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9-24 05:44: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构楼者承惆(知了)就像检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询楼者一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乡的另一个故事“厄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幽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籽、知了的询楼者和解牛的厄丁一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占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伊丽莎白·泰勒:永远的传奇
陈一鸣
①好莱坞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离开人世一个星期后,在那个阴郁的午后,当我漫步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时,仍然看到在台历的“星星”旁布满众多影迷献上的花环、花束和蜡烛。在这个小小的悼念台前,不时有过往的行人驻足,或拍照,或沉思,或祈祷……
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
③3月23日清晨,饱受多种病痛折磨的泰勒安详地走完了79年的人生旅程,在“天使之城”洛杉矶永归天国。年轻时被称为“玉女”,41岁后荣升“玉婆”,泰勒的一生以参演55部影片、两次奥斯卡封后,留下了一个个影坛经典,更以8场婚姻、4度死里逃生,书写了一部令人惊叹不已的人生传奇。
④泰勒的离去,标志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总结。媒体铺天盖地地追忆这位10岁便登上银幕的女星的生平。望着报纸上从童星到老妇的一幅幅照片,似乎在看一部电影,那璀璨星光照耀下的情节,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一位女性的青春、爱恨、奋斗,直至走向生命静湖时的脚步。
⑤1932年泰勒生于伦敦,父母是移居英国的美国人。二战爆发后,7岁的泰勒随父母回到美国。
⑥泰勒并非电影表演科班出身,她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功依赖于天生丽质与对事业的满腔热枕。为了在银幕上塑造一个个完美形象,她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健康,以至年老是百病缠身,因“活够了”而拒绝就医。当时她还是一名童星时,就曾因拍戏从马背摔下来,留下创伤。27岁接拍《青楼艳妓》,她又险些因肺炎而断送性命,而正是这种对电影事业的奉献精神,打动了学院气息浓厚的奥斯卡奖评委,泰勒凭借这部影片在1961年首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如愿捧得了小金人。6年后,她又以一部《灵欲春宵》,再次摘得影后桂冠。
⑦清秀的眉宇,婀娜的身材,泰勒呈现给世人的形象是迷人的。然而在“世界头号美人”的名号下,健康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她。1953年,泰勒赴丹麦旅行时突发心脏病,转年又摔断了腿,还曾因眼睛里戳进小钢片和患阑尾炎二动手术。
⑧很难想象,几十年来,泰勒这棵“好莱坞常青树”,竟然是在多次与死神檫肩而过,并经历了上百次手术后打造出来的。泰勒有一句自嘲语“我进医院的次数,就像平常人搭出租车那样频繁”。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
⑨或许,事业上不服输的泰勒在感情的道路也一直在寻找,尽管伤痕累累,但始终跌倒再起,至死方休。在谈到自己的“婚姻传奇”时,泰勒用及调侃又认真的语气说:“我只和我的丈夫睡过。”
⑩从20世纪80年代起,泰勒逐渐淡出影坛,专注于慈善事业。1991年,她创立了艾滋病研究基金会,帮助世人认识、战胜这一“世纪瘟疫”。1993年泰勒获得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这一奖项是授予那些为给电影事业带来信誉而做出人道主义努力的电影界人士的。
111989年,在美国十大艺术家大奖颁奖典礼上,泰勒在宣读乐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获奖理由时,将他称为“真正的流行乐和摇滚乐天王”,杰克逊由此获得了“流行天王”的称号,泰勒也与他成了忘年交。后来,在杰克逊陷入丑闻缠身的低谷时,泰勒仍然与他保持着不变的友情。
12“她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并且极富同情心,包括对他的家庭、朋友,特别是抗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她是个真正的传奇。”获悉泰勒病逝的消息后,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里根语调中充满了怀念。
13泰勒离世时,4各子女全部陪伴在身边。按照犹太教习俗,泰勒去世的次日便安葬被在洛杉矶“森林草坪”公墓,与自己的父母永远相依。包括子孙在内的50多名家庭成员参加了这个持续不到两小时的私人葬礼。
14泰勒的家人号召影迷想泰勒的艾滋病研究基金会捐款,以此来表达对她的悼念。泰勒的儿子威尔丁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一个将人生活得淋漓尽致的非凡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幽默和爱。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
小题1:请分别指出文中②⑧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1)微风徐徐吹来,飘过缕缕花香,仿佛尚未走远的一代影后正回眸人间,再次投下嫣然的笑容。(2分)
答:?
小题2:这仿佛为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平添了风雨的背景,令人唏嘘。(2分)
答:?
小题3:文章选取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抒写伊丽莎白·泰勒的传奇人生的?(5分)
答:?
小题4:如何理解第14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目。
给大海施肥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1990年,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首先提出了“海洋施肥”计划,以遏制二氧化碳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并借用阿基米德的话幽默地说道:“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海洋面积大约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早已推算出每年大气中大约有1000亿吨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了,而这过去大部分被算到了陆生植物的功劳簿上。今天,人们明白了,其实陆生植物每年只吸收了大约520亿吨,另一半是被浮游生物吸收了,可以说,海洋浮游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分秋色。
海洋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它们繁殖速度快,平均6天就繁殖和死亡一次,其快速的生命周期是它们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关键。它们死亡后有一部分未分解就沉入海洋深处,那里的海水温度较低、密度高,很难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因此被固定的碳就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海里。通过这一被称为“生物泵”的过程,浮游生物将表层海水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至海洋深处,若干年后,上升的洋流将碳带回表层海水,重新回到大气层中。2001年,美国的研究人员报道了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在70亿—80亿吨之间。
现在,由于人类开采利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加快了约100万倍,彻底打破了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因此,科学家们产生了给海洋施肥的想法,目的是增强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从而纠正碳失衡现象。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先后开展了12项实验,证实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会限制浮游生物的生长。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通过施加“铁肥”将蓝色的海洋变成绿色的“森林”,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以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而且,有科学家认为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2007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为“浮游生物”的公司,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西北约560千米处的海面,启动了6项大规模“海洋施肥”实验中的第一项,向海洋倾倒了50吨赤铁矿粉。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数量。”美国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也有科学家对增肥计划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十分担心,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某一海域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
小题1:下列有关“海洋施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海洋施肥是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个应对计划,它是由美国学者约翰·马丁首先提出来的。
B.主张给海洋施肥的科学家认为,施加铁肥能增强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意义重大。
C.给海洋施肥虽然已开始付诸行动,但最终能否纠正碳失衡现象,遏制气候变暖,不少人对此并不乐观。
D.给海洋施肥能使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生长,提高海洋的整体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小题2:下列关于海洋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短暂,它们死亡后会把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全部带到海洋深处,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B.海洋浮游生物快速的生命周期之所以成为它们影响气候的关键,其原因是它们的生命周期越短,转移的碳越多。
C.被浮游生物固定的碳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深海,是由于深海的水温度低,密度高,不易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
D.所谓“生物泵”是指浮游生物在死亡后将那些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的碳转移到海洋深处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约翰·马丁的“海洋施肥”计划是受到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启发而提出来的。
B.给海洋施加铁肥后,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使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达到70亿—80亿吨之间。
C.之所以提出海洋增肥计划,是由于人类大量利用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比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加快了约100万倍,造成碳失衡现象。
D.海洋浮游生物每年吸收固定480亿吨二氧化碳,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分秋色。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仁”与“礼”
——究竟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杰文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推崇。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穷其各种说法,“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①(《论语》)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是我国历来对孔子的评价。这里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你赞成我的观点,那么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转》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 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而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克己复礼”这一引证,我们首先可以回到《论语·颜渊》的原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说: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确实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脚点不在于“复礼”,而是在于“归仁”,强调只要做到礼的尽善尽美,即可达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克己复礼”实为由礼的政治向仁的政治过渡的桥梁。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正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的礼。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转》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孙景坛《正确认识孔子的“克己复礼”》)。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论语·阳货》中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 “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来佐证我的看法。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这恐怕大家都赞成。而孟子是最了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最尽善尽美的一位,其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孔孟之道”为大家所熟识,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丰富,有礼,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纲,也有中庸等,而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为最终的“仁”服务,都是达到“仁”所需经历的各种具体的途径。
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商的后代宋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因此这两国的典籍不足,了解夏礼、殷礼的贤人也太少。如果有记载夏礼、殷礼的典籍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我就能证明我所说的夏礼、殷礼了。”
16.“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4分)
答:?
?
17.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4分)
答:?
?
18.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6分)
答:?
?
?
19.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6分)
答:?
?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