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4 04:40: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肖复兴
  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春晚,已经无新闻可言。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
  对于赵本山此次离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心情和看法,惋惜、扼腕、无所谓,觉得这样挺好,认为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的地步。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况且,赵本山曾经为我们奉献的是美味开心的宴席,而不是用地沟油炒菜糊弄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来源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会。如今,角色没有了,舞台空空荡荡了。为什么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一直在赵本山一棵老树上吊死,如同鞭打快牛一样,如同榨骨吸髓一样,非要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最后以这样有些无奈的方式黯然分手而体弱地退场?
  这说明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生产的预制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以及大众文化有节奏的生产能力。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的颇受好评的小品《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聪明的如宋丹丹和范伟早就金蝉脱壳,任凭天说海说也不再陪赵本山和春晚玩了。我们却还在可劲儿地使赵本山驾辕拉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人曾说赵本山明知如此为何不急流勇退,是因为他和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利益的互通有无的紧密关系,彼此借水行船。对于赵本山,商人的思维运用在演员的身上,这样做合二为一,一石两鸟,无可厚非,但对于电视却实在说明不大懂得现代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与范式的成因,依照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方式,和做大型晚会的习惯思维,起码是一种偷懒的缺乏眼光的方式,以致和赵本山有了这样长的蜜月期而未有什么进取和改观。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看出,江湖上芳草芊芊,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鲜活。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而开阔的心胸。
  赵本山如今的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我们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
(节选自2012年2月1日《广州日报》)
1.下列有关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并非坏事,虽然他的离席让我们有些伤感,但也给了大众和生产商去寻找自己“新欢”的机会。
B.赵本山捧着一颗诚心,曾给我们奉献了春晚美味大餐,虽然他已鬓发如霜,拖着疲乏的脚步突然离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个“旧爱”。
C.虽然说赵本山退出今年春晚是人生和艺术的客观规律,但京剧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春晚缺了赵本山还有宋丹丹等人。
D.赵本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退出了春晚,这足以说明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出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成赵本山“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悲剧原因,除了他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宏观把握等。
B.赵本山在春晚中的地位和他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众多的春晚议论中,人们把议论焦点聚集在退席的赵本山身上。
C.赵本山是春晚的看点和笑点,如今的春晚角色没有了,舞台空荡荡的,所以,今年的春晚出现了老演员唱老歌曲的现象。
D.赵本山不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他想借助商人的思维,彼此借水行船,一石双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沈阳将不再陪赵本山玩春晚,赵本山只身一人玩到现在才退出春晚,可见,人们对春晚早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B.人们对赵本山今年退出春晚议论纷纷,这实属正常现象,但春晚20年一直在赵本山这棵树上吊死,也真让人有点遗憾。
C.央视春晚如同榨骨吸髓一样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使得赵本山最后以有些无奈的方式与春晚黯然分手。
D.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是春晚的重头戏,但透过他与小沈阳合作的《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反思“落后就要挨打”
李泓冰
1860年10月18日至19日,英法联军为了泄英法使团部分成员被清军主帅僧格林沁扣押并杀害之愤,焚毁了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而2010年10月,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世博会,即将在上海谢幕,同时遭遇圆明园150周年祭。一个曾经不谙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交往仪轨的国度,非但全面融入世界,并且彬彬有礼地做了西方肇始的工业化展示盛宴的东道主,甚至还被寄予把整个世界拉出金融危机泥淖的厚望。然而,在诸多方面,现在的中国仍然与一个半世纪前的祖先一脉相承,藕断丝连,在国际舞台上仍有徘徊不去的孤独感……
而圆明园,则成了中国人心头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每逢冷热交攻的坏天气,就会刺痛不已。只要是圆明园,就是永远的新闻。而有一个声音最终成了主流,且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逻辑上斩钉截铁的结论,因为出自领袖之口而勿庸置疑。圆明园的被焚也变得顺理成章。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但放在圆明园事件中,这句话若出自英国额尔金勋爵之口,像不像一句最有力的傲慢的自辩?弱肉强食、败寇胜王,这样的丛林社会法则,在人类社会屡试不爽,工业文明大行其道之后更席卷全球,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民族的近乎灭绝以及中国在近代史上屡屡挨打的命运,都是这一丛林法则的现实版。甚至,不仅仅在国际社会,就是在急于向现代化狂奔的中国国内,农村、农民工以及大量无钱无权的弱势群体被歧视被伤害,也在变得顺理成章——或者,这也是“落后就要挨打”准则的滥觞?然而,在后工业时代,当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时候,“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了一个不和谐的过时音符——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和保护弱者,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不同发展路径和生活方式。甚至,过去被视为“落后”的生活方式,现在被冠以低碳、环保的帽子得到推崇。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重新审视“落后挨打”逻辑的时候了。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缺乏沟通,便生敌意”——火烧园明园的悲剧,直接起因于缺乏沟通,不谙规则。即使过了一个半世纪,误解带来的莫名敌意依然存在。中国惊人的古老且庞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经济迅速壮大……这一切确实让一直习惯于掌握话语强势的西方国家相当不习惯。事实上,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或误解,往往会影响相互沟通与共同进步。对中国而言,适时适当适度地展示自己,确实是一种必要。持续长达半年的世博会,给了中国一个极其珍贵的、向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机会不但是中国 的,也是世界的。正如温家宝总理上个月在联合国所言,“中国发展,世界机遇;中国好了,世界得利。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由此反观150年前发生在圆明园的暴行,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悲哀,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耻辱和悲哀。在这样的时刻,应该痛定思痛的,不仅仅是中国。
事实上,这样的反思在西方已经在进行中了。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的惨烈拆迁场面,与当年一位中校对火焚圆明园的描述何其相似:“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走出影院的观众,会仅仅是嘲笑遭毁的潘多拉星球的落后吗?
如果,在圆明园150周年祭的时候,我们还仅仅从“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出发,我们就不必谴责暴力拆迁、违法占地、雨后春笋般堂皇而奢华的政府大楼……
对急于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更需要的是规则意识、沟通意识、平等意识,而非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能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了一个不和谐的过时音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规则意识、沟通意识、平等意识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更为需要的集体意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后工业时代已经落伍。
B.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民族的近乎灭绝以及中国在近代史上屡屡挨打的命运,都是弱肉强食这一丛林法则的现实体现,而且在人类社会屡试不爽。
C.反观150年前发生在圆明园的暴行,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悲哀,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耻辱和悲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
D.尊重和保护弱者,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不同发展路径和生活方式。甚至,过去被视为“落后”的生活方式,现在被冠以低碳、环保的帽子得到推崇。

小题2:下列关于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反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火烧园明园的悲剧,直接起因于清朝统治者缺乏沟通,不谙规则,不谙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交往仪轨,这对今天中国消除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独感有现实意义。
B.西方国家对中国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或误解,往往会影响相互沟通与共同进步。对中国而言,适时适当适度地展示自己,确实是一种必要,这会让中国全面融入世界。
C.人类在工业文明大行其道之后,对待未开化的民族或无钱无权的弱势群体大肆伤害,在这样的时刻,应该痛定思痛的,不仅仅是中国,还应该有西方国家。
D.领袖之口说出的“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逻辑上斩钉截铁的结论勿庸置疑,这使得圆明园的被焚也变得顺理成章,到今天仍有启迪价值。
小题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博会给了中国一个极其珍贵的、向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机会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大会的发言也阐述了这一思想。
B.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的惨烈拆迁场面,与当年一位中校对火焚圆明园的描述非常相似,这正反映出西方社会对丛林法则及如何尊重多元文化问题的反思。
C.中国是古老且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迅速壮大确实让一直习惯于掌握话语强势的西方国家相当不习惯。这与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误解带来的莫名敌意密不可分。
D.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实力,让中国彬彬有礼地做了西方肇始的工业化展示盛宴的东道主,而且为把整个世界拉出金融危机泥淖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金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 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 5岁读完博士,4 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文学不应高高在上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B.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C.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D.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E.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小题2: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小题3: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6分)
小题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3分)B(2分)E(1分)
小题2:①语言的训练:严歌苓经常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原著,提高自己语言表现力;
②知识的储备:除小说外,严歌苓还阅读政论、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③素材的积累:严歌苓平时非常注意搜集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和细节;
④技巧的研究:为了吸引读者阅读,严歌苓多方尝试故事的表现技巧;
⑤思考的深入:创作时深思熟虑,甚至陷入狂躁忧郁之中;
⑥文化的积淀:既注重东方文化的继承,又注重西方文化的吸收,使她具有国际视野。(以上6点,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小题3:①他们未曾经历动荡的历史和灾害的年月,他们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
②他们更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与个人的苦闷;
③他们和西方青年作家有着类似的文学命题,使他们更易与国际接轨。
(以上3点,每点2分)
小题4:表述观点:文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想象。(2分)
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最终目的。(1分,答出“基础”或“目的”或者意思相近的词,即可得分)严歌苓创作《《陆犯焉识》》即以其祖父为生活原型,同时又通过陆焉识的故事表达了她对祖父生活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追问。(2分)
②想象是文学创作的手段和艺术特征。(1分,答出“手段”或“艺术特征”或者意思相近的词,即可得分)为了将陆焉识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逼真,严歌苓除了搜集有关祖父的资料外,还通过疯狂的想象将有限的几篇素材黏合起来,而想象本身又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2分)
(这道题必然是辩证统一的观点是最佳答案,写单方面的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文中只是说严歌苓“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成写作的第一主题。”韩寒这些青年作家“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 并没有讲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这个特点。C项文中对爷爷和自己的相似点是不确定的判断。E项文中谈到了《金陵十三钗》改编成电影之后,原著的基本精神没有改变,“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无中生有。B项前边两句正确,最后一句文中并无明确依据。D项完全正确。
小题2:严歌苓的创作厚积薄发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因此,只要把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整合答案即可。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面、知识方面、文化方面、思考的深度、创造素材方面、技巧方面。
小题3:首先应该根据题干锁定答题区间,本题主要集中在文章倒数第四段“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可见前文即为本题答案。他们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他们的文学命题和西方青年的文学命题类似,容易和世界接轨。
小题4:本题首先要点出自己的观点。本题题干部分涉及到两种观点,一般情况下是两种观点皆可,但是本题比较特殊,本题最好的观点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结合《陆犯焉识》的创作写出自己的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春之怀谷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 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道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素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 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第一自然段中“一首澌澌然的歌”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前后反复写到“春天曾经是这样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和企盼祝祷。
B、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诗化的语言,把春景写得美不胜收,映衬出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C、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对春天深深地怀念”。
D、本文是对美丽宜人、生机勃勃的春景形象细腻的写实。
E、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象和怀念、向往,表现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参考答案:1、雪溶时潺潺的水流声。(意对即可)
2、表现春天的天空明澈高深。(意对即可)
3、前后照应,结构全文,表现对春天的渴望。(意对即可)
4、A 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小狗包弟》,回答下列问题。
1.包弟的遭遇和首段中提到的小狗的遭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看待这种不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了巴金养狗的经历,感受了巴金对狗这番真挚的情感后,你心目中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你如何看待他的忏悔意识、道德良心?他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有无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段中提到的小狗是因为跟着被批斗的艺术家而被打断腿,之后绝食而死,突出了狗的忠诚。包弟就不一样了,它已经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了,因此它更加谨慎地生活,尽量不给他人以捕捉的机会。但是,包弟还是被它亲近的人打发走了,突出了人的背弃。通过这种对比,表现出作者心中对包弟有一种无法弥补的亏欠和伤痛,使我们更能理解作者为什么难以从心灵的煎熬中解脱出来。
2.包弟命运悲惨,不能自己掌握命运,任由人解剖。作者后来也受到“文革”冲击,遭受迫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任由政治风暴吹打。幸运的是作者活了下来。
3.包弟虽是一只小狗,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作者通过一只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期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4.说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一点儿也不过分。巴金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作者以解剖自我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用真理和良心感染每一个人,警醒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这种反省、自律精神已经不限于他本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扩展到广大的读者当中,唤醒着人们善良的天性和社会公德、公正的回归。这种反省、自律精神过去需要,现在也需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