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五)
小题4: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⑴也?更?⑵既?又 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4分) 小题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3分) 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童年的萤火虫?金翠华
(1)有些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从来就没见过萤火虫。他们知道自然界还有一种昆虫叫萤火虫,是得益于“囊萤积雪”这个成语。人对自然的破坏,使很多蕴涵着生命意义的语汇变成死海化石,这个“囊萤积雪”就是一例。我的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里写道:“欲效车胤,找不到萤火虫;想学孙康,冬天见不到雪。历史啊,请告诉我,你喜欢哪一个时代的窗口?”
(2)城市的高楼连厦之间,宽阔纵横的柏油街道上,为什么见不到萤火虫呢?是它不习惯那些闪烁刺眼的霓虹灯,还是它不屑于在那些携带着喧嚣浊气的车灯中出没?都市灯红酒绿的夜,没有萤火虫的踪影。哪怕是夜再深、再黑,也见不到点滴萤光。
(3)然而,今年9月的一个晚上,萤火虫却悄然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我是在泽园宿舍的北山崖下看到的。野花和蔓草从山崖垂下来,夜风里依稀看见它们摇曳的倩影。月季花、迎春花、枣树、梨树、无花果树、石榴树……在山脚下簇拥着这座守望着校园的山崖,花草的清香沿着百卉路一直流溢到百卉广场,浸润着校园的每一条小路,祝福着活跃在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萤火虫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祝福的源头,点燃了它那美丽的小灯。
(4)萤火虫的小灯生气盎然,绿晶晶的萤光,闪耀在黄褐色的腹尾,柔软的翅鞘,扇动着,托着这一盏小灯,在树丛花叶间穿行。温柔的绿光照着薄薄的翅鞘,照着翅鞘扇起的颤颤波纹,像撒落在夜河里的宝石,随着水流缓缓地、忽隐忽现地闪耀着,闪耀着,真是梦幻般的美丽。
(5)“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秋夕》里的名句。我年轻的母亲吟诵这句诗的时候,手里握着的是大芭蕉扇,为我赶着蚊子,教我写“萤火虫”三个字。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那时的小学生是背着黑色的石板上学的,写字用白色的石笔在石板上写,写满了可以擦去,只要不弄碎了,一块石板可以一直用下去。我还不到上学的年纪,常常躲在门后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看他们背的石板,心里渴盼着有一天我也能有一块石板。
(6)我的母亲是一个极聪明的人,尽管家境已经败落到不能再败落的地步,可她总能想出办法,让我能自信地去生活,而不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小孩。
(7)买不起石板,母亲不知从哪里捡来一个破了的瓦盆,她用石头把破碎的棱角砸去,磨成了一个大瓦盘,又从河边淘洗了一袋沙子,把沙子倒在瓦盘里,用手抹平,这就是我的“石板”了。母亲为我的瓦盘和沙子做了一个漂亮的书包,还绣上“学习”两个字。
(8)我就是背着这个书包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那时我压根就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用流利的金笔在洁白的纸上描写我的小瓦盘,感念着那些供我练字的河沙!
(9)我很快就会写“萤火虫”三个字了,只是“虫”字写得不好看。繁体字的虫是现在的三个虫字聚在一起,写在沙盘上总是显得臃肿,沙子一塌,有些笔画就不清楚了,好像缺腿少脚的。可母亲还是笑着表扬我写得好。她说我写的萤火虫是提着灯笼在飞的萤火虫,不是爬在草丛里的。飞着的萤火虫你是看不清它的腿和脚的。
(10)我遥远的童年啊,储存了母亲多少的激励和挚爱!正是这挚爱真诚的激励,伴随着我走过了人生的几多坎坷……
(11)没有想到在这繁华都市的一隅,竟然会看到我童年的萤火虫,它寻找我,在时间的隧道里飞越了几十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我。
(12)小时候我曾问过妈妈萤火虫为什么要打着小灯笼飞?妈妈说,它在寻找那些丢失了的小孩。小孩能丢失吗?能丢失。天太黑,看不清路,跌到沟里,掉在坑里,有的叫野草缠住了,就回不了家。——我一下子钻到妈妈的怀里,泪水顷刻涌了出来,我把脸贴在妈妈的脸上,哭着说:“妈妈,我不走丢,我不愿走丢。”妈妈搂着我,摩挲着我的头发,安慰我说:“小闺女不会走丢,一辈子都不会走丢。萤火虫知道小闺女不会走丢,它来看看你就放心地飞走了——你看,它打着灯笼找别的孩子了。”
(13)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狄奥奇尼斯,大白天提着灯笼在雅典的大街小巷满处跑。当时的雅典,经济繁荣,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会场、市集、运动场以及妓院里。人在物欲引诱、荣华富贵、权势财富的绵密攻击下,彻头彻尾地出卖了自己——出卖了自己的尊严、自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拥有了外在的看得见的东西之后,人的本质却丢失了,看不见了。迪奥金尼斯认为这是人生一件赔得最彻底的买卖。你即使赚得全世界,但丢了生命还有什么益处?迪奥金尼斯是不是从萤火虫里得到启示,以至于他成了那个时代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满街跑。有人问他找什么。“找人!我正在找人,人怎么都不见了呢?”他回答着继续满街跑着,提着他的小灯笼。
(14)母亲曾告诉我,黑夜里走丢的孩子,只要静下心来,就会听到家人的呼喊:“你在哪里?”听到了呼喊,你要及时地回应:“我在这里!”家人顺着声音就能找到你。
(15)“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沉下心来,我似乎都能听到这个声音,我就会信心百倍地回应:我在这里!
(16)暑气即将消散的这个9月的晚上,我童年的萤火虫来到了校园。它美丽的小灯一往情深地闪耀着,它看到了我,我也看到了它,我在心里默念着:“我在这里,亲爱的,我在这里。我没有走丢。”它听到我的心声,它欣慰地扇动着轻柔的翅鞘,在我们的月季花前转了一圈,又悄然地飞进了黑色的夜幕。
(17)萤火虫,我童年的萤火虫,正提着它的小灯笼在黑夜里飞翔着,寻找着。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文中有两处写道:“妈妈,我不走丢”(第12段)“我没有走丢”(第16段)。请分别写出两处“走丢”的含义。答:妈妈,我不走丢?
我没有走丢
小题2:“他成了那个时代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满街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了萤火虫,但心情感受并不完全相同,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在第1段、第4段和第11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并填入下面的空格处。(6分)
答:?
小题4:“萤火虫”这一形象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含义和作用?(4分)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雨?前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选自何其芳《画梦录》)
小题1:..文章开头就不落俗套:“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该如何理解“最后……也”的表达作用?(4分)
答:?
小题2:..第2段与第6段均用了“憔悴”这个词。联系语境,体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4分)
(1)第2段中的“憔悴”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的“憔悴”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移情”,是现代派的一种表现技法,即把作者内心的感情辐射在外界环境和自然景物之上。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从下面的语句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绪?(4分)
(1)“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答:?
(2)“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深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
答:?
小题4:..本文题名《雨前》,在写景层面上,主要是描写北方雨前的自然天候和各种景物,可是为什么在第三、第六段要写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
小题5:..根据作品《雨前》的内容,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标题,亦可自拟标题,写一篇字数350左右的赏析文章。
(1)形象鲜活?诗情画意
——试析《雨前》的景物描写
(2)景由情生?思与景谐
——试析《雨前》的艺术境界
(3)生动传神?清新隽永
——试析《雨前》的语言特色
(4)精巧别致?匠心独运?
——试析《雨前》的结构特点
小题6:..本文特地将“最后……也?…?”的句式置于文首,既在内容上给读者拓开关于此前各种动物匆匆回归情景的想像空间,又在感觉上给人以突兀强调的意味。这种写法新颖别致,起笔不凡。(大意对即可)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汉代画像石、泥俑、古墓壁画刻画的形象多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形象,然而汉代艺术就在这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气势之美。
在汉代艺术中,力量、运动、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在汉代艺术品里,动物形象狂奔乱跑,活泼跳跃,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人物形象虽然有时形态是静止的,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来表现他存在价值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运动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之后安详凝练酌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力量、运动、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是构成这种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笨拙,也就很难展示出那外在动作姿态的力量、运动、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力量、运动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浑然一体。
如果拿汉代艺术品与后代艺术品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力量、运动、气势,就愈显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然而,它留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实显得拙、粗、重。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力量、运动感而具有浪漫风貌。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汉代艺术呈现出来更多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则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代艺术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均以运动姿态出现,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气势之美。?
B.汉代艺术品表面上呈现出幼稚、简单与粗糙,实际上正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表现。 ?
C.与汉代艺术风格相比较,后代轻、细、巧的艺术风格显得过于写实没有浪漫气息。 ?
D.与唐代艺术不相同,汉代艺术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以及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2.汉代艺术品中的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的??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