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核查。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小题1:这首词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4分)
小题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定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小题1: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2分)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具体内容得2分,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概括各得1分,共4分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首先回答“偷”和“看”写出了儿童怎样的心理,再答作者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双调] 殿前欢. 对菊自叹?张养浩①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①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这首小令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作具体分析。(3分)
(2)请鉴赏本首小令最突出的艺术特色。(3分)
参考答案:(1)曲的开头先怜秋,继而对黄花(菊花)怜惜,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全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自叹惋惜人不如花(“人比黄花瘦”)的情感。 (3分)
(2)小令寓情于物,借景抒怀。作者怜花而自怜,借残菊抒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伤哀叹之情,如此“人”与“菊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诗句中“月”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乍出,有光无声,却能惊动山鸟,以静衬动,营造出“夜静”“山空”的静谧氛围。
B.“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冷,即心冷,诗人借无声的冷月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这里指拂晓之月,诗人借残月表达心境的凄清冷落,曲折地写出离愁别绪。
D.“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的月亮仍多情地照着这残破的古城,寄托了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深沉感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雍陶(805—?)唐代诗人。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
小题1:本诗前两联景物搭配精妙,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2分);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2分)。
小题2:词人通过写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2分)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写景的特色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写景的顺序、着眼点、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此题的特色主要是写景的角度(绘色)和顺序上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质疑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的主要情感是“喜闻无战伐”,答题时注意联系一下前面的手法,即借景抒情的方式,童工山么样的图景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1分)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分)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