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吃完团年饭,高家公馆热闹非凡,这让觉慧心烦意乱。他趁着酒意,到大街上走走,碰到一个讨饭的孩子,给了他两个半元的银币,让他去买点热的吃,找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 B.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后,觉慧觉得恐怖和绝望,情绪非常激动,抓自己的头发,并摇着剑云的肩膀追问鸣凤是怎么死的,之后一个人跑到花园湖畔怀念鸣凤,为没能保护好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同时对造成鸣凤之死的封建家庭感到深切的痛恨。 C.琴第一个在《黎明周报》上发表鼓吹女子剪发的文章,引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她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加入到剪发的行列中来,这引起了许倩如的嘲笑和指责。琴也由此感到羞愧,眼泪无法控制地淌了出来,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 D.觉新在产房外听到瑞珏痛苦的叫喊声,感到非常难过,就拿拳头在门上砸,要里面的人放他进去。可是没人理他。瑞珏难产而死,觉新非常伤心。当接生婆说瑞珏生下的是一个男婴时,觉新认为这个孩子似乎是瑞珏生命的仇人。 |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1:AC
小题1:为了躲避传言中的抢劫,三房、四房、五房的太太都带着孩子去了各自的娘家,老太爷去了表弟家,陈姨太回到老母亲那里,克定和克安也先后离开家到各自老丈人家,克明留在书房写信。觉新这一房无处可去,就留在高家听天由命。(共6点,写出5点就可得5分)
小题1:葛朗台太太死后,葛朗台面临着财产被女儿瓜分的危险(1分)。于是,在女儿悼母悲伤期间,他搀扶女儿去用餐,一连几个小时用差不多慈爱的眼光看着她,在女儿面前装哆嗦(2分)。葛朗台通过公证人让女儿签署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证件时,称女儿“小乖乖”(1分),甚至不让公证人对女儿明言签署证件意味着放弃继承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拿侬到欧也妮房间”有误,应是“拿侬到葛朗台房间”。“葛朗台请人来修了楼梯”有误,应是“葛朗台自己修”。 E、“三十岁”有误,而是“三十三岁”。“大家都予以极大的同情”有误,而是“他们开始包围这个有钱的小姐,每天晚上都有许多来访的客人,大家都暗示她快些结婚”。
小题1:A、“高家公馆热闹非凡”有误,应是“高家公馆很安静”。“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有误,应是“觉慧疑心自己是伪善的人道主义者”C、琴不是第一个在《黎明周报》上发表鼓吹女子剪发的文章,许倩如并没有嘲笑和指责她。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与文化有那么一点联系的关键词。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只有读过几年书,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取得了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此文化非彼文化,文化水平不等于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学问,不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他的文凭、学历、职位、职称,就像电脑的硬件,而文化就是电脑的软件。一台电脑,无论它配置多么高,内存多么大,运算速度多么快,如果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名头有多大,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个缺少精神内核的躯壳。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并不是看它的图书馆、博物馆建得多么雄伟豪华,它的大剧院、体育馆设计得多么别致,而是看它如何利用这些设施。一个博物馆,如果里面存放的不是瓷器、青铜器,而是时髦的家具或时尚的服装,那么,无论它多么雄伟,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藏书,或者有丰富的藏书,但不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只供少数人享用,那么,无论它多么豪华,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大剧院,如果经常到里面演出的不是交响乐团、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其乐的卡拉OK,那么,无论它装潢得多么华丽,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与之相反,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是文化。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种坚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文化。当全社会都在为某些世俗的利益趋之若鹜、勇往直前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孜孜不倦孜孜以求;当大多数人都心情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惟恐落后于时代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为世风所动,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坚守。这就是文化。
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选自《人民日报》2009-12-12。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读过几年书受到一定正规教育,取得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B.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它并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所以和受教育程度、学历没有关系。
C.在世俗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坚守自己的人格与节操,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D.一台电脑无论其配置、内存、运算速度多么强大,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形象说明人如果没有文化,就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之所以是文化,是因为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传承了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B.一个人生长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就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C.大剧院演出的往往不是交响乐团和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自乐的场所,加上其装修奢侈豪华,所以也不是文化。
D.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展品精美的博物馆等设施就是文化的体现。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化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生的态度。(3分)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分)
文化是体现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态度。(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所以和受教育程度、学历没有关系”错。
小题1:“往往不是”推断错、“富丽堂皇”与“不是文化”的推断错。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5分)
教 父
文/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原载于《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未捞到外公尸首,是为后文写“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做伏笔。
B.小说以“我”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联和组织材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这个“我”就是作者赵冬。
C.小说通过“我”的两个舅舅在教父面前的种种表现,形象地刻画出他俩淳朴善良,甚至愚昧的性格特征。
D.第六段写“白皑皑的冰雪”,是为了照应开头“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和“教堂顶的白雪”。
E.外公临终前把那件大衣看成是“破大衣”,而念念不忘的内心忏悔却是,一件大衣竟伤了“老朋友”。这表现了外公性格中虚情假意的一面。
小题2: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在刻画教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选A给2分,全对给5分)
小题2:①兴趣广泛。②勤劳执着。③淳朴善良。④珍惜友情。⑤心灵高尚(答出三点给3分,答出四点给5分,答出五点给满分)
小题3:①对比或反衬。将外公和教父对比,教父本人前后对比。②先扬后抑。先写教父的“待人谦恭、和善”,后写教父的虚伪、奸诈和龌龊的心灵。③语言和行动描写。在两个舅舅面前的欺骗语言,在为外公办丧事时候的“里外张罗得最欢”和外公突然回来后的“以病相避”。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手法3分,分析3分)
小题4:观点: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分析:①和教父交情甚密的外公一丝不挂地上了天国,教父为他拿走了取暖的破大衣,小说似乎于平淡的叙述中结束了。②然而,“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教父于波澜陡起的转折中再未露面,小说的使命似乎真的完成了。③可是,作者还不甘心,让故事再起波澜,最后在外公的临终感言中戛然而止。④小说于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的情节中,将人物性格不断展示,最后上升到精神层面,充分展示了外公的真诚、淳朴和高尚的心灵,以及教父的虚伪、奸诈和龌龊的心灵。(观点2分,分析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解析:B项,“我”并非实指。D项,不是照应开头,而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E项,“虚情假意”错,应为外公对友情的珍视。
小题2: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此人和其他人的关系。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题型一般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注意要点要尽量全面。
小题3:
试题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本题的效果应主要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小题4:
试题解析:解答这类题,重在把握情节的主要特点,然后抓住情节转化的关键点,再用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同时揭示情节的转化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②。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
1.在上文中,用“鱼翅”比喻_______________;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划线句子涵义的理解。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概括“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柏。
2.参考答案:①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独立思考,仔细辨别,完全独立自主地诀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诀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②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糟柏除了留一些作反面教材外,其它的应加以抛弃和“毁灭”。
3.参考答案:“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2009年华师附中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是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11期)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B.中国人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法国人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说明这两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重构教养。
C.民族教养的低下是文明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形象,必须努力挽救我们“濒死的教养”
D.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活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
E.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
F.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没有现成的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2.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养是个人文明程度和种族文明高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
B.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尊重他人包括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
受。
C.只要是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就能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承担起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
D.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能直达人的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3.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说“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这里的“自我整容”的含义是什么?(2分)
4.第④段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教养”的“昂贵”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5分)BC
2.(3分)C
3.(2分)“整容”是打比方,形象地强调了“中国人的教养”形象需要改观:“自我整容”则是告诉人们:挽救“中国人的礼貌”必须自己动手进行,别人无法代替(2分)
4.(6分)“教养”是“昂贵”体现的三个方面。①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个体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2分)。②教养与独立、自由、民主、主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是国民核心价值的体现(2分)。③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教养指数”的提高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内修外炼(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