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8-25 23:34: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在西域读李白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③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④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⑤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⑥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⑦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⑧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⑨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第(6)段“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句话中,“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存在?(3分)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第(7)段,分三条表述。(3分)
小题3:作者在第(1)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缘由何在?(4分)
小题4:第(9)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4分)



2、阅读题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同学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说又弄丢了。
  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你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继续顽固不化,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看这事可疑,我刚才看见刘备同学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①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②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
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
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
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刘备、孙权,同学们赞叹,唯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嫉妒与阴险。
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以不言之言的弦外之音,一语道破了真相的缘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解释画线句子中“另眼相看”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①②处画线句子中曹操这些行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应该说明,他们的残忍和狠心并不亚于我们给读者介绍过的那个可怕的乞丐集团里的人,那都是群众当中最下层的人物。除了嘲笑那不幸的犯人的口渴之外,四周没有人出声。的确,那当儿他的样子不止显得可怜,而更是显得古怪和难以接近。他那涨得紫红的脸上淌着汗,眼睛闪着狂野的光,嘴里冒着愤怒和痛苦的泡沫,舌头一半吐出在嘴唇外面。还得说明,在那当儿,人群中找不出哪个好心的男人或女人敢于送给那受苦受难的人一杯水,那刑台的可恶的石级被当做十分可耻和丑恶的东西,善人们是不愿意上去的。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么?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小题1:伽西莫多三次喊“给水喝”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从中可看出什么?(4分)
?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上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4分)
?
小题3:文中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对此,你读出了哪两点潜藏的信息?请作简要分析。(2分)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四书”进课堂能拯救道德危机吗?
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观者议论纷纭,无非说“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 、“文化认同”的基础,因为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儒教文化的伦理资源,所以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因此,应该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此论之谬,不待多言。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任何公民本来就应当受到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要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不外乎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统一于某一宗教,比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教道德系统;二是统一于某种意识形态,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三是统一于宪政民主精神,比如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对宪政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第一种途径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宗教感,因而比较深刻持久;第二种途径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第三种途径则借由公共理性,因而能稳定持久。
由于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类似于欧洲基督教那样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而且在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建立新宗教的一切企图,不但要被人视为邪恶的,而且要被人视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因而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在中国走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因其内在的专制主义缺陷,在其实现自身必要的现代性转化之前,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它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大厦。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特征,决定了前两种途径在合法性上存在着极大的疑问。因此,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促进现代文明的那些基本原则牢牢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提倡儒家在内的任何药方,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人们普遍不读“四书”,因而对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道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
B.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C.通过宗教的形式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在中国社会行不通,是因为中国没有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同时也不符合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趋势。
D.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教道德系统合二为一,使得欧洲社会建立了稳定系统,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因此深刻而持久。

E.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是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让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
小题2:第二段作者以“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没读过四书”为例,要说明什么道理?(2分)
小题3:提倡读“四书”,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结合全文,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泣红
①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的时候,做船工的父亲过劳病故,将他撂给了寡母,从此靠母亲当佣做“女红”糊口。日子足够艰辛了,偏偏他又喜欢需要财力支撑的书画;那年代战乱肆虐,偏偏他又怕刀怕枪,闲下来喜欢独在一隅细腻感情;如果糊涂一点,也一样可以快活,偏偏他又精细、聪颖,想干出番事业让人瞧瞧。他的路,很不好走。不好走也许让他想到了飞,他将自己比拟为一只嘴角出血的杜鹃,觉得还没到位,再前缀一个“瘦”,瘦鹃在啼血。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居然一个月写成发在《小说月报》上的八幕大剧《爱之花》,文章前的署名,已是“泣红”_-----_文字未到,愁苦已在。
②做上了老师以后,少年情窦点开了一个活泼秀丽的女生周吟萍,郎才女貌,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再深的爱,能跨得过殷实富户对一个穷书生的鄙薄吗,最后,只留下宝、黛那样的残局。“紫罗兰”是周吟萍的英文名字,之后他办的刊物叫《紫罗兰》叫 《紫罗小片》,他的文集叫《紫罗兰集》《紫罗兰外集》《紫兰忆语》,他的花园叫“紫 罗兰庵”叫“紫兰小筑”----他这样啼血!
③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缠绵悱恻,决定了他属于“哀情巨子”,也十分自然,成了“鸳鸯蝴蝶"里的主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矛盾错综。铁肩文人已在写《子夜》写《呐喊》了,他出的书是《鸿雁知己》《新秋海棠》;更热血些的,己在办《新青年》了,他在办《礼拜六》,一本“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读礼拜六”的杂志:知识分子都无不在“先天下之忧而忧”了,他呢,他购得苏州王长河头一个废园,辟出个周家花园,在里面畜养绿毛老龟,移植五人墓畔义士梅,伺候自居易手栽的槐树古桩。这个人,吝啬的上帝,只给了他这样一副弱骨柔肠。
④也是这个人,当日寇虎视中国时候,就这副骨肠,但仍然爱国情挚,还是在坚持正义和善良。他写下《亡国奴日记》《卖国奴日记》,又写下《祖国之徽》《南京之国》,21个文人在发起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宣言时,也没有少了他。
⑤日本人来了以后,那样的文章没地方发了,但积压的忧愤和才华仍在。他在找可走的路,找上了水石、花木盆景,一条独特的宣泄蹊径。这个时候,先生开创了以历史
名画为蓝本,构筑神情俱妖的立体意境先河,又结交苏州“二朱一叶”(朱子安、朱犀园、叶菁)盆景名家,切磋琢磨,突破“六台三托一顶”套路,注入文化灵魂,形成粗扎细剪、活泼细腻的苏派风格。l939—1940年,上海举办中西莳花盆景大赛,先生两次夺魁。那时他做唐寅的《蕉石图》,拳石,浅盆,两株青翠小芭蕉相携相映,那样简约,那种清淡,让你觉得这里己离香格里拉不会太远。再后来,他给沈周构筑的《鹤听琴图》,古木下一老叟,悠然抚琴中,点石痴迷不醒,仙鹤飞来不去,一时间,我们也似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有了对接。世间人群,有的喜欢说,有的喜欢做,也有的做不了大事却学会了说大话。说大话和做小事之间,他选择了窄路小事,做这种小事,居然也给世间亮出了一位“大师”。
⑥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气磅礴和暴风骤雨成了社会主旋律。待他蓦然回首,一些旧体制过来的朋友已调整了视角和步履,有了新业绩。他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我想象他,像只惊兔,呆在窟中,敏感而胆怯。“惊兔”从一个方向看去,也得到了政府的许多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他畅想着融入洪流,大干一场,实现“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从另一个方向看去,又发现即使他在谨慎作文,小心做人,依然不时见到报刊不断在揭他的伤疤,说他的不是,他觉得还是退避三舍,置身事外比较明智。他也像一只特爱惜羽毛的瘦鸟,就这样状态,仍有《花前琐记》(1955)、《花前续记》(1956)、《花花草草》(1958)出手,且篇篇清丽可诵。这“瘦鸟”,柔情似水,且有美癖,即使池中金鱼也另取爱称:他的“翻腮”叫“珠帘卷”,他的“水泡眼”称“眼儿媚”,连“堆肉"也是“玲珑女"。先生的境界很理想,可以说他给花木、水石的浇灌,是生命,做着做着,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先生其实清楚,他不是山,不是江,不可能雄伟或者奔腾,他只是枫林雅集外的一条涓流,半窗晴翠间的一只瘦鸟,或竹海饮马,或孤山樵归。
⑦这样又到了“文革”。“文革”是要荡涤一切的,毋庸说了,当然的“革命对象”。1968年8月20日,他再次站到批斗席上,在开明大剧院他从来做的是看客,这一次他成了台上主角。批斗延续到午后,高而瘦的他,体躯失衡,两脚发抖,脱肛下坠又趁火打劫袭来,他右手下意识地伸向患处,顶了一下那阵难耐的疼痛,没有想到右手还握着红宝书。那是一个疯狂的海洋,只要在其间,就一定会疯狂。就这个动作,定下了他的罪大恶极和十恶不赦。
⑧虽然他写过不少爱国文字,也将高尔基的作品第一次介绍到中国,还得到过鲁迅的赞扬,虽然他一世厚道忠诚,没有一次缺过德,也没有坑害过一个人,但这些都不算了。旦然也将领袖赠给他的芒果、香烟尊为圣物,供奉在家,也将高层领导的题词纪念册,放在枕边温习,而这些,反而被判为伪装和两面派,加深着他的罪过。
⑨那时候我们都那样想成为“左派’’,都认为只要沾上“革命”,就绝对光芒万丈。我们都对着孤立的一个,挥着拳头吐着唾沫,总认为声浪最高的那边,真理就最强最多。而那天,他回到家中,古木伤残,花草呻吟,原先塞满古董的一排大柜七倒八歪,空空如也,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和手稿-----这也是他的命根之一,早成灰烬,院外广播震耳,大幅标语越过院墙,直闯院内。能见的路口全塞死了,他又坚持了两天。院中还有一口井,本来早塞了,应众多“紫兰小筑”来客的要求,他恢复了那口井。他投了井。
⑩他用得最多的名字,是周瘦鹃。泣红,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不幸成了他的宿命。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看似简洁平淡,但不乏作者对周瘦鹃的评价与同情。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示了周瘦鹃不幸悲哀没落的人生历程,令人同情。
C.“泣红”是周瘦鹃的笔名,文章用“泣红”作为标题,既吸引读者兴趣,又形象地概括了周瘦鹃的命运。
D.建国后,周瘦鹃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

E.文章第8段,作者连用3个“虽然”,充分肯定了周瘦鹃在翻译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人品。
(2)阅读文章第⑤段,分析作为文人的周瘦鹃为何会成为“盆景大师”(6分)
(3)按时间顺序,概括周瘦鹃的人生经历。?(6分)
(4)请结合文本分析周瘦鹃的性格并探究其不幸命运的根源,说说你又是如何评价他这个人的。(8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