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A.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由于太过注重诗歌理论,所以在创作上成就不大。 B.杨维桢的一些诗人称“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著名,既有藻词丽句,又奇特险怪,在只能承袭汉魏和唐的诗风的元代也算能开宗立派的了。 C.虽然清代名家迭起,流派纷呈,有“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等理论。但是,有清一代,还要数龚自珍最具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 D.对中国近现代诗歌尤其是白话诗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的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响亮口号。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B(原文是与此前的诗词比较,而非以后的)
小题2:A(强加因果,原文为“虽然……但是……”)
小题3:B(“宋曲、元词”当为宋词、元曲)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在西域读李白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③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④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⑤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⑥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⑦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⑧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⑨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第(6)段“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句话中,“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存在?(3分)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第(7)段,分三条表述。(3分)
小题3:作者在第(1)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缘由何在?(4分)
小题4:第(9)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根”指的是故乡。因为他认为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他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
小题2:(1)重侠轻儒;(2)轻财重义(重视友情);(3)藐视权贵
小题3:不同之处: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缘由: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侠士的剽悍、洒脱的特征。
小题4:李白漫游了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作用:含蓄地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诗坛的重地位。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读 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出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⑥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起来,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青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他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至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 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仅凭对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的解读来抒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生活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寓意是:老树是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的力量。怡人景色来自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意对即可)
3.对比和拟人,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方面的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将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后文联系人的议论作铺垫。(意对即可)
4.结合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实社会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现实意义就是文章提示我们老与新从各自的角度应该如何与对方和谐存在(观点可以不同,但要言之成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