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A.然上召贵尉佗兄弟然而不王者 B.帝崩于未央宫龟玉毁于椟中 C.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以客往赴秦军 D.何以台为胡为而来哉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穿:疏通。)
小题2:B(A:转连,然而,但;代词,这样。B:均为介词,在。C:介词,用;介词,凭借,引申为“率领”。 D:语气助词,呢;介词,为了。)
小题3:A(原文的意思是:若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放开法禁来便利民众。)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孝文皇帝,是高祖的排行中间的儿子。高祖十一年春天,攻破了陈稀的叛军以后,平定了代地,立刘恒为代王,王国的都城建在中都。他是太后薄氏所生的儿子。登代王位十七年时,在高后八年七月,高后逝世。九月,吕氏家族的人以吕产为首企图发动叛乱,来夺取刘氏社稷,大臣们共同诛杀了他们,谋划召代王入长安立他为皇帝。这些史事记载在《吕太后本纪》中。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若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放开法禁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作预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恼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这些意见。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史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任命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徐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复上将军,调集附近各县中服现役的士兵一万六千人,调集京城的士兵一万五千人,这些军卒负责护送棺椁、疏通墓穴和覆土成冢的事务,由张武指挥。乙巳日,群臣都叩首奉上尊号叫做孝文皇帝。太子刘启在高祖庙中即位。丁未日,承帝号称为皇帝。
太史公说: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这话真是千真万确!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经历了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孝文帝)已非常谨慎地开始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由于他的(谨慎)谦让,(改制)至今尚未完成。啊,这难道不就是仁吗?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RR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题目为命题者加的)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齐闻之,乃望燕 望:怨恨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诚:的确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执:拘捕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宗:尊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B.观王之群臣下吏
代之宋,宋善待之
C.齐王其霸乎
不信其臣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B.苏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4分)
译文:? ▲?
(2)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3分)
译文:? ▲?
(3)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4分。关键点:窃闻,不敏,释,干各1分】
(2)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3分。关键点:则、闻,句意各1分】
(3)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3分。关键点:罢敝、恶,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诚:如果。)
小题1:【A项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B项:前为助词,译为“的”;后为动词,“到”。C项: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者为代词,译为“他的”。D项:均为连词,表因果。译为“因此(所以)”。】
小题1:(“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错误。)
小题1: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当时有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8~lO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
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矫:假传(命令)。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5分)
译文:
(2)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
9、A
10、A
11、(1)君王选择合适的人选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才把事情做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
(2)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本略。性情儒雅澹渔:不曾触怒别人。
本题解析:
8.C(过:访,探望。)
9.A(“雅澹”即儒雅淡泊,心态平和。B项①不是杜黄裳的看法;C项③不能表明说明?杜黄裳“雅澹”;D项②表明杜黄裳受贿,不能表明他“雅澹”。)
10.A(“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错。原文“方镇选不出朝廷”意思是谠:藩镇长官的人选不是由朝廷派出,而是由藩镇自行废立。)
11.(1(任:任用。责成:要求成功。信:确实,必定,一定。孰:谁。不力:不尽力。5处,每处1分-
(2)达:通晓。权:权变,灵活。王佐:辅佐帝王。雅澹:儒雅澹泊。忤物:触怒别人。5。处,每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县人,考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郭子仪征召他辅佐朔方府,子仪入朝,让杜黄裳留下来主持军中事务。李怀光与监军暗中谋划假传圣旨诛杀大将等事。以此扰乱军心,想趁乱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断这是假的,拿来质问李怀光,怀光吓得流汗认罪。于是诸将当中凶狠骄横难以控制的,黄裳都以郭子仪的名义撤换掉,众人不敢作乱。
入朝做了侍御史,为裴延龄所嫉恨,十年得不到升迁。贞元末年,拜为太子宾客,居住在韦曲。当时宦官想请求皇上将韦曲的土地赐给公主,德宗说:“城南是杜黄裳的家乡,不能动。”升任太常卿。当时王叔文掌权,黄裳不曾登门拜访。王叔文女婿韦执谊辅佐朝政,黄裳劝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说:“先生刚得到一个官职,就理科开口议论宫禁中的事吗!”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的良心!”理科拂袖而出。
皇太子总理军国大事,提拔黄裳做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贪佞无功,趁他来朝,上奏皇帝罢免了他,不久刘辟叛乱,议论的人认为刘辟占据险要的地势,征讨他或许会生出事端。只有黄裳主张不能赦免,于是奏请免除宦官监军,而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在朝中指点,无不合乎军机。崇文向来畏惧刘澭,黄裳派人传话说:“你如果不尽力,就让刘澭取代你。”崇文畏惧,拼死努力,最后捆上刘辟献给朝廷。蜀地平定,群臣祝贺,宪宗看着黄裳说:“都是你的功劳啊。”
当初,德宗面临的困难很多,总是姑息藩镇,每当节度使死了。派宦官考察他的军队,看众人想推举的人是谁,因此大将私下里用重金收买身边的人,希望能够节制军队,和平年代尤其严重,放镇人选不由朝廷派出。黄裳常常从容地说:“陛下应该以贞元年间的弊端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诸侯的特权,那么天下太平了。”皇帝曾经问他前代君王如何使国家太平,黄裳知道皇帝锐意治理天下,恐怕不得要领,于是说:“君王之道,在于加强品德修养任用贤臣而已。君王选择合适的人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皇帝认为黄裳的话处于一片忠心,赞许并采纳了。从此平定了夏、除了齐、灭掉了蔡、收复了两河地区,把权利还给了宰相,法度森严,依法治国,赫然号称中兴,这种局面是从杜黄裳开始的。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做河中、晋绛节度使,不久封为邠国公,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岁。
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性情儒雅澹泊,不曾触怒别人。当初不被韦执谊礼待,等到韦执谊失势,尽力营救;韦执谊死后,上表请求送还他的灵柩安葬。曾患病,医生给错了药,病情于是加重,最终也不生气谴责医生,但任命官吏不太区分品行等级,就收贿赂,没有清廉的名声。做节度使时间不长,没能尽其才,到地方任职后,众望所归。死后几年,御史弹劾上奏杜黄裳收受邠宁节度使高崇文贿赂钱四万五千,查究他的门下故吏吴凭以及杜黄裳的儿子杜戟,两人供认不讳,皇帝念黄裳旧功,只是流放吴凭到昭州,原谅杜戟不再问罪。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茂林修竹?修:高 ?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日期 ?
C.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引申为阅读 ?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绪,情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