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23:42: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江汉》一诗,完成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与曹操的哪两句诗诗意一致?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浚仪公湖亭
杨载
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
雨余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
(1)从写景状物的角度赏析前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句从飞鸟着笔,不仅说明了飞鸟的数目,而且刻画了飞鸟那种不慌不忙、优悠闲散的飞翔情态。次句进一步描写飞鸟。“斜去”二字准确地刻画了白鸟那轻盈优美的飞翔姿势。(意对即可)
(2)本诗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遣浓云散”写出了“浓云”好像非常依恋浚仪公湖亭一带的湖光山色;“犹向”“拥”又把这云团写成了具有灵性的活物,颇有情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小题。(6分)
阙 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影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缺少题目。原有题目因故失落,后人加标“阙题”二字。
小题1: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山居即兴
B.咏物寄意
C.暮春思归
D.青溪怀古

小题2:就诗中画线的句子,从情景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诗句描写了一幅静美的春景: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这样的景色寄寓了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诗句作答。
小题1: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是:景的特点概括+具体描述+寄寓的情感。难点在概括(“一幅静美的春景”),正确理解画面(对着山路的门无人打扰,读书堂坐落在柳荫深处),情感的准确表达(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躲到深山做“读书”这种“无用”的事情,说明衣食不愁,心境平和,故曰闲适淡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魏八
高适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小题1:请赏析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的妙处。(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运用比拟手法,移情于物,写马似解人之离别痛苦而鸣声含愁,马尚且如此,更衬托出诗人不堪忍受离情别绪;(2分)在前句“惜”字的基础上,“复怜”二字使内心的伤感显得更为深重,从而将别离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2分)
小题2:(4分)诗人表达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对友人路无知己、前途莫测的担忧、牵挂之情,希望好友谨慎行事、珍惜前程的关切之情。(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答。“惜故人去”直抒胸臆抒写了诗人的离别愁绪;“嘶马愁”写出了马因人的离别而愁苦的鸣叫,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复怜”道出了内心更为深重的伤感;写马也是从侧面衬托诗人离别的愁绪。故颔联从多个角度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小题2:由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中“故人去”点明了送别友人;“惜”“复怜”可体会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嘶马愁”衬托了诗人内心离别的伤感;“此路无知己”,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明珠莫暗投”劝友人谨慎行事、珍惜前程。故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江行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姜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军事才能雨爱国热忱。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受排挤,经常被调来调去,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小题1:这首词蕴含着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请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叹息, 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同时,还对自己这样“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被朝廷调来调去的4之行感到失意和无奈。
小题2:这首诗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对江上和岸上的景物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的结合,采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指点江山、怀古论今,感叹人物命运
人事多乖,抒发胸中的郁闷与不平。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要词语作答,注释注意:“经常被调来调去”,表情达意的词语:“长为客”“了无陈迹”“人已去”“叹”“头先白”。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抒情方式的考核,注意结合诗歌分析“直抒胸臆”和“怀古伤今“的手法的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