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A.天然鸟巢往往建在分叉的树枝之间,再加上它的盆形结构,因此,鸟巢有很强的抵抗风雨和地震的能力。 B.不同建筑物之间可以适度位移,这样就能够消耗掉大量的地震波能量,因而更抗震。“鸟巢”的设计体现了这一原理。 C.“鸟巢”的钢梁结构和看台实行分离设计,因此,“鸟巢”不是以整体来承受地震,而是不同部分分别承受地震。 D.“鸟巢”的钢梁结构异常坚固,完全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就算遭受了强烈地震冲击,“鸟巢”仍然会是安全的。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D项是从安全角度考虑设计的,并非“鸟巢”的抗震设计。)(3分)
小题2:C(A“抵抗……地震的能力”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说“盆状的鸟巢在抵抗风雨和树枝的晃动方面也很有效”。B、“不同建筑物之间可以适度位移”的表述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不同部分可以分别适度位移的建筑”。D、“完全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说法过于肯定。原文说“应该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3分)
小题3:C(A、强拉因果,前后分句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B、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观点的推断条件。D、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也推断不出。)(3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
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常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摘编自许进雄《文物小讲》)
1.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足白陶湾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2.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C.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头发(有删节)
这个夏天热得有些早了。
在我还没怎么喘过气来时,公司就宣布破产了。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苦撑了半多,终于还是支持不下去了,老板已经看不到了,追债的人天天在公司门口堵他。
财务面无表情地走向我们,喊了我的名字,然后递给我一叠薄薄的纸币。我知道,这是老板破产后力所能及拿的最后一点钱了。我数也没数,把钱揉成一团,就离开了那里。
迎接我的,将会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旅程。街上有点热,我的头发上都是汗水,我都不想去擦。我回到了我的出租屋,我是这个城市的外来人,没有根基,如同一团浮萍一样,肆意地漂流。我猛地擦了把汗。离房租到期还有一个星期了。身上的钱是远远不够交租金的。
我拿出了一大叠最新的报纸,我翻找着上面的招聘启示,我很仔细地看着报纸的每一个字眼,甚至于中缝位置那小小的地方我也不放过。可看下来,似乎并没有适合我的工作。这次金融危机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比我想像中的大得多。往日一整版一整版的应聘启示,而今只剩零零星星一小块一小块了。我有些热,我的头发确实长了点,把我的头遮得严严实实。早在一个多月前就该去理发了,可我没钱。公司早在3个月前就不发工资了,每月只给了点最基本的生活费。
电风扇开着,吹出来也是阵阵的热风,让我更觉得热。我出了门。坐以待毙不是我的性格。我跑了很多路,希望能在大街上找到适合我的工作。可跑了一条又一条的马路,除了在火辣辣地太阳下跑出满头满脸的汗,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连着跑了三天。我花掉了身上那叠薄薄的钱的一半,那点钱根本不够我在这个城市的生活。回到出租屋时,我有些绝望了。我不知道,我的下一步该干什么。
夏日的夜依然异常燥热,一丝风也没有。我从出租屋往楼下看时,就远远看到那一间杂货店,店门口人头攒动着。我知道那店,店主的经营很有一套,生意一直很不错。
一个念头忽然跳了出来。于是我下了楼,径直跑了过去。店主是个50多岁的老头子。这家店一直要开到很晚,晚到街上已经没有了行人。我在杂货店转了一圈。第二天,我又转了一圈。连着转了两天,那家店在什么位置放什么东西,我早已了然于胸。我的心里慢慢有底了。
那个晚上,我看好了时间下去。我已经整理好我所有的包袱。我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城市。我下楼时,老头正准备着打烊,见我来了,居然笑着告诉我,正想找你呢。你可就来了。我愣了。手甚至有些颤抖。他知道我会来?那……我忙看向门外,没警察啊。我的手不自觉地按到腰间那冰凉的物体上。
老头却自顾自地说,其实啊,我这几天看你都闲着没事,整天在这里那里地瞎转悠。你看啊,我老了,这里生意又不错,一个人还真忙不过来。所以,我想请你来这里干活,你看……
我彻底蒙了,找我干活?我一吃惊,腰间那刺眼的光亮在一声刺耳的“咣当”声中轻轻滑落在地。老头却没看见般,只是问我,你看,我一个月给你二千,每天工作10小时。每星期给你一天加班,明天就开始上班,你看行吗?
那,我问,那你能先预支给我500块钱吗?
可以啊。老头说话间就打开了那熟悉的钱柜,点了500块钱就递给我。
我想不到老头这么爽快,看着那钱,我竟不知道该不该去接了。
老头突然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人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了自由丢了命啊。老头的话有些意味深长。
我猛然一惊,半天没回过神。老头看了看墙上挂的钟,说小伙子,赶紧拿着吧。拿完,帮我一起拉外面的闸门。我老了,有时候真是拉不动了。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帮老头一起拉下了那重重的闸门。
我回了出租屋。
就在刚才,我向老头请了半天的假。
明天一早,我要去理一个发。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
小题2:文中的画线语句如何理解?(5分)
答:?
小题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公司破产,我被解雇。②努力寻找工作,最终毫无收获。③为抢劫杂货店踩点④进店意欲行凶,被老板察觉后巧妙感化。
小题2:①借代,“刺眼的光亮”指凶器。2分②“刺耳的声音”是指犯罪的念头,“轻声滑落”则指渐渐消去的犯罪欲望。3分
小题3:主题:爱能拯救人。或者,宽容能拯救人。2分
分析:主人公“我”无奈失业,四处应聘,终以失败而告终。生存的压力使其有了犯罪的动机(1分)。到杂货店踩点,已经被店老板察觉,才会有老头的未卜先知。老板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决定雇用年轻人(1分)。同时预支报酬(1分),体现了他对小伙子的关爱。最终年轻人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在古代建筑中,没有任何一种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和联系。
与微型、完美和富于诗意的希腊城邦相比,罗马帝国是冷静、实际和充满着扩张性的。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罗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它的建筑风格也随着领土的无边蔓延而远播。罗马人后来吞并了已经衰落了的希腊。罗马人不仅迷恋希腊的雕塑和绘画,也对它的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全面希(腊)化"的时代,他们把希腊的柱子和匠师迁移到了罗马。但是希腊建筑的细腻优美情调显然不符合罗马人的口味,罗马不需要像希腊人那样,诗意地展示它的优美。罗马是君权至上的大帝国,需要足以表现帝国的强大和气魄的建筑,漫步在罗马遗址巨大的柱列间,人们会觉得自己像蚂蚁一样弱小,诗人爱伦坡的诗句"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正是一语道破了这两大建筑风格的真谛。
罗马大斗兽场在艺术成就上被谈论最多的是它的外形。我们知道,希腊建筑是建立在单纯的梁与柱关系的系统之上,希腊人创造了柱式,帕台农神庙就是完美的体现。到了罗马人这里,他们更注重运用拱券,使罗马建筑可以产生复杂的跨度和开敞的室内空间。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艺术家的创造,那么罗马更类似于工程师的构想。
我们注意到,这座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如果你用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来辨认,就可以看出原来罗马人是如此精通希腊柱式的语言内涵。他们把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
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在大斗兽场的外部造型上,罗马人为了实际的需要把希腊柱式进行了重新拼装,檐部变成了圆形斗兽场的装饰带。我们很容易想像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罗马的工程师借助希腊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他们追求美和文化素养的愿望。在罗马建筑中,希腊柱式一直被当作"形容词"来使用,因为安排得恰到好处,它们往往又好像具有"动词"的意义。更重要的,随着在大斗兽场形体上的希腊柱式组成的网格,展示了罗马建筑的"语法"。罗马建筑借助希腊的语言,表达了它的思想。
小题1:
下列对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差异和联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建筑呈现的气势与风格上,二者的追求是不同的
B.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相比,外形更加复杂多样,融入了更多技术成分
C.在追求建筑的美感与文化感上,二者的需求是一致的
D.古罗马建筑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实用性,批判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性
小题2:
下面是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请根据文意推断,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柱顶较高,柱头完全被装饰化,如花篮端放,花细腻。
②柱身纤细,如有弹性,呈现一副窈窕有装饰的女性姿态,轻快生动。
③柱身粗壮、质朴、简洁,表现了石材的个性,显示了男性的刚劲和优美。
A.①多立克柱式②爱奥尼柱式③科林斯柱式
B.①科林斯柱式②爱奥尼柱式③多立克柱式
C.①多立克柱式②科林斯柱式③爱奥尼柱式
D.①爱奥尼柱式②科林斯柱式③多立克柱式
小题3:
对希腊柱式"形容词"、"动词"、"语法"意义的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支撑作用结构作用修饰作用
B.修饰作用结构作用支撑作用
C.修饰作用支撑作用结构作用
D.结构作用支撑作用修饰作用
小题4:
根据本文内容,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罗马人对古希腊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面希化",并加以改造,终于诞生
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B.帕台农神庙是一座建立在柱梁关系的系统之上的完美建筑体,是体现诗意美的
古希腊建筑的代表
C.爱伦坡的诗句表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风格,也表现了两国人民面对
世界的不同心态与情调
D.古罗马大斗兽场副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的装饰性于一体,其建筑语言与建筑思
想的完美结合堪称经典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A
本题解析: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艺术家的创造,那么罗马更类似于
工程师的构想"可知,古罗马建筑是强调实用性的,古希腊则强调艺术性,不存在古
罗马对古希腊实用性的继承,所以D不正确。
小题:
根据第三段可知,多立克柱式的特点是看起来能够承重,所以③中的"粗壮"、"刚劲"都符合这种特点;爱奥尼柱式的特点是过渡性,②中的"纤细"、"弹性"、"轻 快"都能体现出这种特点;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华贵、装饰性强,①符合这一点。答案为B。
小题:
"形容词"本来的作用就是对名词的修饰,借用到这里,是为了说明希腊柱式的装饰作用;"动词"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主体的行为,相对于"形容词"来讲具有实际意义,支撑作用正是这样的体现;"语法"注重结构关系、逻辑顺序,所以用来比喻希腊柱式的结构作用。答案为C。
小题:
古罗马所处的时代曾经有一个被称为"全面希(腊)化时代",这并不代表建筑上的全面希腊化,事实上,古罗马对古希腊的建筑是批判地继承。所以A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语堂最后的日子
施建伟
1975年12月,圣诞节前夕,林语堂寓居在香港的小女儿家里。
一天,二女儿林太乙带他到永安公司去购物。那里挤满了采购圣诞节礼品的大人小孩,商店里洋溢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节日的气氛感染了热爱生命的林语堂,他目睹各式各样灿烂的节日装饰品,耳闻圣诞颂歌。他感到这世界太美丽了,而想到自己逐渐衰老,十艮不能长生不老,无限激动,无限感伤。他突然在柜台上抓起一串假珍珠链子,泣不成声……
店员小姐自然不知道这位像小孩子一样哭泣的老翁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更不理解这位消瘦的老翁为什么会在这样的场合哭泣起来,店员感到莫名其妙,误以为他神经不正常,因此,以不礼貌的神气好奇地看着他。
在一旁的林太乙被店员的无礼态度所激怒。她想对那无知的店员说:饶了他吧,小姐,你要读过他的书,知道他多么热爱生命,方才会知道他为什么在掉眼泪。让他抓起一个个装饰品,对着这些东西流泪吧!圣诞节过后,林语堂的体力愈加衰弱,已经无法用自己的双脚行动,不得不坐上轮椅。后来,他连睡袍上的腰带也不会打结了。女儿们就教他怎么打结,而他像幼童一样耐心地学。
有时,半夜,他从床上掉到地下,衰弱得爬不起来,就静静地躺在地上,等到天亮。
小女儿看见老父在地上睡了一夜,心痛地说:“爸,你怎么不喊我?”林语堂安祥地回答:“你白天要工作,我不想吵醒你。”
女儿听了把眼泪咽进肚子里。
十多年前,两个外孙在美国纽约103街居住时,林语堂也住在纽约,他常常开着汽车把外孙接到自己家里,他忘记了年龄的距离,和外孙们做着各种幼童所喜爱的游戏,他把自己和两个外孙称为“我们三个小孩”,在玩耍各种游戏时,林语堂和两个外孙自称一党,而把廖女士称为“大人”,是另外一党。他还认真地把自己幼年时的相片和两个外孙的相片拼在一起,印晒出一张人工制造的“我们三个小孩”的相片。“三个小孩”还常常故意嬉弄“大人”,当廖女士出去买菜时,“三个小孩”把他们的三双鞋放在饭桌上,而三个人都躲进藏衣室。当廖女士回来只见饭桌上的鞋子,而不见人影,惊讶地喊:“这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三个小孩”在藏衣室里得意地咯咯笑。廖女士又问,仍没有回答。
最后,“三个小孩”忍不住了,突然从藏衣室里破门而出,扑到廖翠凤身上,两外孙高兴地大叫大笑。林语堂也像小外孙一样高兴地大叫大笑。
……他痛苦地品尝着今昔的对比。当年和外孙们游戏时,他生龙活虎,活蹦乱跳,而此刻,他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真像小孩一样,坐在轮椅上被人推来推去。他已经无法与心爱的外孙们做“我们三个小孩”的游戏了,他已经与心爱的烟斗诀别了,而这烟斗曾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往昔的成败荣辱,像电影似的不断地出现在他的信息银屏上。他清醒地等待着那最后一刻的来临。——他是痛苦的。因为他热爱这世界,他不愿离开自己所爱的人和所爱的生活。但除了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之外,林语堂还有他自己的生死观。他说:我觉得自己很福气,能活到这一把岁数。和我同一代的许多杰出人物都已作古……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但是冷静地说,我们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可以熄灭。生死造成平等,贫富贵贱都没有差别。正如林语堂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宇宙的法则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1976年3月22日,林语堂胃出血被送迸医院,26日,突然又转为肺炎,心脏病突发。老人和死神作最后的搏斗。
心脏一连八次停搏后,又起跳,直到第九次停搏后,才永远停止了跳动。那是1976年3月26日晚上10时10分。
他赤裸裸地平卧着,身上只盖着一条被单。他是赤裸裸地出世的,现在又赤裸裸地告别世界了。
4月1日上午,在阴霾的山色和萧瑟的雨声中举行了林语堂安葬式,他的遗体安葬在阳明山的家园里,面对他所深爱的重峦叠翠。
他是以一种不忧不惧的恬淡心情离开人世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节选自《林语堂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始用圣诞节的喜庆气氛来烘托林语堂的“泣不成声”,表现了林语堂对生命的热爱。
B.文章写店员小姐不认识林语堂,还误以为林语堂神经不正常,表达了作者对店员小姐不礼貌态度的批评。
C.文章用了两个“高兴地大叫大笑”写“三个孩子的游戏”,主要表现林语堂的天真活泼和对天伦之乐的渴望。
D.文章用“心脏一连八次停搏后,又起跳,直到第九次停搏后”的描写,有力地刻画了林语堂与死神的搏斗。
E.文章最后用“阴霾的山色和萧瑟的雨声”烘托了林语堂去世的氛围,表达对这一文学家的哀思。
2.“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一句话,表现出林语堂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插入了十年前“三个小孩子”的故事,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说“林语堂还有他自己的生死观”,那么,林语堂有怎样的“生死观”?请你就其中某一观点或某几个观点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林语堂是一个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人。
3.①在内容上,“三个小孩子”的故事写出了林语堂生活的快乐、精神的乐观、身体的强壮、对生命的热爱。②在结构上,文章由现实转入回忆,由回忆转入现实,结构严谨;与林语堂现在身体的衰弱形成对比,为后文作者的评论作铺垫(作张本)。(意思相近即可)
4.第一问:①生命是宝贵而美丽的;②生命是短暂的,随时都有可能逝去;③生死制造平等,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第二问:本题是开放式探究题,可以就某一观点,也可以就其中几个观点合并探究。如生命是宝贵而美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的社会事业建设中。又如,生死制造平等,人的出生是赤裸裸地来,人的死亡也是赤裸裸地去,因此,我们要注重生的过程,创造生的辉煌。(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