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23: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另类“新文学”之父 李林荣 论在文学史上的辈分,郁达夫属于为“新文学”吹响号角、发起最早几波冲锋,打赢最先几场漂亮硬战的前驱和元勋。 1921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大二的郁达夫,就邀集了一帮后来成为“新文学”第二大团体“创造社”骨干的朋友,成立 “创造社”文学社团,同年 10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在上海出版了。仅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新文学之父”,当之无愧。可实际上,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新文学”有首倡缔造之功。一个直接的缘由,就在于郁达夫赖以创下一项文学史纪录的成名作——小说集《沉沦》,实在是不讨大家喜欢。 情况甚至还比这更严重,《沉沦》刚一问世,按历史现场的目击证人周作人的话说,就“颇有人认他(它)是不道德的小说”。当年指斥《沉沦》不道德的种种说法,究竟有多严厉、多难听,今天已不容易详细了解。从周作人为《沉沦》辩白、正名的那篇题目也叫“《沉沦》”的议论文章,篇幅超过了周作人那一时期写的一般论文差不多一倍,就可以侧面感觉到那会儿骂《沉沦》的声浪,气势着实不弱。? 周作人的评论一出,在以学问和权威为信仰的知识界、文化界,基本再没什么人去揪《沉沦》的道德小辫子了。至于在文化、文学的专业圈之外的日常舆论场合,《沉沦》内容、外形和品位,八成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道德”,往轻了说,也是:它写的和写它的,一概都没出息。 一部《沉沦》,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青春年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基本情节都是主人公被“名誉、金钱、女人”三重欲望的“三角联盟进攻”,昼夜不休连轴折腾,弄得日甚一日地神形憔悴、弱骨支离、失魂落魄,最后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有欲望很正常,因追逐欲望,而惶惶、而窘迫,也不算失常。在欲而难得和只能偶有所得的情形下,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顾影自怜,越琢磨越伤心,动不动就二目垂珠、以泪洗面——这样的做派,却怎么看也不能看成人情、世态的常态。 对《沉沦》和对郁达夫有关《沉沦》创作背景的追述,历来有两个普遍存在的“没读懂”。一个“没读懂”,表现为不是把《沉沦》向上拔得太高,就是把《沉沦》向下摁得太低;另一个“没读懂”的表现,则是不是把《沉沦》跟他的作者郁达夫先生本人的生活实际靠得太近,甚至干脆贴在了一起,就是反过来走另一极端,把二者使劲拉开,分离得太远。? 其实,达夫先生追述过,说他的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这也就是说,写《沉沦》这三篇小说的时候,他还并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的以小说家或者文学家自居的意识。 《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其实质水平是业余涂鸦级的,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沉沦》毕竟写的是没出息角色的没出息故事,而且还是三个步点踏在一处,相似的叙述框架,同样的“名誉、金钱、女人”三角联盟“欲望”组合的蛊惑和煎熬,做推动情节的动力源,而从这几个方面暴露出来或者说泄露出来的,正好只能是尚缺乏作家的机心和文学艺术手段的合成包装的郁达夫本人写作当时的实际生活情态。 郁达夫其人其文是不寻常的,这种不寻常,在他生命途中从非文学到文学、从业余写手到作家移形换位的临界点前后,有由低调到高调、由宣泄到创造的不同体现,但坦率无伪的实质是一以贯之、持续不变的。 在《沉沦》成型之前的岁月里,或者说作家郁达夫文学生命的孕育期里,还未成名作家的郁达夫大概确实是被一种耽于自卑的丑小鸭情结给压抑得有点“没出息”了。《沉沦》里三位有事没事都能兀自伤怀、哭哭啼啼的主人公,就该是这一时期郁达夫本人的人格倾向投射,这三位“没出息”的主儿共同牢牢怀抱在心的欲魔三角形——“名誉、金钱、女人”,也确实就该是压弯他们身形脊梁的那座精神大山。? 但是,这一切,都在《沉沦》发表之后,随着郁达夫文学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启程远行,都被挪移到一个更开阔也更崇高的价值平台上,给全面刷新和整体超越了。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段写郁达夫为“新文学”吹响号角,是新文学的前驱与元勋,既奠定基调,也引出下文对其卓越文学成就的叙述。 B.文章第2段运用对比手法,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侧面表现出郁达夫的文学功绩。 C.传记中引述了周作人的话,其目的在于凸显小说《沉沦》发表后所受到的责难和批评,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 D.作者认为,对待郁达夫的《沉沦》存在着两个“没读懂”,具体表现为在“主题”上与“背景”上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
| E.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并满怀深情追忆说,自己真正的文学生涯是从《沉沦》发表以后开始的。 小题2:联系文本,作者为何称郁达夫为“新文学之父”?“另类”又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3:文章称《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小题4:文章多次说《沉沦》“没出息”,又说郁达夫其人其文“不寻常”,是否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原因:郁达夫于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同年10月,郁达夫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2分) “另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郁达夫陷入“不道德”的指责,不为舆论所容;二是《沉沦》所写三个故事的内容情节相似,都是主人公被“荣誉、金钱、女人”三重欲望的“三角联盟进攻”,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且三个故事的主人公相同,都是青春年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都是没出息。(2分) 小题3:(1)郁达夫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开始的,《沉沦》是郁达夫在对文学还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尚没有文学家小说家的自觉意识时,信笔所作,故称其为“最后一笔涂鸦”。(2分)(2)《沉沦》发表后的影响以及《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得人们将郁达夫与胡适、鲁迅、周作人、矛盾等人相提并论。故“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是“专业高手级”的。(2分) 小题4:不矛盾。“没出息”是学问界及社会舆论对《沉沦》的“偏见”;“不寻常”则是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认为《沉沦》与《狂人日记》同等豪迈、同等深广,也是对郁达夫坦率真诚、一以贯之的为人的高度评价。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在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用排除法。B项“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可实际上,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新文学”有首倡缔造之功。”C项“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与原文内容不符。E项“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与原文内容不符,在原文中并没有依据。故选AD。 小题2:此类题是局部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段,通过筛选信息再做概括性回答。如文章第二段,“仅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新文学之父”,当之无愧。”可以把以上两点内容进行概括出来即可。第二问“另类”,要从郁达夫本人所陷入的“不道德”指责角度和其作品《沉沦》所选取的题材,内容及三个主人公的形象都相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这句话的相关语段,找到提示性的语句进行概括。文章第七段,“达夫先生追述过,说他的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表明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了原因。要从《沉沦》发表后的影响以及《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两方面来分析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如文章最后一段,“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小题4:答题时,要首先明确是否矛盾。然后分别从《沉沦》“没出息”和郁达夫其人其文“不寻常”两个方面去分析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再总结得出不矛盾。如文章第四段,“没出息”是学问界及社会舆论对《沉沦》的“偏见”; “不寻常”则是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由此可以得出不矛盾的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从沙龙到小屋 张炜 这次从中法文化年的“巴黎图书沙龙”离开,受马赛大学汉学家杜特莱先生邀请,与莫言一起去了南方。大学的学术活动安排不紧,这正好与巴黎的情形相反。我以前来法国时,只在巴黎和里昂、里尔几个地方转过,并未深入美丽的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这里的清新自然与繁闹的巴黎相比,真是另一个天地。有过几天的图书沙龙上的经历,南方让人产生大舒一口气的感觉。 我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参加过一些“国际文学活动”,邀请方大半是文学出版界和其他文化机构。即便在美好的交流中我也没有感觉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在西方,作家与出版者、出版者与读者之间早就是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杰出的作家迅速被市场接纳的机会少而又少,偶有接纳也不会让其幸福个半死。像我的朋友一样,他们在任何情形下都是平静的,市场只是他们的目击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杰出的作家在世界范围内都会是“异类”和“陌生人”,所以当一个民族的作家寄希望于另一个民族时,常常就会发生一些最无聊最幼稚的事情。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比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呼号更可悲可笑了。文学是心灵的激越和沉寂之物,是一部分人的生命冥思,有许多时候其境界和情致是难以言喻的,又怎么会变成体育赛事那么简便和易于操作? 在文学商品之河里,如果是出奇的下流与尖叫,也许一夜之间就会“走向世界“。 如果不是,如果哪怕稍稍含有一点真正的个性与美,那么就要极有可能等到“一千零一夜”。 但在所有的夜晚里,写作只是作家本人的粮食和茶。他们不会大胆奢望自己的劳动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粮食和茶,甚至连小点心都不是。但这仍然不会使写作者绝望,仍然会使他们感到幸福。然而也仅仅是拥有这种幸福的人,才有可能给未来和人类提供一点食品。 美丽的普罗旺斯效野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有不绝的绿色,起伏的山岭,有每个春天都适时而至的花团锦簇。但这会儿在我眼里最美的,是隐于山野的一幢幢小屋——它们大半很小,小到了不经指点就会忽略的地步。可是啊,这些小屋一旦被指认就会让人怦然心动,就会发出奇异的光。 山坡上,丛林中,偶有褐色黄色的石屋,一问,是画家塞尚、毕加索、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故居。除了毕加索的居所是大的,其余都不太起眼。如今它们沉默地诉说,潜隐地炫耀,质朴地光荣。这些远离尘嚣的居所使他们在当年尽可能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力,伸长了对于整个世界的悟想,创造了无比伦比的思想和艺术。 这样的小屋多么适合享用自己的粮食和茶。塞尚当年怀着一个理想,从外省到了热闹的艺术之都巴黎。但他的作品从来也没有挤进过官方沙龙。40岁上,塞尚干脆回到了南方,住进了这样的小屋之中。从此,那些闹市的浮华、可疑的潮流、追逐与攀附,更有不被人欣赏的寂寞与苦境,统统被驱到了天外。它们一起消逝了。 伟大的塞尚,今天我们从巴黎的图书沙龙跑出来,站在春风里注视你的小屋,竟忘记了你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人。 小题1:结合原文,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写作只是作家本人的粮食和茶”? 答:? (2)“这些远离尘尘嚣的居所使他们在当年尽可能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力”中“生命力”指的是什么?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即便在美好的交流中我也没有感受到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答:? 小题3:“世界上也许再没有比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呼号更可悲可笑的了。”请分析“可悲”与“可笑”的含义。 答:?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文学主张。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写作是真正的作家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②作家真正有个性、有独特美的作品往往不能被时人接纳。(2)“生命力”是指真正反映个性与美的艺术创作的能力。 小题::(1)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文学中有许多已经沦为了商品、低俗、不够纯粹。(2)反映个性和美的真正作家和作品却被冷落,被视为“异类”,不能被人接纳。 小题::“可悲”指一个民族的作家及其作品无法被本民族接受,只能寄希望于世界其他民族。 “可笑”指真正的文学是心灵激越沉寂之物,其境界和情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但却被当成商品,以求被所有的人接纳。 小题::①希望文学能远离艺术商品市场的浮华;②作家要耐得住不被人欣赏的寂寞,追求真正的艺术,追求真正的美;其价值总有一天会被世界所认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低碳生活”创新生活 ①“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②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③“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 ④世界被气候问题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遭遇怎样的挑战。 ⑤“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⑥“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 1.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B.“低碳生活”理念的实质内容是约束人们的消费和生产活动,倡导“勤、俭”的中国传统文化。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未来,虽是新概念,反映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2.下列对“低碳生活”理念所带来的挑战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要协调短期与长远利益,不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B.要避免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冲突,实现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共赢。 C.要以低碳为目标调整行业经济,使整体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D.要借助发达国家的优质资源来遏制发展中国家的高碳生活。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C.在现阶段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许多难题,就能使人们接受低碳生活理念,就能解决世界气候问题。 D.现在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但却促成了大量损害人类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
参考答案: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14分)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 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选自《读者》(2007年第8期) 小题1: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分) 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小题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最大的不同是,爬行于地面的“鹰”,显得臃肿、麻木而又丑陋;翱翔于蓝天的“鹰”,则矫健而又刚强。(2分)两者前后形象的刻画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目的在于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从而突出了鹰的顽强、坚韧精神。(2分) 小题1:因为对自由和未来的追求,对天空的向往,对故乡的思恋,使得鹰必须长途迁徙,克服种种困难飞翔,所以作者说“爱变成没有尽头的苦旅”。(2分) 小题1:比喻、对比、拟人(2分)非常形象逼真地写出平时所见之鹰的矫健、洒脱的身姿,以此反衬眼前之鹰的丑陋。(2分) 小题1:地域风光的描写,显示出西部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壮阔的背景与搏击长空的雄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2分)更加突出了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荀子和韩非子均坚持人性是人“好利”的自然属性,但在人性“好利”的评价方面,二者却分道扬镳,荀子对“好利”做出了“恶”的价值判断,而韩非子只是对“好利”进行事实描述,不做价值评价。 荀子的人性论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他把人的自然欲求看作人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并将这种欲求归纳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同时,荀子对其社会危害做了详细描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人的好利之心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导致争斗与社会动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恶”。由此,基于儒家道德主义的立场,荀子将人“好利”的本性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最终对人性做了“恶”的价值判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以利欲为人之本性的观点,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普遍本性,因此,物欲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们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原点。但是,与荀子直接将人性的“好利恶害”界定为“恶”不同,韩非子没有把“善”与“恶”纳入人性讨论的范围。对于人“好利恶害”的本能需要,韩非子突破了性善、性恶的分析框架,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笔触对人性作事实描述,不作道德评价,既不以之为恶,也不以之为善,表现出价值中立的立场。 基于人性的变与不变,荀子与韩非子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处理方式。 荀子提出“逆性”的观点,主张对人性加以改造,“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要通过“礼义”、“法度”,对人的自利本性进行“正之”、“导之”。在人性由恶向善的“逆性”的过程中,荀子特别强调人为即“伪”的作用,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道德修养与践行,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 面对不变的人性,韩非子提出了“顺性因情”的主张。既然人性自利是人的自然本性,又无法通过教化得以改变,那么就只能接受自利本性的事实存在,并让其顺着人的本性自然发展。进行赏罚、制定政策、严肃法纪必须以人的自利本性为依据,要因循它,而不是否定它、改变它。 荀韩二人对人性的阐释都是着眼于为他们的治国理念寻找最有力的人性论支持。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礼治”的治国体系,而韩非子则在性私论基础上找到了“法治”的治国之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人性“好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韩均坚持人性是人“好利”的自然属性,但两人在对人性“好利”的评价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荀子做出的是价值判断,而韩非子只进行了事实描述。 B.荀子主张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基于儒家道德主义的立场,将人“好利”的本性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对人性作的价值判断。 C.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普遍本性,主张物欲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这种观点是人们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原点。 D.韩非子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分析人“好利恶害”的本能需要,既不以之为恶,也不以之为善,这是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笔触对人性作事实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