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9-24 05:23: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所有1600名学生当中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 经过3年的法律实践和民间行动,奥巴马决定适时参加选举政治,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 ,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他在演讲中说:“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美国人的希望和美国梦仍在继续。” 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在演说中,奥巴马发出变革的呼声:“我在学习华盛顿政治做派上投入时间不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华盛顿的做派必须变革。”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 2008年11月5日 ,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奥巴马生逢其时,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战泥潭、经济停滞以及霸道刚愎、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对政府和国会都十分失望,渴望改变现状;在美国人看来,奥巴马由白人祖父祖母抚养、又在亚洲短暂生活;在哈佛受精英教育,又回到非洲裔社区做基层工作,他的经历代表了美国一代的梦想。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但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正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这场危机是长期形成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且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他补充说:“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许多专家现在相信,我们明年可能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 节选自《奥巴马传》 小题1:归纳概括奥巴马的生活经历。(6分) 小题2:奥巴马决定参加总统竞选时,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奥巴马竞选获胜的原因。(6分)
2、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个时代为何缺少思想家? 记者:由英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2010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名单于近日出炉。但是占据榜单前列的,并不是以思想闻名的学者,而是以比尔?盖茨、巴菲特、奥巴马为代表的?“行动派”名人。即便因学术思考而上榜的学者,似乎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家究竟到哪里去了? 俞吾金?(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思想家之思想,应该具有对传统观念拥有不同寻常的、深厚的批判能力,苏格拉底、康德、马克思、尼采、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的人物。另外,在提倡新观念方面拥有巨大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创能力,如老子、庄子、朱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人物。就批判能力来说,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就是明证。深受康德影响的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的标题或副标题,都有?“批判”这个词。比如,马克思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现代俄罗斯文学会出现大家辈出的繁荣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俄罗斯的四大批判家——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留波夫斯基。由于他们的批评,才会孕育出像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莱蒙托夫这样的文学巨匠。一般说来,真正的思想家都拥有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决不会成为对前人观念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1964年出版了一本广有影响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批评发达工业社会的人在思想上只剩下了与实际生活相认同的向度,即把存在着的一切都理解为合理的,而失去了第二个更重要的向度——批判的向度,即对实际生活进行质疑、提问和批评的能力。看看今天这个商业社会,广告铺天盖地。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下,人们很容易丧失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也许,这就是工业文明的代价吧。所谓原创能力,乃是在批判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观念和新观念体系的能力。老子写下的《道德经》不过5000字,但其思想上的原创性却为全球的学者所公认。据我所知,光在德国,《道德经》已有70多个德译本。又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尤其是他的理念论,对西方思想发展史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甚至有人认为,西方思想史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这些例子表明,思想家同时也是思想上的伟大的建设者。 记者: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形势来看,现在都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是一个出思想家也呼唤思想家的年代,但为什么又是一个缺少思想家的时代? 俞吾金:当今确实应该是一个出大思想家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航空、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已经变为村落。无论是当代人所了解、所经历的东西,还是他们所思考探索的问题,都比以前的任何世代都要多得多,也要深刻得多。无疑,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当代生活为伟大思想家的诞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但在我看来,思想家的诞生仍然需要一些重要的助力。我觉得学术探讨需要自由探索。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从1780-1820年这40年间,德国出现了以康德、歌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为什么德国的天空突然间群星灿烂?在海涅看来,正是学术探讨上的自由空气使然。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在时间上要付出重要的代价,而且也需要对探索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宽容的心态。马克思之所以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为他意识到,惟有在大胆的探索和深入的讨论中,新思想、新真理才可能应运而生。另外,还要学会与寂寞结伴。思想家们巨大的原创性从来都是与寂寞结伴而行的。只有在寂寞中,才有可能透彻地、系统地思考,并构建起背后的思想体系。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在菩提树下深思了6年;康德在撰写?《纯粹理性批判》前,沉默了12年;歌德创作?《浮士德》,前后花了60年时间;而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则参考了1500种著作,前后花了40年时间,而最终完成的也只有第一卷。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真正的思想和思想家都不可能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中产生。(节选自2011年3月1日《解放日报》) 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思想家同时也是思想上的伟大的建设者”?请结合文中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访谈在思想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受到好评。请分析访谈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说说当代中国要产生伟大思想家需要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也说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是一名平民百姓,似乎绝无资格谈论高山仰止的莫言先生和同样高山仰止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当今极其宽容的社会,给了人们极其宽松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起勇气说几句不应景的话,尽管可能会让有的人不高兴,姑且当作丰富饭后谈资的内容吧。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第一次。偌大的中国,领土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人口却是欧洲的数倍,并且是延续了五千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究其原因,大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一个是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问题,一个是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一个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按纳的问题,还有个问题就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诺奖标榜不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那绝对是极其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正是在这么多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莫言先生竟然获了该奖,足见其在这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从而引起人们的欢呼、称赞和祝贺(包括文学层面和政治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过莫言先生作品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在中国,莫言先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的人说,他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这似乎有一点道理。 任何人绝对不会怀疑莫言先生的睿智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莫言先生的作品有的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获奖作品,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的很少在中国上映,这无疑对欣赏莫言先生的中国观众来说多多少少会留下遗憾,但它却能在西方国家放映并获得了大奖,由此可见,莫言先生的作品是很适合西方人士欣赏口味的,获得诺奖绝对是在情理之中。莫言先生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且在重要转型期的当下中国,这种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哪一个国家会少呢?也就是说莫言先生写作资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何况莫言先生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也可能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但我还是喜欢一些主旋律的作品,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有几分幼稚和可笑。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因诺贝尔的辉煌成就和诺奖的设立令世界瞩目,一年一度的文学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世界文学随着这支无形“指挥棒”的挥动而起舞,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此世界文学大奖拉开了序幕,开中国之先河,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我们在由衷祝贺莫言先生获奖的同时,更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特别是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到了那时,中国文学才真正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学才会真正走向辉煌,通过文学,世界人民可以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2012年11月10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的原因的一项是 A.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 B.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接纳的问题。 C.诺奖虽然标榜不受政治因索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但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莫言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出类拔萃。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莫言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 B.莫言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只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 C.莫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他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 D.莫言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
|
小题3: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先生的作品都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很适合人们的欣赏口味。
B.一年一度的诺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C.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开了序幕,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
D.只有通过文学,世界人民才能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永不屈服,
诗歌是火,
诗歌是光,
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
越过高墙,
越过电网,
在人们心中找到回响。
诗歌永不屈服,
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
没有纸,
没有笔,
只有无比的愤怒。
(文/苏阿芒)
(1)“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节诗的韵脚依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絮语[彭怀仁)
①每当撕下一张日历或挂上一本新挂历时,我们便想到了时光,想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他忠告人们时间如金钱般重要,一分一秒也浪费不得。
②然而,生活中,我们常晕晕地挥洒着时光。就这样,少年而青年,青年而壮年,壮午而老年,最后,才知时间不够用,才知时间胜金钱。其实,先哲们早就知道珍惜形同生命的时间。爱因斯坦说:“在一切与生俱来的天然赠品中,时间最宝贵。”莎士比亚说:“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莫泊桑说:“世界上不知有多少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却因为把宝贵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上述名言,我们或许曾经读过,但我们像不珍惜时光那样,让先哲的论述从我们身边溜过而浑然不觉。只有当面对日历时才有些微清醒,才会想到人生有限,事业无限;才会想到时光有限,工作无限;才会去为自己制订明天、明年的工作规划。
③宋人朱嘉写过一首名叫《偶成》的诗,其中有四句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说的是人生易老,想要做学问并非短期内就可完成,时光如流云滑过,仿佛觉得在池边做着春梦还未醒,不觉间,门前青桐叶已带着秋色跌落台阶。这充分说明了人生的短暂。而今,年过半百的人,少年时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歌声犹在耳畔吧?
④日历一页一页撕下.挂历一本一本翻新,岁月的年轮在四季轮番中一圈一圈形成,曲折的生活如一把刻刀在脸上雕凿皱纹,沧桑的世事如一场雨在发间堆砌银霜。我们这才品味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于是,除了哀惋之外,我们多么希望后来者别步我们的后尘,在岁月的长河中,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制订各自的奋斗目标,致力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在历史的车辙中留下自己力所能及的印记,而少些追悔与惋叹!
1、从①段某一句话中截取一部分,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可划分为三层。请在文中用竖线标示。?
4、如果将第④段划分为两层,应在“?”之前划开。
5、文中有的句子显得亲切自然,充满深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试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