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字数不超过15个字。(5分)
情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① 。当前,学校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之思想,健全之人格”的人才,我们除了重视文化课的教育之外, ② ,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 ③ ,切实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担当的年青一代,支撑起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参考答案:示例:①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②更要重视对青少年情商的教育。③更要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由第一空前句“不是一朝一夕”可联想到,尚需继续努力,故可从这个角度组织答案;从本段文字论述的“情商”的内容和第二空前句“除了”可得出此空应从“重视青少年的情商教育”角度组织答案;第三空可联系后文“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可从懂得做人及处世的道理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辆白色锦江车赶紧过来,让凤姐坐上车。见到记者还在拍照,脱口大骂“拍什么拍啊,有什么好拍的”。司机看了看凤姐,大概认出了凤姐也偷笑起来。
B.台湾立法机构5月10日在冲突中初审通过相关法律修正草案,规定“大陆地区学历得予采认,但不得应考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担任教育人员。”
C.由于认识到《最后一课》的课文故事和历史现实的不同,才不继续传授,这也是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感情的表现。
D.几千年被捆绑在中国农民身上的土地,越来越多的不得不离开土地,为谋生背井离乡,也便成了所谓的“农民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脱口大骂的主语不明。C. “和”有歧义,可作连词与介词解。“传授”后缺少宾语。D.“被捆绑在中国农民身上的土地”应为“被捆绑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
点评: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目的要求很明确,“想象”要“合理”,“描写”要“生动”,要“表达”“悠然”之情,因此所有文字都应突出“悠然”这一点。描绘南山状貌时应注重用色,色彩不可明艳,而应像画水墨山水画一样,色彩显淡雅、朴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D.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例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A.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着急”D.名词作状语。“在草中”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平仄不论。(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即可)(3分)
(1)上联:读《人民日报》通晓世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仁人献策替国家除害兴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吟古典诗歌陶冶情操? (2)志士出谋为百姓消灾祈福(只写其中一个,3分)
本题解析:本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即可,但是我们也要将内容相对这一点做到。“读”和什么词相对,再找个跟《人民日报》相对的,最后是一个成语。这些关键点在做题时都要看到。
点评:对联,就像律诗里的“对仗”,是文学形式之一,写对联要求:?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