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5:44: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王淼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豪·鲍克斯教授在《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中指出:“如果你想建一座建筑,而不是仅仅盖一座楼,那么你可以有三个选择:雇用一个建筑师,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雇用一个建筑师”的成本无疑太高了;而“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又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豪·鲍克斯教授给出的一个最具备可行性的选择是: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豪·鲍克斯教授认为,建筑与建筑物显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后者不过是“仅仅建成而已”,其满足的也只是商业、住宅或政府的需求,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满足的是人类对于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的原始需求,那么,建筑所庇护的就不仅仅是人的身体了,它同时还庇护人的灵魂,满足的是人类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梦想的追求。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房子”其实只能算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又能够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与这两个概念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专业人员的“建筑师”--在豪·鲍克斯眼中,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建筑师却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因为他们只会造房子,却无法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当然,正是鉴于这种专业建筑师的成绩“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的现状,豪·鲍克斯认为,既然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既然建筑物的一个很关键的功用就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那么,建筑就决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中来,如此种种,也就显然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我觉得与其说豪·鲍克斯教授是在阐释一种建筑理念,不如说他是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质不是让人迎合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生活理念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正像豪·鲍克斯所说的那样:“除了设计、建设、精神内涵和不动产值之外,你对建筑的真实体验就是正在影响你的意识观念的那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不仅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你本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而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
  豪·鲍克斯教授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豪·鲍克斯教授告诉我们,积极参与到建筑中来,其实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1.下列分析与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真正的建筑是由专业的建筑师所造,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建筑师,只能建造建筑物。
B.真正伟大的建筑师都与思想家、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大多数建筑师则只是“高级工匠”。
C.真正的建筑师能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而真正的建筑师的缺少则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丑。
D.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筑不但要发挥真正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还要让公众精通建筑。
E.培养人对建筑的参与意识,让人真实体验建筑,这应当是建筑师的最高使命与最大责任。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豪·鲍克斯教授”关于“建筑与建筑物”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建筑与建筑物内涵不同,前者具备文化与审美价值,后者则只是满足商业和住宅或政府之需,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B.建筑与建筑物境界相差甚远,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而建筑则庇护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与梦想的追求。
C.城市中的大多数住房只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又能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 D.建筑与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功用,建筑并不是像建筑物一样只是用于遮风避雨。
3.作者为什么认为“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最具备可行性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概括“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的必要性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C
3.①“雇用一个建筑师”的成本太高。
  ②“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又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意对即可)
4.①建筑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②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师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
  ③建筑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因为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建筑物的功用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
  ④一个人的生活更加优美或更加糟糕,重要的是取决于本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而不仅是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窗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士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梭,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塑的凡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丽更广大的,还有他们"- -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人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缀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决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的惊喜及赞美之情。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内涵做铺垫,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 (意对即可)
2.(1)窗花就是陕北人生活的艺术化,与陕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陕北人就有剪纸艺术。
  (2)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 
 (意对即可)
3.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
  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
  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
  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干世界。(意思对即可)
4.①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
  ②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③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意思财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小题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答:?
小题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
小题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小题2: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话费、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小题3: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小题4: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行分析,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小题2:试题分析: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要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义和主旨义,三义合一。这个词语前后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整个文章。首先把与这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归纳,分点作答。
小题3:试题分析: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首先要把“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句子全找出来,然后按照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手法,进行分类分析。赏析时要结合主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题目要求赏析“养猪送猪”的细节描写。首先要学会找——找文本,还要学会析——析手法,更要学会联——联主旨。有文本意识、手法意识和主旨意识。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两问两答。先答主旨,按照通用公式“通过什么表现什么”来答,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时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不同角度选两点来谈。题目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抓题,一个是发题。前者要结合文章内容来作答;后者要结合文意作适当的发挥。“一粒粮食很小,滚落在地都很难再觅到踪迹;一粒粮食很大,一粒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用爱的琼浆迷醉了淳朴的乡亲。并附丽了有生命的律动和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71年夏天,邓稼先的老朋友、享誉世界的关籍华人杨振宁先生,自1945年离开祖国20多年后首次回国。在杨振宁先生开出的会见人名单中,第一个要见的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人的父亲都曾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而两人先后考进崇德中学,成为了好朋友。杨振宁早两年进校,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邓稼先也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珍视对方身上的优点,并看做自己性格的补充。
  卢沟桥事变后,杨振宁随家南下迁往昆明,邓稼先于1940年随大姐邓仲先也到了昆明。杨振宁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本科学习结束后又进修了两年硕士研究生课程。邓稼先于1941年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校学习4年。他俩共有3年在同校同系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振宁报考公费留学生被录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北上,在北京大学任物理助教。后来,邓稼先也考取了留关研究生。
  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邓稼先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他冲破重重阻挠,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于8月29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从那时起,邓稼先就与杨振宁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回到祖国后,邓稼先参与了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近代物理所的工作。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理论物理科学研究的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邓稼先被选为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从此隐姓埋名。
  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当杨振宁听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从不同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感到他思念的老朋友邓稼先参与了中国的核试验工作。他看到有关国的报刊报道说,中国人的原孚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1971年他回到国内时很想问邓稼先,但是一直没有说出来。
  那天,杨振宁离开北京去上海,返回美国,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看着邓稼先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听到杨振宁这样的问话,邓稼先吃惊地张了张嘴,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送走了杨振宁先生,邓稼先马上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激动万分的邓稼先就在自己家里多次做过“粗估”计算的“一头沉”写字台上给杨振宁写了封信,并立即交专人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杨振宁是在上海市“革委会”为他饯行的宴会上接到这份信件的。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顿时泪水夺眶而出,他泪流满面地起身到洗手间去了。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之后,他就多次到中国讲学和访问,每次来华,只要条件允许,他就要会见邓稼先,畅叙友情。杨振宁逐渐了解到邓稼先的功绩,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护。
  1983年杨振宁来北京时,有一次,他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振宁忽然问:“稼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7年,苏联人用了3年多,英国人用了4年,法国人用了8年,为什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邓稼先没有说话,他沉默着。他知道这是杨振宁很想知道的一个答案。但是,邓稼先又确实无法回答,因为这是秘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远在美国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发来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许鹿希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
  杨振宁先生在1986年9月23日的信中说:“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两位著名科学家的友情不仅在科学界,在民间也被传为佳话。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理想、骨气、学识、为人等优秀知识分子的品德无不令人动容。(选自《英雄大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相交,虽然有家庭世交的影响,但更多是由于青少年时期轨迹相近的求学经历以及两人在科学领域上相似的追求。
B.新中国建立后,邓稼先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踏上了归国的路程,而杨振宁留在美国。文章写两个人的分离意在表现这两人的不同选择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两种不同人生的缩影。
C.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58,邓稼先被选为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从此隐姓埋名。作者在此处一抑一扬,更突出邓稼先的可贵品质。
D.文中引用许鹿希给杨振宁的信“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是以邓稼先生活上的伴侣和事业上坚定的支持者的话语表现邓稼先矢志不渝的精神。
E.本文主要以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描写了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事业呕心沥血的动人事迹,表达了对老一代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2)从全文看,邓稼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杨振宁关注中国原子弹的研究,他先问中国原子弹研究是否由美国人帮助,而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顿时泪水夺眶而出,80年代又问“为什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些都表现了杨振宁的什么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大学校长说,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争了气,我们中国人都感谢他;邓稼先回国为了中国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中国人也都感激他。这篇文章结尾也说:“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理想、骨气、学识、为人等优秀知识分子的品德无不令人动容。”请你就对“学识与为人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热爱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②艰苦奋斗,投身科学事业;③默默奉献,不计名利;④忠诚正直,重视友情。
(3)心理:①杨振宁问中国原子弹研制是否有美国帮助,是出于对新中国原子弹研制的关注。但因为他远在美国对新中国科技发展了解不多,与邓稼先等科学家交流不深而产生的一些疑问;②他泪水夺眶而出,心情很复杂,有为了民族的自豪,也有作为老朋友为邓稼先而感到骄傲;③80年代又问“为什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则包含了对邓稼先等科学家取得的成绩的赞叹。
  作用:表现杨振宁虽然远在异乡,但是他非常爱中国和中华民族,更加突出表现了邓稼先艰苦奋斗的不易和卓越贡献。
(4)观点一:从邓稼先与杨振宁的求学经历看:①青少年时期是求知与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②二人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为人处世风格及在科学领域的兴趣为他们的一生奠定了基础;③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注重学识上的积累和人品上的养成。
  观点二:从二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上看:①不同的为人导致两人的选择不同,人生道路不同;②但两人对科学的热爱、事业的追求是一致的;③两人互相珍视对方身上的优点,并看做自己性格的补充,不仅两人的成就举世瞩目,而且两人的友谊成为科学界的佳话。
  观点三:从二人取得的成就看:①邓稼先研究原子弹,改变中国科技落后的局面,给中国人以民族自信心;②杨振宁通过获得诺贝尔奖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别人的心理障碍;③他们成就的取得都是其为人与学识共同作用于人生追求的结果。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此生唯愿长报国——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记者:顾瑞珍 吴晶晶 胡浩  
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听到钱老逝世的消息,8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十分悲痛。“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在一次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授课时,钱学森发现,许多听课学生家庭贫困,连必备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于是,这1.15万元被钱老悉数捐出,用于给力学系的学生买学习用具。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老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他的秘书代他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在将奖金捐出时,钱老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钱老“不爱钱”,也不爱所谓的“名誉”“地位”和“待遇”——当年他毅然决然挥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名扬四海后,他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
“我没有工夫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钱学森在多个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91年,他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
在涂元季记忆中,钱老一生就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55年,钱老把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老师对他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钱老看到自己为中国人争了气,非常激动。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钱老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是钱老得知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他的心情也十分激动。”
也许,这三次激动时刻正是一位科学泰斗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钱老这么说着,也这么做着。
涂元季说,钱老晚年不提过去的事情,不写回忆录,“他常说我没有功夫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节选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11月)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中叙写钱老的去世时强调“静静地”“悄然”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本文对钱老的一生作了怎样的概括?又是从哪些方面加以体现的?请分条陈述。(5分)
小题3:这篇人物通讯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钱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与其科学泰斗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钱老平凡中的伟大;表达了人们对钱老的崇敬以及对他去世的深切哀痛与无限哀思;表现了钱老不求闻达、淡泊处世的高贵品质。
小题2:科学成就与爱国情怀。科学成就方面:在多个科学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与“两弹一星功勋奖”。爱国情怀方面:钱老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献身于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他淡泊名利,毅然将自己的所得无私捐献给祖国或需要帮助的人;他谦虚谨慎,从不考虑自己,只考虑祖国的未来(或他为自己能为祖国争光,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十分激动)。
小题3:通过他人的回忆从侧面介绍钱老,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增强真实性;在第三部分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增强真实性的同时,让读者对钱老的可贵品质有了更多的认识。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这两个词传达出的静穆严肃氛围与钱老的精神品质的映衬作用。
小题2:理清文段内容并简单概括即可整理出答案。
小题3:侧面描写、琐事介绍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