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小题1:前人评价这首词“寓情于境界之中”,请举两例说明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如说寒山是令人伤心的碧色,实是表现人内心的愁闷;又如写鸟的急飞归巢,实是写人不归的惆怅。(共4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作者通过景来表现情感,如伤心碧、归飞急等。附: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l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绡裳: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小题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写出梅花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犹如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1分)写出梅花的洁白、芳香、轻盈(飘逸、清丽、脱俗)特点。(2分,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小题2:先写寻梅时的急切之情,再写遇梅时的惊喜(欣喜)之情,最后酒醒后的失落(惆怅、怅悯)情绪。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句概括的题目,答题时首先对诗句内容简单的概括,然后总结特征,抓住诗句中的“香”和“绡裳”。
小题2: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忽相”“惊梦”“断肠”等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小题1: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本诗前两句又是如何写屈平之“怨”的?(4分)?
小题2:此诗三、四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这两句写景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诗的起句即景起兴,以沅湘的水引出屈原;又以沅湘水的流“不尽”来喻屈原“怨”的深长和厚重。
小题1: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引人思索,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诗歌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关键点为:“比兴”手法, “怨”的深长和厚重。
小题1:三四两句为景物描写,诗歌多为情景交融,读懂了景,也就读懂了诗人的情。秋风凄清,心境自然悲凉,枫树萧萧更见惆怅。所以答题时要先点中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然后再描绘景物特点,最后点出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1)有人说,颔联的“改”“迷”二字下得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第四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改”,即变化;紧扣了题目“山行”(或:点明诗人随峰同路转,欣赏不断变化的美好景色的愉悦心情。)。“迷”是沉迷,沉醉。表现作者行走山间独享美景的陶醉和喜悦。
(2)运用设问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淡泊、恬静的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