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39: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昆仑睛雪
王宗仁
?  如果要我给青藏高原开出八大或十大景观,“昆仑睛雪”当是我最欣赏的第一景色。在酷冷高寒的青藏高原上落雪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最冷的时候下雪,那叫暴雪;最热的时候也下雪,那叫暖雪。昆仑山当然也不例外,不是有这样一句诗吗:“六月昆仑白头翁”,把昆仑山人格化了,一夜夏雪飘洒,巍巍雄壮的大山变成了银鬓白眉的仙翁。落雪贯串在昆仑山的一年四季。抬头迈步就能看到雪,雪,除了雪还是雪。望不断的雪。偶尔遇到一个晴天反倒很稀罕了。只是晴天也有雪,那叫晴雪。可以想见,碧空丽日,白云绿地,这时候赏雪观景,该是多么惬意的陶醉!
  在领略昆仑晴雪的独特景色之前,我先给亲爱的读者把昆仑山四季落雪的不同壮景展现出来。
  春雪。仍然是寒风,但藏在风里的雪刺已经变软了,吹到人身上开始打弯儿。风中夹带着雪花,像斜斜的翅膀,飘逸着。人会感到天空也在旋转。这是冬天的最后一场雪,带着冬的残片。这残片也许可以称作雪的信息吧。雪花终于落到地面了,不久就融化了,渗入到土地之中。一朵雪花就是一颗春天的种子,开启人们封锁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心事。
  蛰伏的小刺猬因兴奋而有了倦意。
  夏雪。昆仑山似乎没有夏天,从春往秋过渡的那个短暂的瞬间是不是就是夏天?人们看到飘洒在阳光中那些白羽毛似的东西其实就是雪。她漫不经心飘落着,一路唱着,洒下激情,争着给大地印下邮戳。如果你伸手去接,掌心落下的只是一摊浅浅的水印!
  我要是把这些水印装订成册,一直能码到昆仑山那么高!秋雪。她来得很慢,好像从遥远的地平线上晃晃悠悠地飘来。越走越远,却越来越大。好久好久,你才感到她在你的头上降落,在屋顶降落,在树梢降落。最后她很不情愿地给大地盖上一层厚厚的地毯。皑皑无际,偶尔露出一棵骆驼草,显得异常孤独。我不知道这棵草是否有语言,在它被掩埋之前是想和我告别还是要对雪诉说!
  一匹骆驼冷眼看着被雪罩得灰蒙蒙的昆仑山。
  冬雪。暴风与狂雪同时来到昆仑山。她来势很紧很猛,大雨一样的大雪落下来,瞬间大地上的一切,包括江河湖海和大山冰川,就被掩盖得严严实实。但是雪不藏垢纳污,她揽在怀里的所有东西,都会好好保护,都很清晰,完好无损。听,河水贴着冰冷的地面仍在哗啦哗啦地流着。
  岸上,人们闻到了被冻死鱼虾的腐臭味。
  该欣赏昆仑晴雪了。
  我特地挑选了一个碧空丽日的中午,在昆仑山下的戈壁滩上漫步。天、地、山被皑皑积雪融为一体,满世界的白,满世界的洁,满世界的爽。雪洗净了红柳,洗净了公路,洗净了蓝天,也洗净了太阳。太阳喷射着明亮的银线,扎在雪地上。于是你会有这样一个错觉:那银线是从雪里长出来的,而且一直在长高,越长越高,昆仑山也跟着在长。整个世界都被雪泡软了!这时我想起了古人写到雪的那两句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也是在这当儿,我看到不远处惊慌失措地跑来一只动物。不过不是狗,却是藏羚羊。它在逃命,因为追上来一个提着枪的猎人。藏羚羊跑到一座悬崖边,无路可走了。到了路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吧。无路可逃了!眼看猎人的扳机就要扣响。怎么办?藏羚羊没有跪卧求饶,却跃身跳下悬崖。也许它死了,但至死也没交出自己的尊严。那猎人在崖头站着空望了好久。
  我也站在崖头好久。我不愿意把我的目光投向不值得我望的地方,只是一直投到悬崖之下,那里有一摊英雄血。此刻,丽日碧空下,昆仑的天那个蓝呀,昆仑的雪那个白呀,昆仑的血那个红呀!最壮的昆仑风景!(选自《新民晚报》,2009年10月11日)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昆仑晴雪”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藏羚羊跳崖”,为什么“我”和“猎人”都在崖头站了很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为“昆仑晴雪”,但为什么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昆仑山春夏秋冬的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洁、爽、最壮丽。
2.面对“藏羚羊跳崖”,猎人感到吃惊、失望;
  面对“藏羚羊跳崖”,我感到震撼,充满了对藏羚羊的敬仰。
3.赞美了昆仑晴雪的壮丽;赞颂了藏羚羊刚烈、宁折不弯的精神。(意对即可)
4.用昆仑山春夏秋冬的雪衬托“昆仑晴雪”,突出“昆仑晴雪”的独特和壮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手机报纸”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很陌生。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简单说,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纸能看到什么?
  手机报纸都能看到哪些报纸,外地的可以看到吗?”“手机报纸有自己单独的编辑和记者吗?”对于手机报纸这个新事物,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自全国第一家手机报问世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跨入了手机报纸的行列。目前,《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华商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热报》、《扬子晚报》、《中国妇女报》等都推出了手机版报纸,涵盖了近30个省市,掀起了手机媒体的发展高潮。与人们的理解不同,手机报既不是报业单独推出的一份全新“小报”,也不同于网络版报纸完全照搬纸媒体的内容。
  手机版报纸内容图文并茂,只不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辑们要将报纸的新闻精编一遍后再搬上手机。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版报纸,报道更快捷,很多新闻都能在报纸上报摊之前看到;内容更丰富,从热点新闻、房产行情、彩票服务到生活信息等内容应有尽有;阅读更方便,可随时随地浏览。此外,手机版报纸不占用手机的存贮量,像电脑一样只是一种虚拟存贮状态。
  与以往的手机看新闻业务相比,“手机报”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从订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延伸需求。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展现报纸的全貌;使用上,瞬间接收,随看随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而且订阅者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编者与读者之间再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这改变了传统的传者传递信息,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有效互动,使新闻传播更有人情味。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发放3G牌照以后,手机媒体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摘自《市场报》,有改动)
1.下面对“手机报纸”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手机报纸”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很陌生。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
B.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C.它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D.它是《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报业单独推出的一份全新“小报”,但不同于网络版报纸照搬纸媒体的内容。
2.能证明“对于手机报纸这个新事物,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很多人询问“手机报纸都能看到哪些报纸,外地的可以看到吗?”等问题。
B.自全国第一家手机报问世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跨入了手机报纸的行列。
C.手机报既不是报业单独推出的“小报”,也不同于网络版报纸照搬纸媒体内容。
D.许多报社推出手机版报纸,涵盖了近30个省市,掀起了手机媒体的发展高潮。
3.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报纸“会被大多数人熟悉,也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
B.“手机报纸“作为一个新兴媒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C.“手机报纸“以其卓越的性能,不久的将来必定取代传统的纸媒报纸。
D.“手机报纸“可以便于编读往来,读者、记者、编辑将来会成为一体。


参考答案:1、C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草堂?诗魂
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③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④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⑤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⑥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从文章第③段看,根据你的理解,草堂可能在诉说什么?请写出两点。(3分)
小题2:这篇文章出现了多组对比,请写出两组。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写法的好处。(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解释“文章憎命达”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时代的角度: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人生命运角度:杜甫的苦寒人生(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
⑶从成就与命运的角度: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文章憎命达)
小题1: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主题的表现更加突出。
小题1: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者说作者的坎坷命运反而成就了他的文章(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符合题意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从时代角度、人生命运的角度或成就与命运的角度。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先找出这些对比,再分析其作用。对比的作用一般是突出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情感。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杜甫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的坎坷可以成就文章。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符合题意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通常将声称为噪声,将音称为乐音。人与动物都有听觉,能够感知外界的声响。不同的是,动物一般不能识别声与音,而人不仅有感知音的欲望,而且能利用声的特性构成乐音,来满足自己感官的需要。是否懂得乐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所以《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在外物的作用下,人心会跃动而起。因外物作用的强弱不同,人的情感表现为不同的层次,《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舞足蹈再配上歌曲,是心情达到极致时的表现。乐音出自人心,但又能成为一种新的外物,给人心以反作用。乐音种类很多,可以是端庄的,也可以是张狂的;可以是细腻的,也可以是粗犷的;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诱导着人的情感的发生与转换。犹如今日的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尽管都属于乐音的范围,但给听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乐音对人心的影响,主张乐音应该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认为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乐音,会将社会引向混乱。所以《乐记》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乐音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乐音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性的宣泄毫无节制,会引导人走向颓靡或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是亡国之音。而高层次的乐音是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是入德之门。因此,对乐音要有所选择,儒家将最高层次的音称为“乐”。《乐记》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是否懂得音与乐的区别,十分重要,所以《乐记》又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唯有君子才懂得真正的乐。
  春秋时期有古乐与新乐之争。所谓古乐,是自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如黄帝之乐《咸池》,尧之乐《大章》,舜之乐《韶》,禹之乐《夏》等,节奏缓慢庄重,富有寓意。新乐则是时人所作的淫声乐曲,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可言。《乐记》记载了魏文侯向子夏问乐的对话。魏文侯对子夏说:我端冕而听古乐,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请问原因何在?子夏说:古乐进退齐一,没有奸声,弦匏笙簧,相互配合,奏乐始于击鼓,舞毕击金铙而退。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古乐的义理,然后思索修身齐家,均平天下。新乐不然,行伍杂乱,奸声滥溺,舞如猴戏,男女混杂,尊卑不别。乐曲终了,君子不知所云。魏文侯好乐舞,但却是知音而不知乐,子夏讥笑他说“今君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古乐是圣人确立的父子君臣的纪纲之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配以乐器、辅以舞蹈、加以节奏的作品,所以子夏说“德音之谓乐”。而新乐“淫于色而害于德”,不能称为乐,所以,有道君王万万不敢将它搬进宗庙祭祀祖先。
1.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阐释“对乐音要有所选择”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乐音出自人心,又能给人以反作用,各种各样的乐音,能使人有不同的感受,从而诱导着人的情感发生和转换。
B.是否懂得音和乐的区别十分重要,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才能懂得真正的乐。
C.低层次的乐音无益于人的教化,而高层次的乐音则能使人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人性。 D.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提高个人道德水平,促使社会进步;以小人之道为主导的乐音,以满足个人感官刺激为目的,不利于社会进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乐就是儒家认为的以君子之道为主导的乐音,新乐就是儒家认为的以满足感官刺激为目的的乐音。
B.古乐对人的感官刺激不如新乐那么强烈,所以魏文侯听古乐时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新乐时却不知疲倦。
C.古代有道君主不敢把新乐搬进宗庙祭祀的原因是新乐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可言。
D.文中引用《乐记》中魏文侯向子夏问乐的对话,目的是讥笑魏文侯只知音而不知乐。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很早就有重视乐音对人的教化作用的传统。
B.儒家强调乐音对人的道德熏陶作用,这对我们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借鉴作用。 C.孔子曾称春秋时期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其原因可能是春秋时期盛行的是新乐,表现的是对声色犬马的狂热。
D.如果人人都能欣赏高层次的乐音,而摒弃靡靡之音、亡国之音,那就一定能达到儒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目的。


参考答案:1.B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