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5 23:42: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门?孔 余秋雨 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着走,去找。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对我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趴在门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 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不能漏掉第一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他都没有撤退。 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说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加入一点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产生联想,说:“谢导,你就是阿三!你的门孔,也成了全国观众的门孔。不管什么时节,一个玻璃亮眼,大家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你的优点也与阿三一样,那就是无休无止地坚持。” 谢晋在六十岁的时候对我说:“现在,我总算和全国人民一起成熟了!”“文革”以后的他,不再在时代话语的缝隙中捕捉人性,而是反过来,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了。“成熟”后的谢晋让全国观众眼睛一亮。他成了万人瞩目的思想者,思考着如何用镜头震撼全民族的心灵。没有他,那些文学描写只在一角流传;有了他,一座座通向亿万观众的桥梁搭了起来。于是,由于他,整个民族在电影院的黑暗空间里经历了一个艰难而美丽的苏醒过程,就像罗丹雕塑《青铜时代》传达的那种象征气氛。 那些年的谢晋,大作品一部接着一部,部部深入人心,真可谓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云蒸霞蔚。 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 他与夫人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的图像,不能不让人一次次落泪。落泪,不是出于一种同情,而是为了一种伟大。 一个错乱的精神漩涡,能够生发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吗?谢晋亲手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无论什么人到他家,他总是介绍自己两个儿子的特殊情况,然后隆重请出。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让人百脉俱开。在客人面前,弱智儿子的每一个笑容和动作,在谢晋看来就是人类最本原的可爱造型,因此满眼是欣赏的光彩。他把这种光彩,带给了整个门庭,也带给了所有的客人。 他有时也会带着儿子出行。有一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辆面包车,路上要好几个小时,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谢晋过一会儿就要回过头来问:“阿四累不累?”“阿四好吗?”“阿四要不要睡一会儿?”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此刻,他上海的家,只剩下了阿四。他的夫人因心脏问题,住进了医院。 阿四不像阿三那样成天在门孔里观看。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务是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晨爸爸出门了,他把包递给爸爸,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来,他接过包,再递上拖鞋。 好几天,爸爸的包和鞋都在,人到哪里去了?他不知道。他有点奇怪,却在耐心等待。突然来了很多人,在家里摆了一排排白色的花。 白色的花越来越多,家里放满了。他从门孔里往外一看,还有人送来。阿四穿行在白花间,突然发现,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门边。 这个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个人,还有一双鞋。 (节选自余秋雨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三段反复强调阿四“不知道……”,这样表达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 小题2:作者说“谢晋亲手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6分) ? 小题3:文章最后两段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5分) ? 小题4:请探究“门孔”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 (1)反复写“不知道”,表现了阿四的弱智和人类最本源的造型的可爱。 (2)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给全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3)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为下文谢晋在客人面前介绍欣赏自己的弱智孩子和带孩子出去时的关心作了铺垫。 (4)与文章结尾部分相呼应,阿四不知道爸爸去世了,还把爸爸的鞋放在门边。 (5)由阿四的“不知道”引出对阿三和门孔的描写。 小题2: (1)不让儿子阿四知道两个哥哥的死亡,不让“死亡”的概念使弱智的孩子伤心。 (2)对外人不掩饰自己儿子的弱智,而是坦荡地向别人介绍,满眼是欣赏的光彩。 (3)带孩子出去时,不时地关心孩子,温暖孩子的心。 (4)面对错乱的家庭和时代,谢晋创作出一部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 小题3: 细节描写。(2分) 通过阿四发现“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门边”这个细节,说明阿四不能理解父亲去世而依然等待父亲的归来。表现了作者对谢晋去世的悲痛之情与和对弱智者阿四深深的同情与无奈。(3分) 或答:白描。(2分)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将谢晋去世后的景象“白花”“阿四”“一双鞋”展现在读者面前,“白花”突出表现了人们对谢晋去世的悼念之情,“阿四”“一双鞋”突出了阿四对父亲的期待和孤独无助,同时表达了作者在谢晋去世后对其家庭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类不幸命运的无奈叹息。(3分) 小题4: (1)门孔是“猫眼”。是阿三对父亲的期待,是对亲情的盼望,是无休无止的执着坚持。 (2)门孔是谢晋在封闭的时代给电影中加入的一点人性的光亮。人们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无限的人性光辉。 (3)门孔是谢晋在文革后用以震撼全民族心灵的镜头。文革后谢晋以思想者的眼光思考时代 ,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让人们借助镜头这个门孔从黑暗时代苏醒过来。 (4) 门孔是窗口,透过谢晋家庭这个窗口,可以看出谢晋不掩饰自己的家庭情况,而是尊重呵护,透过其家庭这个门孔,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 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你是怎么坚持的!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刘翔加油”、“刘翔哥哥加油”, 及至“刘翔叔叔加油”,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师傅说:“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 E.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笔法,于结尾处点明了文章主旨: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小题2: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6分) 小题3:刘翔为什么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刘翔在挫折中跃起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感受。(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E 3分C 2分D 1分 小题2:①刘翔在挫折中不放弃,调整心态,克服不良情绪,康复后加紧科学、系统、大剂量训练。②体育爱好者的热情鼓励和真切支持支撑着他不断的坚持。 ③“父亲”的理解、安慰、疏导、鼓励、期待,让刘翔感动,让刘翔懂得了珍惜,懂得了要靠自己走出心结。④师傅孙海平的陪伴、鼓励、训练,让刘翔看到了希望,获得了勇气。 小题3:①这是刘翔奥运退赛沉寂了27个月后夺得的第一枚金牌,标志刘翔体育生涯新征程的开始。②这枚金牌,标志着刘翔从失败走向成功,调整了心态,恢复了水平,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跨栏。③这枚金牌证明复出后的刘翔的实力,为刘翔“把世界纪录抢回来”带来信心和勇气。 (每个要点2分) 小题4: 启示:①挫折中,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牢记曾经关心过、支持过自己的人的期待,想到自己从事的事业的意义,在感动中坚持。(2分) 结合文本:②挫折中,要明白战胜挫折是人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要坚信只有自己才能解开失败的心结,只有调整心态,刻苦训练,提升实力,才能帮助自己跨过挫折之“栏”。(4分) 结合现实:③挫折中,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指责,及时消除自己的低落情绪,坚持自己的理想,克服弱点,不断进步,逐步走向成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D对父亲谈话内容的分析正确,但过分强调了父亲谈话的作用,忽视了刘翔的主观努力和其他的方面。A原文是“平了世界纪录”。B“丢尽了中国人的脸”是当时一些人的过激评价,不是作者的观点。 小题2:纵观全文,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个人、粉丝、父亲和教练。 小题3:此类题要抓住题干要求,围绕着要求从文中筛选并整合出相符合的信息内容,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题时首先要回答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结合着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自己的理由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美)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我讨厌这一切。”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当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是真的吗?”“当然。”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他说。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我必须快走。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辆车采的。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假如你尊重你的愿望,你得在我走后再在这条凳子上坐10分钟。”她去了。年轻人看着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扭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到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坐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1.下列对支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子的处境和安全,电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及细节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的结尾出入意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中多次提到一辆汽车,“汽车”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 ? 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 ? 4.你是怎样认识小说中的女青年的?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认识(200字左右)。 ??
参考答案:1.BC 2.是财富地位的象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物的身份(或;揭开了故事的谜底),照应了小说的题目。(意思对即可) 3.①女子身穿灰色朴素的衣服,不可能马上去参加宴会、音乐会、暗示并非寓人。②女子不了懈香槟洒是连瓶冰镇的,暗示不熟悉宴会上的细节。③女子对汽车轮子是否红色有些迟疑,说明不是汽车的主人。当听说男青年是“在一家餐厅工作”时,便“缩了回来”,暗示其羡慕富人、不想和穷人交往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4.这是一位处于社会下层的女子,但受到不良礼会风气的影响,非常虚荣,爱慕富贵。一定的虚荣可以给予社会创造力和活力,过度的虚荣则害人害己!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国王,为了所谓的虚荣心竟然什么也没穿去游行,真是愚蠢可笑。社会上有这么一类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却住着时尚的房子,开着令人羡慕的名车,没钱的时候打的是省吃俭用的父母的主意。我常常替他们累,想对他们说,你这样不累吗?做回真正的自己不是更轻松吗?还是脱下令人沉重的武装吧,为自己而活,脚踏实地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朴实勤劳比花俏更实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也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鲜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的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持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的调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小题1:作者在开头三节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3分) ? ? 小题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为什么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呢?请概述原因。(4分) ? ?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4分) ? ? 小题4:请从修辞与表达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 ? 小题5:这篇哲理小说刻意探讨了一种人生命题,也即“如何去爱”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00字左右) (5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人们对老园丁的不理解(1分);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2分)。 小题2:(1)老园丁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2分);(2)在他没有弄清玫瑰“长到何时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的之前,他不会去采折玫瑰花(2分)。 小题3:(1)由物及人(以物喻理,借物喻人),揭示生活哲理(2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局部,却没有爱上他的全部,她们的爱是不完整的(2分)。 小题4:(1)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采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这一道理(2分);(2)运用反问,加强比喻说理的语气与力度(2分)。 小题5:参考观点:(1)生命是一个整体,爱一个人或物,要爱他(它)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他(它)的局部;(2)人人都爱玫瑰花,但人人只爱玫瑰花的美丽,而不是爱玫瑰花的本身!照应到现实生活,人人都爱美好事物的,但人人只爱美好事物的美丽,而不是爱美好事物的本身;(3)人们爱玫瑰花,就摘下它;人们爱的东西,都会想尽办法去将其“私有化”,看来自私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连人类的爱,也会表现出这一本性。(4)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长久的,这看似人生的缺憾,实际上却是生命的常态。(观点明确给1分,言之成理给3分,表达流畅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开篇段落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结构上应想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类似的术语。 小题2:抓住第九段中“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最后一段中“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这两处关键句加以揣摩品味即可。 小题3:本题实质考查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来考虑,具体答题时要考虑到玫瑰花的比喻意义,同时由四个女人做法的不同联想到爱的不完整。 小题4:本题考查对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解答本题时首先应明确手法,再分析作用。题干中“修辞”显然是指“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中的运用的比喻方法,而“表达”比较明显指的是句式特点,即反问句。 小题5: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尽管答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考虑文章本身的价值倾向,要扣住“爱美好事物”这一中心,然后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这一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文章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意对即可) (2)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意对即可) (3)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意对即可) (4)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大意正确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