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8-25 23:23: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知了
吴长忠
一个多雨夏季的晴日,我在一处叫做重渡沟的深山溪流旁独坐。溪水径自流淌,水边的矢叶菊在斑驳的日影中绽放。青青的石竹草从岩缝中伸出茎叶,一丛丛地蔓延到溪水中。山风吹过竹枝,擦出散珠般的瑟瑟声。除此,就只有知了的脆鸣了。
  在这层峦叠嶂的山野间,知了这不起眼的生灵,似乎成了万象的主宰。它们叫着,个个都很努力,似乎用了整个生命的力量,弹丸似的小躯壳抖动着,鸣奏出强大的音响。这音响交汇起来,此起彼伏,弥漫在整个山谷。它们叫着,个个都很专注,在溪水边跳跃的鸟雀的过往似乎都与它们不相干。你若晃动树枝,它们就飞去另寻一处树枝落下,接着鸣叫下去。它们叫着,都很自觉,似乎不是为了向同类炫耀,也不是为了向别的知了争抢更为有利的位置。它们叫着,叫得单纯,没有高低转换,没有节奏变化,甚至没有音调、音质和音色的区分。这种单纯的音响,令人想起风声、雨声,想起海涛的轰鸣,想起记录着远古沧桑变化信息的化石,想起混沌未开时的人类自身。
  据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人历来是把知了作为具有灵性的生物去赞美的。唐代诗人李商隐、骆宾王皆有咏蝉名篇传世,卢同《新蝉》清新隽永,让人一咏三叹,“泉水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古时认为蝉生于泥土洁净无污,蜕变于朝阳,啜晨露,鸣高枝,不争不贪,安和恬淡,这些与生俱来的习性,正暗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古人对己以蝉相喻,对友以蝉相勉。甚至当一个人离开尘世的时候,亲友同道,也以玉石雕凿成蝉形,放在逝者口中,既表示对逝者一生操守德行的褒誉,也寄托对逝者来生仍能坚守清廉纯洁之则的祈愿。此风初见于西周,盛行于汉魏。在近年发掘的许多古墓中,便屡屡发现这样的玉蝉。由此可见,这种独特的祭奠仪式曾为古之时尚,而这种时尚所标识的是一种空灵的精神,是一种高洁的旨趣,是作为人的高尚和尊严。这种古老的祭奠仪式,至今在许多地方仍有流传,只是那玉质的蝉逐渐变作金质的器物、银质的器物了,而含在逝去的平民百姓口中的,就是一枚方孔铜钱了!省察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几多惆怅,可细细想来,这种变化似乎也无可厚非,也自有道理。是啊,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时尚也在变,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在变。恩格斯说得精僻:“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然而这种变化的规律是放到相对论所表述对象的无限时空条件下去论说的。在相对于无限的有限时空,有限条件下,也有一些东西似乎是不变的,比如还在我耳边脆鸣着的蝉声,比如人们以蝉或以其他喻体对于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不懈努力!
  苏东坡考石钟山名称来历后叹道:古之人不余欺也。此时此刻,念及“知了”之称谓,更感叹古人参禅悟道,意蕴之远,不可企及。人生之大道,造化之至理,可知否?知了,即得道,即真知。此等境界,我等凡浊之辈,怕是用尽毕生心力去修为,去参悟,也是难以达到的。于是,我又想到“知了”的又一称谓:蝉。知了,蝉也!能悟此道至此境界,禅也!
1.为什么作者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想起混沌未开时的人类自身”?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根据原文回答问题。(4分)
(1)文章说“而这种时尚所标识的是一种空灵的精神”,“空灵的精神”指代什么?
(2)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恩格斯的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3.文章以“知了”为题,有什么好处?(5分)
4.文章结尾时说:“此时此刻,念及‘知之’之称谓,更感叹古人参禅悟道,意蕴之远,不可企及。”请结合文意,说说“知之”这一称谓包含着古人哪些深远的意蕴?(4分)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简析《知了》的语言特色(2)托物寓意,讽喻世风——简析《知了》的警世作用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____。历史证明,哪怕是最有效率的万能政府,实际上也不可能全面介入管理每一个家庭或者宗族的具体生活,正如大脑不能指挥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的具体活动一样。?
填入上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
B.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家庭是分不开的
C.家和万事兴
D.正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家庭组成了大社会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 ?”、韩翃(hóng)的《秋斋》:“(丙) ?”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画家蜂起。王绂(fú)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小题1:(甲)(乙)(丙)(丁)四处,可以作为例证的诗句应是哪一项?(? )
  ①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②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③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④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⑤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A.甲⑤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④乙①丙⑤丁②
C.甲②乙①丙④丁⑤
D.甲⑤乙①丙④丁②

11.小题2: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12.小题3:根据这段文字,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竹画主要整体特点的一项(?)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B.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
种象征。
C.我国竹画家画竹风格多样、技法高超,常竹诗竹画相配。
D.清代竹画风格更加多样化,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龙图腾原型的猜想
自古以來,龙一直被视为华夏民族图腾。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龙迹、龙形器越来越多,这些龙形古玉器都雕有猪头,由此,有学者认为家猪才是龙的原型。至于先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才会把现时中食潲水为生的猪奉為神灵并加以崇拜,上述理论则无法解释。
內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出土的众多龙形玉器,颈部明显像马,弓腰弯尾则像蓄势待发的修蛇。经中国考古专家鉴定,确定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時代的“玉龙”,距今接近6000年。安徽省凌家滩遗址(约5300年~5600年前)有件轰动一时、被多数专家认为确属龙形的玉器,同样具有马首长鬣的特征。
这些古老的龙形玉器上,只简单地体现着马首蛇身的特征。由此可见,马与蛇是龙图腾最原始的两种基态。
马龙之说,其实有很多史料辅证。东汉王充《论衡》早就说了:“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由是言之,马、蛇之类也。”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提及周人祭马祖之俗:“马八尺以上为龙,六尺以上为馬。”战国时一尺等于23.1厘米,八尺合1.85米。蒙古草原繁衍的都是矮种马,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只有西域胡国的“天马”“龙马”了。唐朝时史家还将罕见的千里马称为“龙种”。北大教授林梅村曾撰文考证,吐火罗语里表示“神”的词就是印欧雅利安语里的“双马神”,就是汉语里的“龙”。
吐火罗民族就是夏民族。古代匈奴、南越等民族拜天地鬼神的祭俗叫“龙祠”“龙忌”“请龙”,《史记》说匈奴和南越都是夏族的后裔。到勾践为止,越国配祀大禹先王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
夏族与所有印欧部落一样是游牧民族,东征西伐的过程中最重视马匹,將威猛无俦的高头大马视为神灵,加以膜拜,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所谓的飞龙氏、潜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黃龙氏,还有《易经》的“见龙在田”“龙战于野”等等的龙,以马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
西方学者的研究得出结论,蛇与女神崇拜属于史前定居文化“黃金时期”的宗教信仰,印欧人的入侵摧残了他们的文化。世界各地印欧神话中都有与蛇搏斗的描绘,如阿卡德神话马尔都克杀死母神提亚玛特(形象为七首巨蛇),北欧神话雷神托尔和大蛇尤蒙冈多之战,《圣经》称撒旦为古蛇,印度神话也有那迦,人首蛇身,与大鵬鸟迦楼罗为敌。
(选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5期)
小题1:以下对有关“中国龙的原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來相关考古中所发现的一些雕有猪头的龙形古玉器,使得有些学者据此做出了家猪才是龙的原型的结论。
B.红山文化出土的龙形玉器造型以其颈部明显像马、弓腰弯尾则像修蛇的特有造型,为龙的原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证。
C.近年出土的更远古年代文物中的龙形玉器所体现的马首蛇身特征,有力的表明马与蛇是中国龙最原始的两种基态。
D.“马龙之说”不仅被近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而且也从很多中国以及西方的古代文献中找到了有力证据。
小题2: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祠”“龙忌”“请龙”都是古代夏族拜天地鬼神的祭俗,据《史记》记载,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的战国。
B.马成为龙图腾的最原始的基态之一,与本属于游牧民族并将马视为神灵因而加以膜拜的夏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C.《易经》“见龙在田”“龙战于野”等记载,证明了当初的夏族与印欧部落曾结成联盟,参与了对史前定居文化的摧残。
D.西方学者根据中国古代史料和有关世界各地印欧神话传说,推断出在古代游牧文化曾广泛征服摧残过定居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研究早就证实,中国龙作为先民的图腾,在自然界并非真实存在,自然界里是沒有这种动物的。
B.用科学的眼光分析,龙的形象应该是先民在一种或多种动物的原型上,以神话思维加工改造而成的。
C.夏族的扩张既摧毀了崇拜女神的史前定居民族文化,又把蛇图腾崇拜接受过來,与自己的马图腾结合起來,形成马首蛇身的原始龙形象。
D.古代的神州大地曾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中国龙正是夏族、印欧部落入侵中原之后而出现的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5、阅读题  阅读。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