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六)
2017-09-24 04:51: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小题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
小题2:词的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2分)
?
小题3:词的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尤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
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小题1: (2分)
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小题1: (2分)
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小题1: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小题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4分)
小题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词语—炼字的能力。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喻,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即失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参考译文】
牛存节,字赞正,青州博昌人。曾经在河阳诸葛爽手下做事。诸葛爽死后,牛存节对他的同伙说:“天下喧扰纷争,应当选择真正的英雄投靠他。”于是,带领同伙十余人投奔梁太祖。牛存节为人质朴、倔强、忠厚、谨慎,梁太祖非常喜欢他,赐给他名字,让他担任小校。张晊攻打汴州,牛存节带兵攻下了他的两个营寨。梁军攻打濮州,占领了南边的刘桥、范县,牛存节的功劳很大。李罕之把张全义围困在河阳,张全义请求梁太祖出兵援助,梁太祖因为牛存节曾经在河阳做过事,熟悉河阳的小道,派他带兵作为前锋。当时,正处于荒年,军队行进中缺少粮食,牛存节用钱买来老百姓的干桑葚给士兵充饥,击走了李罕之的军队。梁太祖攻打魏国,牛存节攻下魏国的黎阳、临河两地,与梁太祖在内黄汇合。?
梁兵攻打郓城,牛存节让都将王言藏在郓城西北角壕沟里的船中,约好正午时分渡过护城河攻打郓城。刚好梁营中起了火,郓城的士兵登上城墙看火,都说有伏兵,不敢动。王言没有按约定的时间与牛存节同时行动,牛存节独自攻破郓城西门,夺取河上的吊桥,梁兵得以攻进去,于是就打败了硃宣。硃瑾逃到吴国,召集吴国的军队攻打徐、宿二州。牛存节分析说:“吴兵一定不会先攻打宿州,然而宿州壕沟城垒一向坚固,足可以抵御敌人。”于是牛存节带兵急忙连夜赶赴徐州,等到他们接近徐州城下,硃瑾的军队正往那里赶,看到梁军扬起的尘土,惊道:“梁军已经到了,他们是多么迅速啊!”没有攻城就走了。不久,梁太祖派使者到了,授予牛存节军机一职,梁太祖的看法都与牛存节相吻合,从此各位将领更加佩服牛存节的才能。后来升迁担任潞州都指挥使。梁太祖攻打凤翔,派人招牛存节前往。牛存节担任将领,法令严明整齐,并且深得士兵的拥护,前来送行的潞州百姓无不大哭。?
梁太祖即位后,授予牛存节右千牛卫上将军。随从康怀英攻打潞州,担任行营排阵使,晋军攻下了夹城,牛存节等人带领剩余的士兵回去,行进到天井关,听到晋兵要攻打泽州,牛存节回头对各位将领说:“我们虽然没有接到命令去支援泽州,但泽州是要害之地,不能失去。”各位将领都不同意救泽州。牛存节要求士兵好好地休息,不久对他们说:“事情紧急而不前去支援,哪里称得上勇敢呢?”于是举起马鞭冲在前面,士卒在后面跟着他。他们到了泽州后,泽州城的人已烧毁了外城,准备投降晋国,听到牛存节带人来援助,人心才稍稍安定下来。牛存节入城后,帮助泽州城的人防守泽州城,晋国的士兵想挖地道来攻破泽州,牛存节选派数十名勇士,也挖地道对抗,双方在地道中交战,晋人进不了城,于是就解围而去。?
同州刘知俊叛变梁国,逃到凤翔去了,梁太祖任命牛存节为匡国军节度使。硃友谦投降了晋国,同西面的凤翔连成了一体,牛存节东西两面遭受夹击。同州的水都是咸的,又没有水井,刘知俊叛变梁国,是因为缺水喝不能坚守才逃走的。所以,硃友谦与岐兵包围同州很久,想让牛存节因饥渴而军心涣散。牛存节祈祷上天,并挖了八十口井,井水都是甘甜可以喝的,硃友谦最终没有攻下同州。?
末帝即住,加封牛存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调往镇守天平,蒋殷在徐州谋反,末帝派牛存节前去平定了徐州,因为有功劳而加封太尉。梁、晋两国的军队在黄河上互相对峙,牛存节得了消渴症,而此时梁、晋双方军队正在进行苦战,牛存节忠诚激愤更加突出,整治军队,督促士兵,从不谈自己的病。后来病情加重了,末帝招他回京师,临死的时候,对儿子牛知业说:“忠孝,就是我的儿子啊。”没有说别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意对即可)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小题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
?
小题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手法和内容各1分)
小题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 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本题属于赏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炼字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逆”是迎接,“私”是偏爱。运用了拟人手法。衬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结合着注释理解诗人的心境。反复品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分析“幽情”的含义;从“韶光大半去匆匆”可体会出有伤春之情,睹物伤情,油然而生。从颈联运用历史典故用意可知,诗人此处的“幽情”还有忧国之情。面对国衰大势已去,无可奈何的忧伤,容易景物的描写中。答题时,可从这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师,渔夫。
小题1:分析诗歌首句所写意象及其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四句手法多样,试分析其所用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1分);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1分);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1分),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
小题2: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情景交融、拟人的手法。(3分)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2分)叙写离别情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杨柳、渡头、行客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情色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1分),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用了比喻、情景交融、拟人的手法,抒发了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