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8-25 23:15: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小题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4分)
小题2: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新建筑陆续出现(1分);人的精神面貌转变(1分);文娱生活更为丰富(1分);旅游业快速发展(1分)。
小题2: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1分);为阐释樱桃新的寓意做铺垫(2分);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1分)。
小题3: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2分);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2分);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的寓意,升华文章主旨(2分)。
小题4:⑴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⑵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和魄力;⑷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和魄力;⑸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和魄力(每点3分,写出两点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道题不难,考生只需仔细阅读文章的二三两段,归纳概括就可以得到答案。第二段写了建筑的变化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文娱生活的丰富和旅游业的发展。
小题2:这类题目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看,画线句子在文章的中间,一般来说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看,引用了诗句,引用诗句的作用是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等。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按上述思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清楚即可得到答案。
小题3:这类题目在解答的时候通常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文章展开的顺序,二写法上是否层层铺垫,结构上是否层层深入,三题目有何寓意,四是否深化主旨。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展开的,最后才写到樱桃顺理成章,写法上逐层深入,最后几段又深化了主旨。考生能把这些内容答清楚即可。
小题4:这道题目考生在解答时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从写作时间来看,1982年是改革开放刚起步的时候,作者已敏锐地发现了社会的变化,发现了百姓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并加以肯定,这从文章开头几段中可以看出来,表明作者的魄力;第三段后半部分写了对三个旅游景点的看法,接着写到了桐庐的修建情况,又写到了樱桃在文人画家笔下意蕴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独到思考,这些都能反映出作者的识见和魄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1日12版)
小题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术界所重视的一些关于人品与画品的“流行语”在较起真儿来时常常让人感觉名不符实。
B.“做人”要有一定的标准,画很一般却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的人终会为大众所不齿。
C.“浮躁”的社会里那些“浮躁”的人,其做人方式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
D.美术史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很多画得好的画家人品也好,“人品即画品”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小题2:文中讲到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一位画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
小题3:读完文章,你对“人品即画品”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进行概括。(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3分)这一故事在文中是举例说明“人品即画品”的说法在浮躁的社会中往往是不正确。绘画水平高的人也可能很世俗,但世俗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也不是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小题3:(3分)画家有品位又能创作出好作品,自然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现实中“人品即画品”却只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被当作“幌子”;而“人品即画品”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真正的艺术家也应该德艺双馨。(答对一点得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不是作者的观点也未在文中体现。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再细细比较,发现错误点。
小题2:本题实质考查引用故事的作用。抓住本段中“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这一关键性评论来回答即可。类似题目的回答一定要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揣摩。
小题3:抓住倒数第二段中“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与最后一段中“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这两个关键的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箭发射为什么会诱发雷电
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1969年11月14日上午11时22分,由美国土星V运载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竖立在肯尼迪试验场的第39号发射架上准备发射,火箭连同飞船全长111米。这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五次飞行,也是第二次载人登月飞行。当时发射场的天气情况是:在距地面240~250米及650~33000米之间有两层云,发射场周围细雨绵绵,在发射前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的气象条件。火箭发射时,一切正常,飞行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100多米长的火箭和飞船逐渐变远、变小,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似乎在告诉人们它正按预定程序飞向太空,成功的喜悦,愈来愈多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田。可是,天公发怒了,当计时秒针走到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从云层到火箭直到地面之间发生雷电现象,只听到一声霹雳,就见两道平行的闪电从云中直劈下来,发射场上的4台摄像机,都拍下了瞬间出现的雷电现象。至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又一次闪电击中飞船,这便是有名的大型火箭——载人飞船遭雷击事件。
由于雷击,飞船的电源被破坏,飞行控制中心的遥测信号突然消失,飞船的制导导航系统失效,飞行平台失控。幸亏飞船上装有备用电源,宇航员们及时修复了被损坏的设备。使“阿波罗”12号飞船按时完成了飞行计划。美国及其他国家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曾发生过类似事故,由于诱发雷电,导致飞船失败。
为什么火箭发射易诱发雷电呢?
诱发雷电的出现是与大气电场的被迫改变分不开的。通常,将一根长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若导体头部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据研究,此次阿波罗雷击是火箭起飞后,由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发射时,地面电场为每米3000伏,云中电场为每米10000伏,火箭起飞后,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火箭顶端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使大气击穿而产生诱发雷电。由此可见,为防止和减少火箭飞行中出现诱发雷电事故,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时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应停止发射,在发射火箭前,可以用小火箭、飞机、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若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必须停止发射。
——选自杂志《天文爱好者》2004年第10期45页
1、下列对“诱发雷电”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为的情况下,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来使大气电场中产生出雷电来就称为诱发雷电。
B、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火箭的活动改变了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C、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D、在人为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导弹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2、文中对为什么火箭发射容易诱发雷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根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如果导体顶端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
B、由于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此次阿波罗遭雷击,是火箭起飞后发生的。
C、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地面和火箭顶端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诱发雷电。
D、火箭发射能够诱发雷电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大气中的电场要在不断地主动地改变着,如果大气电场不变就不会有诱发雷电的产生。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天空有两层云:一层距离地面约240米或250米,另一层距离地面650米或33000米。
B、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火箭的气象条件是:要在发射前6小时和发射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等。
C、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遭到了两次雷击:一次是在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另一次是在第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
D、发射火箭时,如果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就应停止发射,以避免诱发雷电事故。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诱发了雷电,便导致了美国在1969年11月14日上午发射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失败。
B、雷击很有可能会使飞船的电源系统遭到毁坏,所以宇宙飞船都要设计装备备用的电源系统以防不测。
C、科学家们发现不只是发射火箭时会诱发雷电现象,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会发生诱发雷电的现象。
D、科学家们在发射火箭前,一般都会先用小火箭、飞机或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如果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就应暂停发射。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本题解析:
1、C【分析】A并非是人为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来使大气电场中产生出雷电”B“只由于发射火箭诱发雷电”解说错误D“只由于发射导弹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错误。
2、D【分析】诱发雷电的出现是与大气电场的“被迫”改变分不开的,而不是“主动”改变。
3、B【分析】不是“发射前6小时和发射后6小时内”,而是前后加起来共6小时内。
4、A【分析】美国在1969年11月14日上午发射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发射未曾失败,失败的是说曾经有过此类事。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纸上的故乡
傅菲
  ①一座叫枫林的村庄又一次在我纸上展开:朝霞微漾的饶北河在村前作了短暂的停留,恋恋不舍地去了远方,茶花遍野的灵山吹来秋天的郁香,两个桔子卿卿耳语,像一对小情侣,缱绻、羞涩,缠绵在一枝丫上。
  ②一只灰雀剪开薄雾,来到后院的枣树上,轻轻鸣叫。一棵苍老的枣树,根部裹满暗黄的苔鲜,蚂蚁则顺着枝,把熟烂的枣子搬回家。最后挂在树上的枣子,让蚂蚁在整个秋天有了劳作的意义。从树顶上升起的,是一缕炊烟,在微风中,炊烟仿佛要向高处飘升,又像要被风刮散。它是我的乡思,不熄灭,也不弯曲,只飘散,最后溶化在薄雾间,恍惚,迷离。
  ③我忆起一个老头,个子偏矮,穿一件黑大褂,走路一晃一晃,光着头,腰间挎一只扁篓,扛一把锄头,在灰雀的鸣叫声中,向菜地出发。当他弯入溪口的拐角,稻花淹没了的身影在我眼中渐渐模糊,初升的太阳闪眼间跳出山梁,把大地涂抹得流光溢彩。他就是我至爱的祖父,一生热爱酒和泥土,勤奋、善良、温和。
  ④祖父的执着、秉性与血脉,因了饶北河的哺育。我常常跟在祖父的背后,屁股一颠一颠,走五里路的草径,没入一个山坳,在一片茶树林的怀抱中,在几块菜地上投入一天的时光。我热切地爱那片山野,脚踝高的青白菜还滚动着几滴露珠,萝卜则扎着蓝头巾像乡间的女孩,质朴、曼妙、芬芳。茶花白艳艳地坠入绿叶的簇拥,当花香挣脱白雾的紧裹,当蚯蚓钻出新翻挖的土垒,山野就要漂浮劳作的人声。祖父把锄头高举过肩顶,倾尽臂力地挖下来,光亮的两齿钳咬进泥里,我感到大地有轻轻的震动。偶尔他也轻轻地用锄头磕碰拳状的土块,匀和地平整,铲去的杂草用泥块深埋。我知道,他在劳作中获得休息。他劳作的姿势是那么优美,柔和而强劲,让我想起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伐木者。
  ⑤其实,祖父一年要挖多少遍地,我不清楚,况且一生。他每天都在那块地里,猪屎、狗屎、牛粪,渗入每一粒泥丸,以至我远远地就能闻到惺忪陈腐的气息。他仿佛不是在种菜,而是在种自己一生的时光,菜不过是他时光的一种体现,一种对生活充满热血的表现。土地越来越肥沃,而人却日益衰老。而我的一生只在纸上度过,在墨水中耗尽韶华,命运是何等相似。
  ⑥饶北河把无垠的旷野分成了两岸,翠绿葳蕤的是杨柳,粉眉欲坠的是桃花。我遇见过那样的景象,饶北河沉默、内敛,风滑过它光洁的脸也没有留下痕迹,只有山在漂移,天空在飞翔,一群惊飞的白鹭掠过额际,斜斜地,在另一片倒影中消失。饶北河在内心深处汹涌,夜幕初合,星星若隐若现,祖父还在回家的路上,激荡的水声旋律一样萦绕在掌灯的窗前。它仿佛要流进村庄的梦中,向我们诉说一条河流的记忆,它那么鲜活,因为流动而保持几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又那么多情,终年与一个村庄相依。而收割后的田野显得更加空旷,把饶北河紧紧地揽在怀中,相亲相爱。
  ⑦在没有乡音的城市里,我沿薄薄的纸张返回故乡。那是香椿树,从不开花;溪边茂密的是水芹,母亲正弯下腰去采;山冈上还有一座坟墓,那是祖父的另一个家。当我抱着七个月的小女骢骢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时,只有星光闪耀。骢骢的眼睛乌亮,澄澈,哦,那是饶北河的碧波在荡漾。?
  ⑧我在构建一个故乡,温暖、安泰、祈福。注:傅菲,1970年生于江西上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第三届特聘作家。散文作品常于《人民文学》《散文》《天涯》《江南》《山花》等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星空肖像》(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屋顶上的河流》(入选2006年度“
21世纪中华文学之星”)。现任职于上饶日报社。
1.第①段的景语中蕴含了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情感?这样开篇,对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我与祖父的“命运是何等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我在构建一个故乡,温暖、安泰、祈福”结篇,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傅菲是散文作家,也是一位诗人。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诗歌的“意象”手法,表达情思,请结合第②段画线的文字,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饶北河对故乡的眷恋,蕴涵了作者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描写弥漫故乡的馥郁的花香与桔子缠绵羞涩的对语,蕴涵了作者对温馨、安泰、宁静的故乡的赞美之情,同时还给人以一种乡间的浪漫情怀的感觉。这样的开篇,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一种抒情的情调。
2.①“我”在纸上的创作与祖父在故乡的泥土上辛勤执着充满温情和爱意地耕作相似;
  ②“我”从创作中获得的人生慰藉与祖父从劳作的收获中获得生命的充盈相似;
  ③“我”在纸上获得的文学收获日渐丰硕但美好的年华却随之而去的人生境遇与况味,与祖父的“土地越来越肥沃,而人却日益衰老”相似。(意对即可)
3.这句话,表明作者要借文字营建出一个“温暖、安泰、祈福”的故乡。这个故乡是诗化了的作者故乡,那里有劳动的美,有宁静的美,有自然的美,有淳朴的人性美,有温馨的人情美,有对泥土的深情眷恋美。同时,这个故乡又是作者的精神故乡,这个故乡是汲取了故乡的勤劳、淳朴、温馨、热爱故土等美的元素的故乡,也是作者得以对抗栖居城市的精神孤寂的一个温馨的“堡垒”,是作者为了对抗“人生易老天难老”而产生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的人生虚无感而构建的精神故乡。(意对即可)
4.作者选取了“灰雀”“枣树”“苔藓”“蚂蚁”“枣子”等物象,分别赋予了它们轻捷、苍老、暗黄、成熟或情态、或色彩上的意义,故乡安谧而不乏活力、古朴而不乏生机、寻常而不乏充盈的情韵尽在其中。以密集的意象进入散文,使得文字异常简洁却又意韵丰富,含蓄隽永。如“最后挂在树上的枣子,让蚂蚁在整个秋天有了劳作的意义”,这一句看似写蚂蚁,其实是在为下面描写与赞美祖父劳作的意义作铺垫。表现手法上,是拟人,是暗喻,也是象征,故乡人质朴、辛勤、愉悦的劳作形象 蕴含其中。如此写来,含而不露,不着痕迹,散文就这样被诗意化了。(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索 当
聂鑫森
  德义当铺的掌柜钱钦其,在热气腾腾的池子里泡好了澡,披着浴衣,消消停停回到雅间的卧榻上时,突然发现旁边的卧榻上已经躺好了又干又瘦的老头乌六爷。乌六爷正眯缝着一双小眼打量着他。
  雅间里燃着盆炭火,把料峭的春寒逼到屋外去了,空气变得热辣辣的。钱钦其兀地有了一种屈辱感,这乌六爷不过是一间杂货店的伙计,他怎么够格上这种高档的澡堂子来?何况,平日弓腰驼背,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钱钦其鼻子“哼”了一声,正欲别过脸去,乌六爷说话了:“钱掌柜,幸会,幸会。”
  钱钦其只好打起精神,应付道:“乌六爷,原来是你啊,难得,难得!这一块大洋一次的澡,你真舍得。”
  “我哪里舍得这个钱,有人请我洗而已。”说毕,乌六爷坐起身子,上身也没有披个衣衫,两边的肋骨隔着一层皮鼓凸出来,一副穷相!钱钦其也坐了起来,他觉得调侃这个乌六爷,也是一种乐趣,反正夜来无事,外面又下起了大雨。
  堂倌进来了,问有什么要吩咐的。
  乌六爷说:“来一壶龙井茶,我做东请钱掌柜品茶聊天。”
  居然又让乌六爷抢了风头,难道我钱钦其少了这几个钱?
  乌六爷说:“之所以我做东,是因为你是湘潭县里的大人物,我们难得有照拂你的机会。”/ 钱钦其嗬嗬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干瘦的乌六爷很知趣,讲起话来让人舒服。
  一壶龙井茶,两只细瓷茶皿,由堂倌送上来,并殷勤地斟上了茶。
  乌六爷问:“多少钱?”
  “二十个铜子。”
  乌六爷遂从放在旁边的衣褂里,掏出一把铜子放在卧榻上,然后,用两个手指夹起两个铜子,轻轻一扭,铜钱便成半个圆筒状。
  “两个,四个,六个……”
  二十个铜子,成了十个半圆筒。
  钱钦其一惊,这指力可了不得。
  堂倌说:“这……六爷,柜上不好收这样的钱啊。”
  乌六爷一笑,拿起铜钱放在掌心,轻轻一压,便恢复原态。
  堂倌说:“谢六爷啦。”拿起钱便走了。
  钱钦其呆望着乌六爷的手指肚,状如盘珠,这功夫不是一年二年练得出来的。
  “钱掌柜,来,喝茶。”
  “好,喝茶。”
  “钱掌柜,有一事请教,你的当铺怎么一连几天都关着门?”
  “正在盘底哩,过两天就开门了。”
  “你钱掌柜当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好像从没有关门盘底的事啊。假如这几天有到期的当票要赎当,过了这几天,不是成了‘死当’了吗?成了‘死当’就赎不出了。好主意,钱掌柜生财有道!”
  钱钦其红了脸,说:“没有的事,没有的事。”
  乌六爷说:“我听我的掌柜说,三个月前他到贵铺当了一只祖传的盘龙镂空玉雕,这东西我见过,是汉代的东西,价值上万元光洋,当的时候你只给他一千元。当期为三个月,这两天就要到期了,可你的当铺却关门盘底,还不是活活地要夺人宝物吗?他一个读书人,也是百般无奈,才开了这家小杂货店,本小利微,糊口而已。”
  说毕,乌六爷随手抓起一个铜钱,甩过去,把一只飞蛾钉在对面的墙上,铜钱嵌入墙中有半寸来深。“这飞蛾真是讨厌。”
  钱钦其脸都白了。
  又喝了一阵茶,钱钦其说:“六爷,赏个脸,我请你到街头的王家酒楼喝酒,如何?”
  “愿意奉陪。”
  “我有洋车在门外等。你穿着布鞋,路上到处是水,如何去?”
  “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当钱钦其坐洋车到达王家酒楼时,乌六爷早已端坐在八仙桌旁边了,脚上的布鞋,无半点泥水痕迹。钱钦其想:他是怎么来的?
  钱钦其喊道:“上上等好酒菜来!”
  又讨好地说:“六爷,明日当铺一早开门。”
1、乌六爷采用了怎样的方式为主人索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对乌六爷的外貌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钦其是个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选择恰当的地点;
  ②“文”的方式——一针见血地谴责;
  ③“武”的方式——显露高 强的武功威慑:手指夹铜钱显示指力,铜钱打飞蛾嵌入墙里显示腕力,不坐轿却干鞋先到显示脚力。(意对即可)
2、①外表的羸弱和后文武功的高强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欲扬先抑,突出乌六爷武功的高强。(意对即可)
3、钱钦其是德义当铺的掌柜。此人是一个 贪婪、见利忘义、欺弱怕强的小人。他贪婪,见利忘义:当东西的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他一看有利可图,便昧着良心在当期将满的那几天做盘底想让当票成“死当”。他欺弱怕强,小人嘴脸十足:对地位低下、外表羸弱的乌六爷,他先是鄙视嘲讽,可当他见到乌六爷的功力,马上讨好巴结,小人嘴脸,媚味十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