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25 23:34: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苦难的精神价值?周国平
①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二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折磨。在《活出意义》一书中,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②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③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④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遁入空门(佛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⑤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B.人只有通过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C.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D.所有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因为苦难的生活是虚幻的生活。

E.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即在立足现世人生的立场上使人得以救赎原罪。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处于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一定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B.人陷入绝境的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
C.宗教把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让人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D.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的底蕴。
小题3: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4分)
小题4:廖智是一名美丽的舞蹈教师,有着和睦的家庭和热爱的事业。汶川地震,她在废墟被埋30多小时,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之后又遭受了失去幼女和肉体截肢的痛楚,最终还被丈夫离弃,但她积极治疗,坚强地活下并舞出精彩人生。依据文意,试对苦难在廖智不幸生活中所发挥的精神价值作简要解析。(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克雷恩认为,距今5万年前,由于人类大脑发生了生理变化,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人类祖先爆发了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巨大革命。克雷恩教授称,这场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正是这场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一些人类学家确信,正是这场基因突变之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的象征艺术。克雷恩教授说,所有这些都是渐进式完成的,由于不同地方人口的素质不同,因此在文化上的进步也会有快慢之分。
克雷恩教授认为,过去学术界提起人类文化的进步,生理学上的解释总是被否定的,但是事实上生理学上的解释与当今许多已知现实能够更好地吻合。正是由于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人类的艺术创造能力才获得了全面提升。
事实上,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支持这种理论的有力证据,它便是最近首次发现的被证明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语言基因”——FOXP2。
2001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观察一个家庭的祖孙三代发现,该家庭几乎有一半的成员患有遗传病,表现症状包括混淆发音、搞错词语顺序、语言理解困难。结果发现所有患病成员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人类的FOXP2基因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的差别,而人类具有语言能力,非人类灵长类则没有。
克雷恩说,200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万年前直到现在,FOXP2从未停止过进化。但是约5万年前所发生的那场突变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当时的人类活动突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
克雷恩教授最后说:“这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总数1万个左右,正是它们的随机突变,才诱发了人类文化崭新模式的出现。现代生物科技实在太令人惊奇了,没有什么工作比研究基因更让我感到兴奋的了,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永远没有尽头。”
1、下列对“语言基因”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基因”是5万年前给人类带来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巨大革命的生理因素。
B.“语言基因”是使人类拥有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的象征艺术能力的基因。
C.“语言基因”是在生理上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控制人类创造力的基因。
D.“语言基因”是显示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类似基因存在细微差别的关键。
2、根据原文,“语言基因”的发现对人类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非洲大陆上的人类祖先爆发的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
B.学术界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不仅作出社会学的解释,而且认可生理学上的解释。
C.人类了解了自己如何会创造一些不具有实用价值、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工制品。
D.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总数1万个左右的控制语言和创造力的基因。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5万年前人类祖先爆发的一场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上的革命始于一场基因突变,人类大脑产生了变化。
B.基因突变使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装饰自己的形体外表,创造抽象艺术。当然,这些文化的进步是渐进式的,有快慢之分的。
C.“语言基因”控制着人类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诱发了人类文化崭新模式的出现,促进了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
D.在科学家观察的家庭中,所有患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疾病的人都拥有一个使得FOXP2基因失活的突变。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基因”的发现预示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将由生理学作出完整周全的解释。
B.对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等语言障碍有了基因遗传的解释,因此就可能进行基因治疗。
C.“语言基因”能影响人类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因而它的突变也可能全面提升人类的创造力。
D.科学家发现人类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似基因存在两个细微的差别,对研究人类基因特征有积极意义。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小偷卢卡
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
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
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
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
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
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
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
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
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
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
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
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住的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
蓦地,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
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他最后一把劲,然后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
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
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
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小题3: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加点的语句。(4分)
小题5: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茶与禅
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素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也就是说,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苏轼有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明代陆容有诗:“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荼。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可见禅与茶文化的影响。
茶禅文化兴起于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同禅宗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寺院生活中,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供奉祖师时,有“奠茶”,挂单时有“戒腊茶”,平日有“普茶”。由此可见,茶是寺院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南宗禅有专门的荼的仪式,僧众集合在菩提达摩像前饮茶,15世纪便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茶文化在兴起之初便与禅文化紧密结合,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是茶的提神、益思的功用,也就是封演书中所说的“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荡昏寐,饮之以茶。”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茶与禅的联系。茶对于“坐禅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都有一定的帮助。而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则是茶禅文化长期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苦”是佛教四谛之一,而茶味苦,这是茶与禅相当表面的关联。唐代之前,寺院煎茶时,多配以果料、香料等混合制作成“茶苏”饮用,而唐代禅宗大兴之后,就不再配以佐料,意在品味茶独特的味。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宗禅更是强调顿悟。正是出于对本性直接交流的强调,禅宗中出现了“圆相”等比文字更为直接的方法。因为如此,禅宗偏向于写意简约的水墨画,而不是写实繁琐的工笔画。而禅与茶的交融,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品茶时,并没有多余的语言,人们只是专注于体会茶的味外之味,这与禅的精神是相一致的。饮茶时的感官体味,既与人的感觉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同时又能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静默率真是禅的精神之一。而茶不同于酒的浓烈,具有单纯质朴的性质,并可解昏聩。质朴清幽的性质,或许是荼禅融合的最重要因素。日本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倡茶道中“和、敬、清、寂”四则,正同禅的隐逸、无我、静虑等相印。禅宗的自省,也可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
摒弃了“我执”、“法执”、“空执”的禅者有着安详的心态。茶性清香,饮茶时,茶者能够获得平和的感受。安详静谧的心态有助于参禅和自省。茶室中渗透着禅宗这样的精神。门廊通向茶室的庭院甬道意味着冥想的第一阶段,即通向自我启示的道路,同时也让进入者感受到平和的风致。
茶与禅共有的素朴、见性、安详、修身的气氛,是二者交融发展的源泉。
小题1:文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的证据?请简要回答。(6分)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诗文,请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绝交的诗意
留白
①绝交是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千金易得,知音难期。朋友该是人世间最能给人安慰和温暖的东西之一吧,何以先“交”而后“绝”之?不用说,那原因一定很复杂,其情感也势必很激烈,而绝交的诗意也正在于此。
②古人耿直,乃好绝交。《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易》也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见先秦时代对友谊的好处已经颇有会心,尽管最爱研究君子与小人分野的孔子,还时常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叹,但总的来说还不失为“温柔敦厚”。到了汉代,绝交的举动也随着人的内在自我的日益觉醒而火药味渐浓。这一时期断交的故事颇为不少,但把绝交当成天大事写进文章且青史留名的,东汉的朱穆要算第一人。品行很方正的朱穆,有感于一个叫刘伯宗的朋友“一阔脸就变”的丑行乃愤而与之绝交。他写了一封绝交信历数刘伯宗阳奉阴违的事实,还附了一首绝交诗云:“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揽,饱则泥伏。饕餮贪汙,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风,谓凤无德。凤之所趣,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诗中朱穆自比为__________,斥刘伯宗为__________,骂得好不痛快!事实证明,朱穆果然开了一时风气。蔡邕在《正交论》里有“疾浅薄而携贰者有之,恶朋党而绝交者有之”的话,说的正是当时的盛况。后来南朝梁代的刘孝标甚至还写过一篇《广绝交论》为朱穆隔代声援。
③这其间,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管宁割席”了。因为朋友华歆在锄地时发现一片金子并将其掷出去(说明他眼里还是有金子),又在同席读书时被窗外车马经过的喧闹声所吸引而“废书出看”(说明他不甘寂寞),管宁就把好好的一张席子一刀两断,说:“子非吾友也。”在这则故事中,有一个在场的道具——席子,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利刃——剪子或者刀。正是这一点,使管宁的绝交行为在其绝交性上超越了朱穆。撇开管宁在今天肯定交不到朋友的推断不论,那把看不清形制的刀具躲在历史的暗处闪闪发光,的确晃得我们这些现代人睁不开眼。
④有一段日子,我一直迷恋着那些绝交的故事。我常常想到另一个更为经典的案例,故事的主人公嵇康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文《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魏晋之际最“酷“的美男子嵇康显得有些小题大做。读过这封绝交信的人都难免会犯嘀咕:老朋友山涛推荐的官儿你可以不做,可也犯不着“绝交”啊?绝交就绝交吧,干嘛又把人骂个狗头喷血?其实,想不通就对了。因为“刚肠疾恶”的嵇康不过借力打力,通过痛骂山涛表明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立场而已。这封信最终成为把嵇康推向断头台的引线之一。众所周知,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弹奏一曲《广陵散》,遂成千古绝唱。可在这唯美的死亡之前发生的“托孤”事件却未引起充分的注意。嵇康没有把八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当时在场的哥哥嵇喜,却出人意料地交给了山涛,还对儿子说:“有山巨源在,汝不孤矣。”这不能不让千年后的我们大跌眼镜。正是这一刻,死亡的诗意和绝交的诗意才令人心动地交织在一起。
⑤对于今人来说,绝交不仅仅洋溢着童年的天真,甚至还有些残忍的奢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嘛那么认真! 可你得承认,古人的顶真中的确散发着更多的人的气息。古之绝交者往往外表似儒而骨子里近道。朱穆写过儒学气很浓的《崇厚论》,可里面却有“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这样放肆的话,可见他所说的“厚”其实紧贴着“道”。这和嵇康高喊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并无二致。礼失求诸野,道不同则不得不诉诸“绝交”。绝交其实是一种表态,这主要不是宣布和某个个体的分道扬镳,而是为在世俗与人海中奋力区别自我而发出的一声近乎绝望的呐喊。现代人绝交行为的减少不是出于理性的成熟,而是少了一些执着与操守,多了许多得过且过的私心杂念。
⑥我的绝交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童年,但二十多岁时也和朋友写过绝交信。关于此点我只想说,绝交的滋味是很苦的,尽管里面多少残留着一些古典的诗意。
(选自《文汇报》05.5.13,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这句话中的“条件”和“结果”是指□和□。
小题2:.第②段,多次引用孔子的话。引“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画横线的地方,应填入词语为:诗中朱穆自比为□□□□,斥刘伯宗为□□□□。
小题4:.对第③段的“那把看不清形制的刀具躲在历史的暗处闪闪发光,的确晃得我们这些现代人睁不开眼”一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些不在场的剪子或刀的突然出现,令现代人大惑不解。
B.管宁断然绝交的理由与其过激行为,令现代人无法理解。
C.作为现代人是不赞同管宁与华歆因某些小事而断然绝交的。
D.管宁断交的决心与彻底的做法,让现代人大为感叹与钦佩。
小题5:.第④段,嵇康已与山巨源(山涛)绝交,为什么却将儿子“托孤”给山巨源?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对第⑤段“对于今人来说,绝交不仅仅洋溢着童年的天真,甚至还有些残忍的奢侈”一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人多了一些私心杂念,失去了童年的淳朴与纯真。
B.由于理性的成熟,今人反而缺少了勇于绝交的勇气。
C.今人少了一些执着与操守,因此绝交成了一种“奢侈”。
D.一些今人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失掉了古人顶真精神。
小题7:.从全文看,你认为绝交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