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9-24 05:54: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苏丹对觋者曰:“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朕甚欲知之。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旋复命苏丹曰:“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苏丹必欲闻其详始。觋者乃曰:“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雌鸟之父对曰:‘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①xí觋,男巫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小题2: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小题3: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
王学泰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史学与文学史研究者有责任揭示这个历史事实,并从中探索其演变规律。在揭示这个事实与总结其规律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简直成为下层社会人们理解生活和学习历史的教科书,更是他们获取政治知识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在所划定的“折冲府”内,大部分农民都是兵,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是很陌生的。他们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反抗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到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运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像。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随着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普及,凡是有群体参加的活动,人们半真半假地排演着戏文。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
“(《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作者还说,土匪们正是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
1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都是典型的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
D.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E.从宋代开始,社会风气变为崇文抑武,普通百姓只能从通俗文艺中学习军事知识。
F.《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3分)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反抗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14.文章最后引用了一句现代流行语:“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引用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4分)
15.根据文中所述,通俗小说对下层群众来说具体有哪些重要意义? (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的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的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不用提多么忙了,又搭着长的富态,简直忙得喘不过气来。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就进来回话。“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了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
自由轻快的走出去,穆女士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们的教育的。她不只是太太,母亲;她是大家的母亲,一切女同胞的导师。她在外国读过书,知道世界大势,她的天职是在救世。
  可是救世不容易!二年前,她想起来,她提倡沐浴,到处宣传:“没有澡盆,不算家庭!”有什么结果?人类的愚蠢,把舌头说掉了,他们也不了解!可是她灰心不得,要牺牲就得牺牲到底。
 ?穆女士先弯下腰,她得意她的手还够得着脚尖,腿虽然弯着许多,可是到底手尖是碰了脚尖。俯仰了三次,她然后直立着喂了她的肺五六次。“自由,开饭!”
穆女士最恨一般人吃的太多,所以她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她曾提倡过俭食:不要吃五六个窝头,或四大碗黑面条,而多吃牛乳与黄油。没人响应;好事是得不到响应的。她只好自己实行这个主张,自己单雇了个会作西餐的厨子。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挣钱的机会;钱在她手里是钱,到了穷人手里是祸。她不是不能多给方先生几块,而是不肯,一来为怕自己落个冤大头的名儿,二来怕给方先生惹祸。
穆女士想,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作饭吃,以后顶好是由她供给他两顿饭。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供给他两顿饭呢,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应当感谢她这份体谅与怜爱。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她只能去为别人服务,可是谁感激她,同情她呢?
  她不敢再想这可怕的事,这足以使她发狂。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疲乏,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经在书房里等了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给她的名义是秘书,按说有这么个名字,不给钱也满下得去。穆女士的交际是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个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心了些。
(选自《老舍作品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
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小说以“善人”为题有双重含义,从正面是说穆女士本质是一个善良的人,从反面是说穆女士的善
是空虚与伪善的产物。
B.穆女士是一个有见识,有教养,有先进的生活观念的人,她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也注重对世人的引
导,但也有些一厢情愿。
C.小说用细节表现了穆女士的自视清高、生活懒散、自私自利等特点,也用语言描写表现了穆女士对
穷人的鄙视和做事的专横。
D.虽然穆女士并不能算的上是一个正面人物,但她也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从

这个角度讲她值得尊敬。
E.无论穆女士的奔走呼告能否取得效果,她为别人服务,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理想付诸实际
行动的做法都应加以肯定。
小题2:小说多次写穆女士给自己的定位,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中引入冯女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小说中的穆女士认为“她的天职是在救世”,你觉得她的所作所为对“救世”有无正面作用?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5、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简单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它上弹。也许当吉它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它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到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塞上曲》,中年的《塞上曲》,老年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悟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小题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太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水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小题3:总结“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所具有的特点:4分
答:?
小题4: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典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思春》:?
《阳春》:?
《塞上曲》:?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