分)(答对一点得2分)
20.示例:体现在思想方面。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在理解时代、观察社会方面,严复确是一个感觉锐敏的思想家。(2分)首先,他著译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宣传进化论观点,是现代文明的窃火者,开启了一代新风,影响巨大。(2分)其次,他富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深入探讨中国落伍的原因,提出要认清时势、要自强自立的思想,意义深远。


本题解析:18. B.严复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并非受戊戌变法的影响;E.“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有误。
19.对比(反衬)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0.可从思想启迪、政治意识、创新进取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15分)
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
3岁多了,他还不会说话,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
在学校里,他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他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他们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会有出息!”校长评价道:“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面对众人的打击,自卑的他想逃学。
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父亲问:“你知道那两棵树的名字吗?”他木木地说:“不知道。”“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儿子,你觉得哪种更珍贵?”“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看它那么高大。”“你错了!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好卖钱哩!而且,贪长的树不成材,别看沙巴树初期长得疯。冷杉则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说着,父亲把他领到一棵冷杉面前,牵起他的手细细抚摩那树皮。那棵直插云霄的冷杉已经生长了千年,却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他仰头对父亲说:“爸爸,你是想叫我做一棵虽然长得缓慢但永远向上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此,他不再想逃学了。他不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做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在一次工艺课上,他做出的一只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凳子”,但他知道,那是他做得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已经重复做了三张小板凳并挑选出最好的交上去,他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虽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讥讽,但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把那一张小板凳拿回家给父亲看。父亲和他一样高兴。因为通过这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父亲看到了儿子具有坚持向上的韧性。
在讥讽和侮辱中,他慢慢地长大了。为了成为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视野开阔了,他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脑袋里经常充斥着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自学和补习,他才勉强考入了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在大学里,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
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他因此失业在家。他只好靠讲授物理赚取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这使他对传统学术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使他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来思考他以前想到的那些奇怪的问题。经过高度紧张而又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他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
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开始对他重视起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被认为永远也无法成才的他,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5分)
A.本篇传记开篇就极写爱因斯坦“笨”,不仅照应下文,他是一棵长得慢的树,而且为后来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巨匠形成鲜明对照。
B.父亲用冷杉与沙巴树为例,生动形象地启发、教育爱因斯坦:只要自己始终如一、坚持生长,也能像沙巴一样成材。
C.本篇传记文运用生动的故事,运用细节描写正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来叙述人物的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增强了传记文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D.爱因斯坦做出的虽然只是粗糙的,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小板凳,但却让自己有了自信,让父亲看到他具有可贵的坚持向上的韧性,这只小板凳成为他人生的一次转折。

E.本文在叙述爱因斯坦人生故事的同时,也以他的成就辛辣地嘲讽了那些曾经嘲讽、侮辱过爱因斯坦的同学、教师甚至校长的无知和浅陋
小题2:爱因斯坦为什么能从一个“笨蛋”、“笨东西”,而成为一个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最伟大的科学家巨匠?请分点阐述其中的原因。(4分)
?
小题3:“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对文中的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E(答对1项给3分,2项全对5分)
小题2:①他具有坚持向上的韧性,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②他从书籍中找到寄托和精神力量,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③他专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用心读书和做试验。④他善于思考,头脑里总是充斥着奇奇怪怪的问题,思考着想到的奇怪的问题。⑤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学术观点,大胆地对传统物理学进行反思。(答出其中4点即可)
小题3:示例:这句话用以作比天分不高,经过缓慢、艰辛地努力,终于成长、成才的爱因斯坦是很恰当的。(2分)但事实上长得快的树未必不成材。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天分聪慧,而且又勤奋努力,迅速成长成才成为名人、伟大、英雄的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人。更何况在当今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更渴望人才的迅速成长,人才的快速培养。(3分)不过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的教育,则要引以为戒。(1分)(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沙巴树初期长得疯,但最终是不成材的。E项,作者并不嘲讽那些曾经嘲讽、侮辱过爱因斯坦的同学、教师、校长的无知和浅陋。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再细细比较,发现错误点。
小题2:抓住第4段最后“因为通过这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父亲看到了儿子具有坚持向上的韧性”,第5段中“为了成为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视野开阔了,他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脑袋里经常充斥着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第6段中“大学里,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这些句子提炼概括就可。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结合语境理解。
小题3:本题实质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探究。探究时既要就爱因斯坦成材缓慢这一事件做出评价,还要联系现实拓展思维,思考这句话在现实中的意义。可赞同也可否定,无论赞同还是否定理由要充分,分析要辩证,不可偏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果汁业面临苹果短缺
? 现在是中国北方观里镇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苹果在道路两边堆积如山,挡住了从各地开来的拖拉机、卡车和农用车。
?中国是世界头号苹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近一半。它也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汁生产国,约占世界苹果汁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越来越多的中国苹果汁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甚至澳大利亚。尽管观里镇有大量的苹果,但仍无法满足果汁企业的需求,这些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寒冷潮湿的天气造成苹果产量降低,又加剧了这种短缺。
?中国农业大省山东省烟台市观里镇农民周玉良说:“农民们在所有地方都种了苹果树,这里以前种的可都是粮食。”11月初,他指着种满苹果树的田地对记者说:“还是供应不上,果汁企业的需求量太大了。”同该地区许多人一样,周玉良在过去几年从种庄稼转为种苹果,以增加收入。他简陋的家里现在有了洗衣机和电冰箱,11岁的儿子在附近的城里上学。
?作为橙汁的替代品,苹果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自2004年以来,中国苹果汁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以上。由于巴西放弃种橙子而改种生物燃料作物,以及美国仍受到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后续影响,国际橙汁价格一路飙升。
?行业管理者说,中国现在的浓缩苹果汁年生产能力约为170万吨,接近世界每年约180万至200万吨的消费量。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的生产能力都超出了波兰2006—2007年度的苹果汁出口总量。波兰是世界第二大苹果汁生产国。但中国人自己却很少喝苹果汁。生产能力的扩大引发了对苹果的抢购。大连一家有机食品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吴竺说:“果汁企业向全国各个地方派出卡车和业务员,抢购苹果。”中国陕西省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人员说:“你在周边买不到足够的苹果。你必须跑200公里去找苹果。”
?行业管理者说,尽管缺乏可靠的数据,但由于春季的霜冻,中国一些地区2007—2008年度的苹果产量下降幅度高达50%至60%。他们认为今年全国产量在2000万至2500万吨之间。美国农业部驻北京的机构说,在截至明年6月份的这一年度,中国的苹果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2600万吨下降12%。美国农业部说,去年全球苹果产量为4600万吨。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者说:“今年的苹果汁产量可能达到80万吨。”伴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苹果短缺已经推动中国浓缩苹果汁价格从1月份的每吨1000美元上涨到约2000美元。几年前,浓缩苹果汁价格仅为每吨500美元,被看作是橙汁的低价替代品和甜味剂。
?由于中国目前主导着全球苹果汁的供应,买家别无选择,尤其是当霜冻造成波兰产量下降以后。除了作为新鲜果汁饮用外,苹果汁还广泛用作饮料、蜜饯和酸奶中的甜味剂。今年,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质疑。但管理者们发现果汁行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因为该行业由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大型企业主导。他们说,生产苹果汁主要采用巴氏消毒法。农民们也用纸袋将树上的每一个苹果保护起来,这样就不会受到化学品的污染。
?一些管理者说,苹果短缺可能还要持续几年,因为新的苹果树结果需要3到5年时间。 ?海升公司的一名管理者9月份说:“自2005年以来,已经种植了更多苹果树。苹果的供求关系大概会在3年内最终实现新的平衡”。
1.根据文章,以下选项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汁生产消费国,约占世界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
B.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生产的果汁都超出了波兰2006—2007年度的苹果汁出口总量。
C.农民们也用纸袋将树上的每一个苹果保护起来,使其不受到化学品的污染。
D.中国的苹果汁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2600万吨下降12%。
E.中国是世界头号苹果生产国,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2.造成中国果汁业苹果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苹果短缺,果汁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文中发现哪些值得忧虑的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
? ②春季的霜冻造成中国和波兰苹果产量降低,加剧了苹果短缺。
?③国际橙汁价格飙升导致其替代物苹果的需求量大增。
?④新的苹果树结果需要3到5年时间,生产周期较长。
3.①全国各个地方派出卡车和业务员,抢购苹果。
?②种植了更多苹果树。
4.①农民们在所有地方(包括以前种粮食的地方)都种了苹果树。
?②中国果汁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自2004年以来,已经扩大一倍以上。
?③抢购容易进一步抬高苹果价格,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④由于中国市场未充分开发,国际市场苹果汁价格一旦下跌,中国企业和百姓将损失惨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齐白石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作者:彭利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里,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多少年来都呈现一种状态:一方面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是谈了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②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伟大的辉煌。而一些总想寻找个性的艺术工作者,又总想把自己从那个灿烂的艺术丛林里剥离出来以标新立异。结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宝贵遗产,也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③这里,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
  ④前不久,“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京隆重推出,这个集研讨、展览、出版于一体的文化盛事,再次告诉世人,齐白石是上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在诗词、书法、国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⑤齐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要让世界认同齐白石,就像认同毕加索、梵高那样,这还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张大千在《谈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水墨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但一个人倘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据说当年张大千在巴黎还见到毕加索在家经常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觉得中国的毛笔和宣纸比油画难控制多了,可齐白石却能做到如此精准直达观众的心灵。以王雪涛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曾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重。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这一点,正是这次论坛的共识。我们并不是在争一个艺术水准的高低,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⑥此次国际论坛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里有当今美术理论界权威、全国各省市画院院长、各大美术馆馆长、拍卖界业内专家、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大型博物馆、艺术馆的馆长、学者等,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投入,可以领会到主办方对探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性与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由北京画院出版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艺术家个案艺术研究中,出版规模最大、收录项目最多、门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研究著述。期间,北京画院还精心策划了“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艺术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齐白石的艺术风范。
  ⑦这一高潮的掀起,是齐白石艺术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活动使齐白石与毕加索、梵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距离开始拉近。齐白石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8000万人民币,而毕加索、梵高的作品早已达到上亿美元,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和标准,本来具有趋同性,绝不像一些所谓专家说的国力的必然体现。如果真是如此,那不成了只要有钱,艺术就是任人打扮的美人了吗??
  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向世界再次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还将搭建起齐白石书画艺术广阔的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来了解齐白石、收藏齐白石。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齐白石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1、对段①中“一种状态”的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书画艺术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创新。
C、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书画艺术方面,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空谈创新,结果闹了几十年一点进步也没有。
2、段⑤列举毕加索之例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B、告诉读者毕加索和齐白石虽然都是艺术大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有差距。
C、得出一个共识,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
D、告诉我们齐白石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最高成交价距离开始拉近。
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等因素,中国书画艺术,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B、中国书画艺术出现的病态,主要责任在于一些张扬个性又忘却了祖先的宝贵遗产的艺术工作者。
C、作者告诫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无任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和挖掘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的伟大的辉煌。
D、在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要充分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就必须让艺术成为任人打扮的美人。?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