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2017-09-24 04:51: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小题1:“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小题1: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本题解析:
小题1:语言浅白,内涵丰富,结合“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简要赏析,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小题1:结合“客”“杵声”“游子”可以理解为游子思乡的感情。“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的题。
咏?怀
阮籍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诗人对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
  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
2.①对比。“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形成强烈对比,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②运用典故。“齐景升丘山”句运用齐景公惜命的典故,“孔圣临长川”运用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最后四句运用赤松子和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要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的思想。(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可)
  ③比兴。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意含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小题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分)
小题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2分)
小题1: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暮春就是晚春,春天将逝了,花也要落了,柳树也老了,樱桃已开过花了。
小题1:我思君处君思我,用想象的手法写朋友也正思念我,很新颖别致。凭仗飞魂招楚些是化用典故。
附赏析:
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好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
白居易戏答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人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思子
吴敬夫
剖阁凌云乌道边,路难闻说上青天。
山川万里身如寄,鸿雁三秋信不传。
落叶打窗风似雨,孤灯背壁夜如年。
老怀一掬钟情泪,几度沾表独泫然。
注释:作者写此诗时,其子吴改过在四川为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写蜀地路途艰险,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诗人之子在外做官难归,父子之间长久没有书信往来,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C尾联描写诗人老泪纵横的情状,表现出其思子情切、老境悲凉的辛酸,感人至深。
D全诗由描写儿子的境况到父子间的相思,再转写诗人的境遇,脉络清晰,构思巧妙。
【小题2】本诗蕴含着深沉的父爱,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3分)
A.嘱儿切莫忧爷娘,忧思成病谁汝将。
B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
C更喜高堂身尚健,斑衣儿女拜庭前。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项加以排查即可。D项,“全诗由描写儿子的境况到父子间的相思,再转写诗人的境遇,脉络清晰,构思巧妙。”不合实情,尤其是“再转写诗人的境遇”错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项加以排查即可。C项,“更喜高堂身尚健,斑衣儿女拜庭前。”表达的是母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