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影响明年中国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依然较多,其中包括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原油价格上涨将带动其他产品价格上扬,进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贸易摩擦增多,出口难度加大,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一定压力等。明年将在石油价格、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煤炭价格及土地价格等六大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A.影响明年中国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较多
B.明年中国贸易摩擦将增多
C.明年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
D.原油价格上涨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A、B、D项均是原文所表达意思的一部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十日谈》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一剧,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饱满,戏剧冲突尖锐,语言生动丰富,富有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B.《欧也妮?葛朗台》成功刻画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C.郭沫若在《女神?炉中煤》中自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的煤,用他“卤莽”“黑奴”的“火一样的心肠”唱出了“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D.《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A、《十日谈》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C、《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惧牺牲的浓烈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H2O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出,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为,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影去了,并在那儿的天空织成雨后的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1、为什么说“雨包容着人生四季”?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作者步入老年,“更加喜欢雨”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幅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写意画面”,请你结合文章中心,简要分析作者从这幅写意画中所体悟到的“雨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雨”为线索,描写雨的灵性,以“雨”喻人生,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感悟。
B.“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意思是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只能使人警觉醒悟而缺少欢乐。
C.第二段开头“按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在给读者美的享受之中也让读者获得知识的享受。
D.文末将“雨丝”比作连接天地的“琴弦”,“雨滴”比作“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人向往、满足、快乐的雨韵,点明题旨。
E、文章引用《红楼梦》中的“黛玉悲秋”、《西游记》中的“老君炉”、《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旧典活用,赋予新意,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
1、(4分)因为春雨稚嫩、温柔,如婴儿;夏雨生命力旺盛,如青年;秋的欢乐中掺杂一丝忧伤,是成熟的标志;冬雨变成雪与冰,象征人生命的暮年与终点。(4个要点各1分,只答“春雨是婴儿,夏雨是青年,秋雨象征成熟,冬雨是暮年”,未概括出不同季节雨的特征,只得2分)
2、(4分)因为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意思对即可)
3、(6分)①没有童年的第一次勇敢,就没有人生的光辉历程;②雨有灵性,能洗涤肉体的污秽,安抚伤痛的灵魂,给人以向往、满足、欢乐;③雨胸襟博大,自由自在,乐于奉献。(3 个要点每点2分)
4、(4分)(? A?)(? 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⑦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作为现代人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哀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了飘入自己心灵的种种哀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怎不叫人哀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题目是“是谁扼杀了哀愁”,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一说哀愁被扼杀的原因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②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③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答出两点即可)
2.(1)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答比喻也可以。)
(2)反复强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一旦失去或遭到破坏,就会引发人的哀愁。(意对即可)
3.现代生活已经控制了我们,我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本该丰富深厚的)精神,渐渐变得贫乏干枯;(本该敏锐善感的)心灵,渐渐变得麻木萎缩。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当今时代我们的心灵状态。(意对即可)
4.(1)月新月异、变幻莫测的生活,使我们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导致我们缺少哀愁之感;
(2)我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梦想,用物质的满足来代替精神的满足,导致我们丧失了哀愁之感;
(3)蒙难后的大自然使我们脱离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心灵变得干枯,我们失去了哀愁的土壤;
(4)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空洞乏味、粗鄙庸俗的作品麻木了我们的感受,污染了我们的心灵,也扼杀了我们的哀愁。
(5)欲望和冷漠使我们的哀愁流落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山?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①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谥。
②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的巉岩;读它的容颜,谈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③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的卷册中的美丽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④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⑤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⑥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去健壮自己。
⑦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读着另外的一摊浓绿时,发现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的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⑧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谥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⑨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噢!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⑩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11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时。
1联系全文看,①“读”的含义是什么?②“读山”的含义是什么?
(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的三个问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作者从巉岩中读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枯树”的“笑”,联系上下文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山中自然景物的描绘,侧重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B.这篇散文,虚实相生。实写读岩与读林,虚写读峰与读谷,给读者以想象、补充的空间。
C.作者以自己的真实见闻描写了发生在山林中生物之间的争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D.这篇散文,景中寓理,如第⑥段蕴含着弱者要自立、自强,必须顽强拼搏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