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一)
2017-09-24 05:09: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动南京的背影
——两民警为救自杀母女被烧成重伤
网上一张民警烧伤后拖着烧焦的警服光着半个身子跑动的照片,深深地感动了一名网友。他说:“看到那衣服被烧成碎片的背影时,我哭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
“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孙伟华、王昭勇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令,湖南路裴家桥单元楼内有人要自杀,接警后,二人迅速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一楼徐家母女因家庭房产纠纷欲在家中自杀。
由于徐家门窗紧闭,无人应答,院子的铁门从里面反锁着。于是孙伟华和王昭勇从隔壁的院子翻墙进入院内,叫母女俩开门。听到喊话的母亲徐秀珍随后打开了屋门。顿时,一股浓浓的液化气气味扑面而来。
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两民警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这时屋门口烧水的火炉引燃了液化气,火苗一下子蹿出来。孙伟华一把将徐秀珍拉了出来并交给王昭勇保护。当得知屋里还有一人时,孙伟华不顾液化气发生爆炸的危险,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屋里。
就在这一瞬间,由于浓度过高,液化气突然发生爆燃,两民警顿时咸了“火人”。由于用背保护徐秀珍,王昭勇的警服被烧咸孔状,后背大块皮肤脱落,而孙伟华则被烧得只剩下皮带和腰间的警具。当二人将屋里的女子救出并带到隔壁院子后,身受重伤的孙伟华再也没有力气翻出院墙了。王昭勇忍着剧痛翻出大院呼叫救人。
随后赶来的民警和群众将孙伟华救出的时候,他全身衣服早已被烧光,发出惨烈的喊声。而他此时还不忘告诉同事:“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诊断,孙伟华全身95%面积严重烧伤,其中45%是三度烧伤,其余是深二度烧伤。而王昭勇浑身烧伤的面积也达60%,其中11%是三度烧伤。目前,二人虽已平稳度过休克期,正在接受植皮手术,但病危通知单仍未撤销。
“我还能不能上班?”
两位民警身受重伤,还牵挂着被救的母女和工作。在医院,两位民警见到大队领导后的第一句话,竟分别是“人救出来没有?”和“我以后还能不能上班?”。听到这些,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袁志刚眼泪一下予就冒出来了。
孙伟华今年才23岁,去年才从警官学院毕业。31岁的王昭勇是今年6月26日才转业到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的,上班还不到一周。他妻子孔志英告诉记者,丈夫转业前其实有很多机会去政府其他部门,但他就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手术前他担心毁容了不能继续工作,我就在病房外让护士递纸条鼓励他会回到大队的。”孔志英一边说一边流泪。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
出事当天,休克的孙伟华醒来后,看到坐在床边的母亲,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第二天早上,孙伟华的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他又小声对母亲说:
“妈妈,你帮我把眼睛扒开,让我看一下。”听到这里,母亲已泪流满面。
两位民警救人受伤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自发赶到医院探望。由于英雄民警仍未脱离危险期,不能探视,他们就在过道里不断张望,有的就在休息室等消息。
9日,记者在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的,临时会议室,看到了一大堆花篮和水果,都是素昧平生的市民送来的。事发小区的30多位居民执意要见两位民警的家属,在医院大门口被拦了下来,最后只好派了几位代表。“他们是英雄。要不是他们俩,我们小区要遭殃了。这样的警察,我们需要!”小区居民唐业华说。
“穿上制服,他是警察,脱下制服,他就是个孩子啊!”一位市民这样说。
我以前对民警了解不多,他们不要命地去救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警察。”“祝两位英雄民警早日康复!”市民们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表达对民警的敬意和祝愿。
小题1:文章第一段说“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小题2:作者以人物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试分析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小题3:文末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祝愿,形成又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时代心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间接、侧面回答,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珠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琵琶的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尖、堂、松、脆、爆”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2.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3.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3、阅读题  小渔村
  童话一听说小渔村名叫“浮叶”,我就来劲了,乘登陆艇过大海,又坐吉普车,在新开拓的机耕道上颠了一个多小时,——我胃下垂了7厘米,连咳嗽都得小心翼翼,这次真是乐此不疲!
  吉普车在村边停下。村边就是海边,向导一出车门,几个在海涂上筑蟹房兼抓跳跳鱼的汉子就深一步浅一步涉过来,“老兄老弟”地打招呼,露出一口口吃鱼吃虾钙质很丰的雪白牙齿。
  有人稀奇地叫了一声“四目”,很地道的闽南话,被我不小心听见了。我条件反射地托托眼镜,觉得挺形象,便鹦鹉学舌:“四目!”他们也不尴不尬,笑着起哄:“我戴戴看。”他们把浸透盐水的粘满泥花的手,往古铜色胳膊上腿上擦了擦,那个叫我“四目”的捷足先登,接过眼镜戴了:“不行不行!头晕!”他的头像摇得像拨浪鼓。另一个说:“像在晕船。”其它人便放弃了。然后互相取乐:“不识字,出门戴草帽,回家戴夜壶!”他们那样爽朗,我也全忘了淑女模样,第一次在陌生人中间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问:“你也是闽南人?”
  “南安水头。从前也是大海边。有一条闻名天下的五里石桥,后来围了海堤。现在堤上通公路了,堤内还种庄稼……”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词,自顾自感感慨着。
  被他们打断:“你比我们好!我们在这里住一二百年了。”嘿!一二百年?我不信。
  “老伯公讲古:三个不知是同安南安还是惠安的结拜兄弟,搭人的船去走番。海上遭遇强台风,船漂到这里翻了,只剩下三兄弟从倒扣的船舱里钻出来。一看前面浮出一叶救命的陆地,所以叫浮叶……”
  不知不觉走入村里。那个叫我“四目”的指着路边的石房子:“我的厝(cuò),坐一下?”我欣欣然:“好咧!”
  先到古井边洗脚洗手。 一只花鼻小狗咬着一朱衣女子尺八裤腿闻声出来。叫我“四目”的笑眯眯地介绍:“我的婆娘。”
  我听了为之一乐,这传统的美声叫法,城里早就没有了,这里倒还流行。我也跟着叫“婆娘”,她脸红了,脸上漾开的皱纹像一朵朵菊花。
  我蘸一指井水放嘴里尝尝:“奇怪了,旁边就是大海,这水怎么倒不咸?”
  “婆娘”说:“哪!打十口井有八口是咸的。这里的人家儿子上了16岁,做父母的就和他去找水源。打好了井,就在附近起厝……”
  我唱喜歌般称道:“起大厝,娶媳妇。”
  大家高兴起来,说:“托福托福!”可能是什么习俗,还都过来揪一下我的耳朵,让我又痛又快。
  我看了表,提出要去看看海。叫我“四目”的说:“退潮了。明天起大早吧!今晚就在我家做客。”
  “婆娘”一听,欢喜地过来握我的手时,问:“肯不肯?”
  向导一点头,我立刻表示同意。
  几个汉子商量要大吃大喝一顿。用火柴梗抓阄完,就分头回家拿海鲜去了。
  天黑下来。我到处找不到电灯开关,一问,才知道小渔村祖祖辈辈都没有用过电。“婆娘”去点亮豆油灯。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可我没有时间细想,八仙桌已被抬上石厝埕(chénɡ)埕顶。九节虾、大仁蟹、海瓜子、牡蛎、章鱼、鲍鱼,都只有盐煮,原汁原味。喝着陈年腊酒,听讲黄花鱼汛的喜悦和沉船的伤心事……直到月凉如水,人才依依散去。
  晚上“婆娘”陪我住。临睡之前,我换了一件真丝镂花睡袍。她眼睛亮亮地绕我转一圈,笑道:“像一床蚊帐。”我也打趣:“像一床渔网。”她忍不住笑弯了腰。
  我要去闩房门,被“婆娘”叫住:“免关,没人会来吵你。”
  “那——防贼呢!”
  “婆娘”打开梳妆台:“没贼!金子都不会丢掉。没人会做贼!”
  我勉强躺下,结结巴巴问:“那么做门干什么用?”
  她奇奇怪怪的反问我:“没门,人怎么进厝?”我闷了好一会儿,告诉她:“我们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是铁门、纱门、木门,还怕不保险。”
  “唉!”她同情地叹口气,“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
1.作者写小渔村“浮叶”得名的原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①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四个词语概括“婆娘”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和“婆娘”的对话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赤子真情刘文典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闻名学界。
  1927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掌握大权不久的蒋介石,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刘文典则冷冷地掷出一句“大学不是衙门”。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责难”刘立典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他到南京悔过。刘文典一肚子怨气:“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面见蒋介石时,他顶撞道:“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介石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刘文典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最终蒋介石以“治校不严”为由将刘文典当场羁押。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坚决退还礼金。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本人多次延请滞留北平的刘文典出任伪职,他均严词拒绝,为此惹怒日本当局,其住宅连遭日军搜查。在日寇面前,日语流利的他以“发夷声”为耻,他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之后,他不再讲日语。
  刘文典学贯中西,其学识博大精深,但他恃才傲物,狷介无比。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刘文典国学功底深厚,对国学大师也十分崇拜、爱戴。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赢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刘文典深谙教学之道,授课有方,风格独特。他上课从不理会下课铃声,有一次,教《文选》只讲了半小时,他突然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刘文典接着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他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学生们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从刘文典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对蒋介石掌握大权不满,刘文典直言反击蒋介石对学潮事件的指责。章太炎先生对其行为大为赞赏,提笔送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B.刘文典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延清,以“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告诫读书人要时刻心系祖国,发扬民族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侵略。
C.抗战时期,刘文典带领学生搀扶陈寅恪躲避日军轰炸,体现了他对真正博学之士的爱戴之情,“保存国粹要紧”的话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D.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校园给学生讲授《月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投身革命的事迹以及在安徽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地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个性鲜明、博学多才、率真可爱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太炎为什么把刘文典比作三国时期的祢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人之狂”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史记》与中国史学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果,对旧史体进行改造,创立了五体合一综合性的纪传体史书。五体各自为用,突出重点;又交相配合,相辅相成。由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完整历史画卷,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群像全书,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这样的体例是当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不断强化巩固在史学表现形式上的投影,包含着司马迁的国家统一意识和封建正统观念。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三千年的历史,当代部分占半数篇幅。秦汉部分也是《史记》中最详尽最精彩的部分。这体现了司马迁通过历史记录重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可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这类史传中,司马迁善叙事理,有条不紊地组织和叙述杂芜的史事,且气势生动、色彩斑斓。鸿门宴一节,司马迁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举杯投箸,细腻地塑造出刘邦的小心谨慎、圆滑狡诈,项羽的豪爽率直、优柔寡断,樊哙的冲天豪气、粗中有细,范增的足智多谋、无可奈何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历史纪传中司马迁将自己的见解融会到叙事当中,于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些体例和写作特点,使《史记》既为一部信史,又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
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时,司马迁最终归结为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他认为,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状况进而规范着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明程度。因此他要求统治者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在这里司马迁明确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这些思想体现了司马迁不同凡响的思想特色,是我国真正的最早的经济学论著。
《史记》的另一思想特色是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关注。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重视。通过生动的事例,表明成事在人的道理。“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人为力量,人才的作用和人心的向背。这一思想使对神意崇敬的先秦史学,变为研究人的学说。
与此同时,《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人民性。此外,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对上层人物的贬斥和对下层人民的表彰。如将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列为世家,肯定其推翻暴秦的历史作用。《史记》既为帝王将相作传,也广泛地记录了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如为游侠、日者、龟策、刺客、货殖之人列传,且都当作正面角色。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以这些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好坏为标准。如评价蒙恬,认为他在秦初修长城、筑驰道,使百姓怨声载道。认为“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的人民性成为其千古流传,倍受后世史家和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王炜民《<史记>与中国史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揭示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和各阶层群像,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
B.《史记》成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一定意义上是由其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的体式决定的。
C.司马迁认为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从而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D.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表现了他对封建正统观念的反叛和再认识。

小题2:《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从体例和写作特点的角度来看,它又哪些特色?(6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人民性是史记成功的原因之一,结合全文概括《史记》的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