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5:2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乌有先生历险记 (节选)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矣,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
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桑麻五谷以为生艺.:种植
B.二叟相见大说说:通悦
C.先生复要公饮要:要求
D.唯读书是务务:从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夜阑兴未尽也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人咸今之仓、鹊称之 樊哙侧其盾
C.每朔望自酌三十日不还,请立太子为王
D.苟能活之,爱此身徐公能及君也
小题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分)
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酩酊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矣,因亲赴中山访焉。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酩酊矣。(错一处扣0.5分)
小题1:亡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却互相分别整整一年没有见到他了,因而亲自赶到中山来拜访他。


本题解析:
小题1:要通邀
小题1:A表转折。B介词用/连词来C就D怎么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于是一起畅快地喝起来,夜色将尽还没有尽兴。第二天,乌有先生再次邀请无是公喝酒,端着酒杯,评说从古至今天下太平与混乱的事情,心里痛快极了,不知不觉已经酩酊大醉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素译为向来、焉译为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作者欧阳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3分)
A.世宗以景故,不纳:接受
B.八年十二月,王师金陵克:完成
C.善属文,书画工:擅长
D.太祖之,封煜违命侯赦:赦免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煜勤于政务的一组是(?)(3分)
①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②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③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
④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⑤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⑥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A.②③⑥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煜为人仁而且孝,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人。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侍妾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为宰相。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译文:?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⑴派遣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任务的,每日二人在内殿奉陪。⑵李煜曾经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下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10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项“克”在这儿不是“完成”的意思,应是“攻下、战胜”的意思。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D.①③④都属于李煜勤于政务的选项,②李煜性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与“勤于政务”无关,排除D项,⑤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与“勤于政务”无关,排除B项,⑥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他,封他为“违命侯”,与“勤于政务”无关,排除A项,综合考虑,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B.题中“李煜”应为“李景”,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第(1)句注意关键词“遣”:派遣;“修贡”:准备贡礼;“于内殿”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提前;(关键词一处一分,大意对得两分)第(2)句注意关键词“尝:曾经”“蹙:困窘”“不已:不能自已,不停止”,翻译大意务求准确。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关键词一处一分,大意对得两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李煜,宇重光,初名从嘉,是李景的第六个儿子。李煜为人仁而且孝,善于作诗文,又善于写字作画。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仁。从太子李冀以上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按顺序被封为吴王。宋建隆二年(961),李景迁于南都(今江苏南京),立李煜为太子,留京监国。李景死,李煜继帝位于金陵。大赦境内。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任务的,每日二人奉陪于内殿。
建隆三年(962),泉州(今属福建)留从效死。李景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因为李景的缘故,不接受。留从效听说李景迁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于是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张汉思年岁大了,不能胜任职务之事,泉州人陈洪进把他赶走,自己称“留后”, 李煜便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李煜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其长子韩仲遇为清源公,封其次子韩仲仪为宣城公。
建隆五年(964),李煜命令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殿勤政殿学士,分批于光政殿直夜班,和他们谈论。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妓女侍妾数十人,多到外舍私陪宾客,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自己单车上路,李煜很高兴,把他留下来,恢复他的职位。不久,众妓女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真是无可奈何啊!”这一年,韩熙载死了,李煜感叹地说:“吾始终不得让韩熙载为宰相啊。”他想以平章事追赠,问前代可有这样的事例?群臣答道:“以前刘穆之曾追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是北海(今山东益都)武将之家的孩子,初时和李谷相友善。后唐明宗时,韩熙载南奔吴地,李谷送他到正阳(今河南汝阳),酒酣话别,韩熙载对李谷:“江左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一定长驱北上,以平定中原。”李谷说:“中原如果用我为宰相,我直取江南,就像探囊取物而已。”及至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为将,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不能有所作为。?
开宝四年(971),李煜派他弟弟韩王李从善入朝宋京,李从善被扣留不让回去。李煜亲手写信求宋朝让他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回去。李煜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下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李煜性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开宝七年(973),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奉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开宝八年(975)十二月,宋师攻克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宝九年(976),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他,封他为“违命侯”,官拜左千牛卫将军。他的后事均见于《宋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①,朝觐谒吏部亦然。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
(选自《明史》卷一五九,有删改)
注:①绣服:官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善辨疑案情
B.善之,上已知其人矣对待
C.尽廨中器物付有司登记
D.遂劾罢不者八人职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至鬻子女
B.惟携一仆、书数卷还继宗欲宽之无由
C.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祛除之吾朝廷得人贺耳
D.汪直欲见,不可因悟仓吏缺粮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刚正廉洁的一组是(3分)
①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②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③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④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吏部亦然
⑤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
⑥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礼、张文在押送盗贼途中放跑了盗贼,张文以身抵罪,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
B.杨继宗生性刚正廉洁,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要求他们立下印券。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
C.担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杨继宗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困难,又大力兴办社学。
D.杨继宗很有识人眼光,他教导的两名学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很佩服他。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孝 宗 立 迁 湖 广 按 察 使 既 至 命 汲 水 百 斛 洗 涤 厅 事 而 后 视 事 曰 吾 以 除 秽 也 居 无 何 复 以 佥 都 御 史 巡 抚 云 南 三 司 多 旧 僚 相 见 欢 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
翻译:??
②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
翻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
(2)①过了不久,他离开座位向僚友作揖说道:“明天要办公事,希望诸君能谅解我”。
②杨继宗笑道:“这是朝廷的规定的服装,这时不穿,将什么时候穿用呢(将怎么使用呢)?”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解释为“称职”。
小题1:A项第一句的“以”字是介词,拿;第二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C项两个“为”字都是介词,替、给。D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第二个是结构助词。
小题1:①说的是杨继宗能明断案情,④说的是杨继宗守礼⑥说的是杨继宗有识人眼光。
小题1:A项中盗贼是逃走的,而非被放走。C项是在杨继宗担任嘉兴知府期间。D项考中状元的不是杨继宗的学生。
小题1:(1)错、漏、多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断为“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 “而后视事曰”亦可。
(2)①“既而”1分,过了不久,过了一会儿;“相”1分,偏指一方,我;大意1分;②“此朝廷法服也”译出判断句式,1分;“此而不服”的“服”字名词活用为动词,穿,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狱囚病死较多,杨继宗为他们改善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同死。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用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身被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
成化初年,朝廷采纳王翱的推荐,升任杨继宗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人们都不敢有所冒犯。然而他却能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往就学,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每遇到学官时都待以宾客之礼,府内教师儒生竞相劝学,一时文教大兴。
有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的只是菱角、芡实之类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去领取库中金银,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哥哥张敏在司礼监,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行,来到驿亭下,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清理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而还。
守丧结束后,杨继宗以右企都御史巡抚顺天府。京畿之内有多处权贵的庄田,凡有权贵侵占百姓产业的,就立即夺还给百姓,他还巡查关塞,武备得到很大整饬。遇到星辰变异,杨继宗应诏上疏陈言,历数指斥太监和文武诸臣们贪赃残虐之状,并且请求召回出镇的太监,因此更加被权贵们所嫉恨。
明孝宗即位后,杨继宗改任湖广按察使。到任后,他让人打来上百斛水,把厅衙冲洗一番,然后再处理事务,他说:“我用来清除污秽。”在任不久,又以金都御史巡抚云南。云南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有许多旧日同僚,相见十分高兴。见面后他离开座位向僚友揖礼说道:“明天要办公事,望诸君能给予谅解。”于是弹劾罢免不称职的八人。
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但心肠慈厚,自己处事必定依礼而行。任知府时,谒见上司一定身着朝服,入京朝觐谒见吏部时也是如此。有人说不用这样,杨继宗笑道:“这是朝廷的规定的服装,这时不穿,将什么时候穿用呢?”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管仓库官吏的十余人因缺少库粮被关在狱中,以至于卖掉子女赔偿。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有一天,送来他的月俸银,他让人称量一下,就发现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悟出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愿捐出俸禄代替仓吏们赔偿。十余名仓吏因此获释。杨继宗曾监考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再拜天道:“这二生必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人才而祝贺。”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生为王华、李旻,后来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天启初年,追赠谥号为贞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菟秋祢,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悔者也。
  ?……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枳众数十万人,?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三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自虞夏殷周,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家察焉。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夫务战胜,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穷:穷尽。 ?
B.及至高皇帝定天下,地于边? ?略:侵略。 ?
C.然后天下干戈之事 ?亡:通“无”。 ?
D.愿陛下计之而加察焉 ? ?孰:仔细,周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争者末节 ?师道之不传久矣 ?
B.使刘敬往结和亲 ?此事若不济,此天也 ?
C.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D.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 ?青麻头伏
3.下列不属于主父偃反对伐匈奴的理由的一项是?(? ?) ?
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②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③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
④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 ?
⑤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
⑥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
A.①③⑤?
B.②④⑥ ?
C.①⑤⑥?
D.②③④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2)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
(3)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


参考答案:1.B?
2.C?
3.D
4.(1)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战争也会灭亡。?
  (2)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 ?
  (3)围家的安危在于稆王发布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密阁,时孝宗新即位,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京、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
栻闻道甚早,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节选自《宋史·道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补官荫:恩荫
B.直密阁除:解除
C.旋其实阅:查核
D.命得中寝: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所综画余嘉能行古道
B.非取之民也月出东山之上
C.说竟谪死洎牧馋诛
D.病死穷益坚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用宦官张说掌管枢密院,张栻连夜起草奏疏,极陈其不可,并在第二天早朝中当面指责虞允文,终于使宰相省悟,制止了这次任命。
B.张栻正直无私,每遇君臣问对时,不投人主之所好,不视君主之脸色行事,甚至在临终前,还写了奏疏劝说孝宗“亲君子远小人”。
C.张栻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很敬服张栻,认为“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
D.张栻是南宋著名教育家,主张以儒家的政治伦理去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天理”为义,“人欲”为利,强调“义利之辩”。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3分)
(2)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共6处,两处1分。共3分)
小题5:(1)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
(2)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怒武臣。


本题解析:
小题1:拜官
小题2:A他,代词/ B从,介词/ C 因为,介词D将要,副词;却,副词
小题3:张栻又上书皇帝,使皇帝省悟,停止了任命。
小题4:本题考查断句,附译文:“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共3分。“矍然”译为惊愕地,然是···的样子。“假”译为 借“病”译为 困苦各1分。(2)共4分, “右”译为 崇尚、“二柄”译为均衡文武、“乃”译为竟然、“非惟”译为不只是,“服”译为使···心服。各1分)
文言文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当时宋孝宗刚即位,贬官的张浚被起用,都督军事,幕僚都是当时的人才。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务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幸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武臣。”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上下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天下人都流传诵读。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
张栻闻道很早,朱熹曾经说:“我的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而敬夫的学问却是卓越高深,浑然天成。”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