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2017-08-25 23:52: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
(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f
(4)a
(5)e
(6)f
(7)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32分)课内部分
小题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行李之往来
B.约为婚姻 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⑴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⑶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⑴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削弱了。(得分点:焉,陪,末句的句意)(3分)⑵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得分点:定语后置句式,衣,冠)(3分)⑶”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得分点:孰与,状语后置句式)(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辨识通假字,可以如下方法做参考:当句子中某字的解释不符合语境时,应考虑其是否有通假字;其所通假的字则可从其同音字或形近字考虑。本题中,A项的“知”通“智”,“厌”通“餍”;B项的“说”通“悦”,“蚤”通“早”;D项的“反”通“返”,“倍”通“背”。
小题2:A项的“非常”指意外的变故,“行李”即“使者”;B项的“婚姻”指儿女亲家;“不敢”与今义相同;C项的“穷困”意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东道主”之东方道路上接待宾客的主人;D项的“夫人”指“那个人”,即秦穆公,“长者”指品德高尚的人。可知答案为B。
小题3: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焉”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为什么”;“陪”通“倍”,“增加”之意;末句是个判断句,其主语是“邻之厚”,谓语是“君之薄”,翻译时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第(2)句中的“衣、冠”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戴帽”两个动作;“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宾客”是中心词,“知其事者”是定语,翻译时应将定语移到中心词前面。第(3)句中的“孰与”是个固定词语,表示“谁和谁相比,谁更怎么样”的意思;“长于臣”是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状语“于臣”提到“长”之前。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
B.可怜体无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郁郁葱葱?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选出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门虽设而常关鸟倦飞而知还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猥以微贱以八千岁为春
D.感吾生之行休鹏之徙于南冥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转析,表承接;介词,给,比;介词,凭借,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①哉?”
[注] ①廋,音搜。廋,匿也。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②人焉廋哉?
(2)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孟子主张什么?说说孟子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①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
②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孟子主张观察一个人最好是观察他的眼睛。理由:虽然言语也是从心中发表出来的,但仍能作伪、说假话,而眼睛却是作不假的。


本题解析:
译文: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浊暗。听他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