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一)
2017-09-24 06:10: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前,稍微精确一点说,两亿年前,世界上还没有花。后来,有了蕨类和苔藓,有了松类和苏铁类。但是,这些植物并不形成真正的花和果,其中一些是无性繁殖,以种种手段来克隆自己。有性繁殖是经过相对发展的事情,通常与花粉被释放到风中或水里有关。由于一些纯粹偶然的机会,花粉找到了到达这一种类其他成员那里的途径,一颗小小的、原始的种子就产生了。与现在相比,这个有花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更为缓慢、简单与沉睡的世界。进化缓慢地持续。世界上的性太少了,它发生在那些靠得很近和种属紧密相连的植物之间。这种保守的繁殖途径就产生了一个生物学上较为简单的世界,因为它所产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变化相对较少。 由于缺乏果实和大种子,不能支撑许多温血的生物,爬行类动物统治着世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变得寒冷,生命就会减缓为一种爬行。当时的世界看起来更为质朴,比起现在来还要绿,缺乏花果所能带来的色彩和形状模式(更不必提气味了)。美还不存在,也就是说,事物被观看的方式与欲望毫无关系。 花改变了一切。被子植物——那些能够形成花,然后又形成被包裹住的种子的植物——在白垩纪出现了,它们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上传播。现在,不再需要依赖风或水到处运送基因了,植物已经可以谋取动物的帮助了。这是一份共同进化的巨大合同:用营养来换取运送。有了花的出现,各种全新水平的复杂性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相互依赖,有了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交流,有了更多的试验。 植物的进化依据新的动力来进行,这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吸引。现在,自然选择就更为喜欢那些能够固定住花粉传递者注意力的花,那些能够吸引住采集者的果了。其他生物的种种欲望在植物进化中变得极为重要了。道理很简单:那些成功地满足了这些欲望的植物会有更多的后代。美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出现了。 新的规则加快了进化的速度。更大、更明亮、更甜、更为芬芳,在新的规则下,所有这些品质都很快得到了回报。专门化也得到了回报。由于植物的花粉是被放置在昆虫身上来传递的,这就有可能传递到错误的地方(比如传到那些没有关系的物种的花上),造成一种浪费。所以,能够尽可能地在看和闻上与其他物种区分开采也成为了一种优势。最好是能够掌握单独一种专心致志、愿意献身的花粉传播者。动物的欲望于是就被解析、细分了,植物们则与之相应而专门化了。于是,前所未有的花的多样性就出现了,它们绝大部分有着共同进化和美的标志。 花变成了果实和种子,而这些也在地球上再次创造生命。靠着生产糖分和蛋白质来诱惑动物去扩散它们的种子,被子植物就增加了世界上食物能量的供应,使得大型的温血哺乳动物有可能出现。没有花,在没有果实的叶子世界里活得很好的那些爬行动物很可能还在统治着世界;没有花,我们可能就不存在。是花产生了我们这些它们的最大钦佩者。 1.本文讲述的核心问题是(? ) A.花与美 B.花与生物进化 C.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 D.进化方式与进化速度 2.下列对“花改变了一切”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花使植物得到了动物的帮助,因而有性繁殖不只发生在种属紧密相连的植物间。 B.花变成了果实和种子,增加了食物能量的供应,为动物种类的增多提供了条件。 C.花的出现改变丁缓慢、简单与沉睡的世界,各种全新水平的复杂性来到这个世界。 D.花满足了动植物的欲望,动物的欲望被解析、细分,植物也随之相应而专门化了。 3.下列与“新的动力”有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能够成功地满足其他生物欲望的植物,后代会更多。 B.昆虫受到花的吸引,有时会将花粉传到错误的地方。 C.为满足动物的欲望,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 D.拥有花粉的植物和传播花粉的动物之间存在吸引。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不失去已掌握的单独的一种花粉传播者,花的特征会越来越鲜明。 B.在共同进化中,动物使花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将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 C.不能生产满足大型温血哺乳动物需要的糖分和蛋白质的植物将会渐渐被淘汰。 D.花的色彩与气味是植物专门化的标志,花有一一对应的动物作为专门的传播者。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建筑“仿欧风”的反思 吴晓江 中国近代兴起的大都市,在近十多年来现代化改造的发展中,一些城区的建筑和景观出现了两幅悖论性的变化图景。 一幅图景是,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和欧式近代住宅,在旧区改造、楼盘开发、拓宽道路过程中被拆毁,有的被改建得失去原有面目。虽然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被列为保护建筑,但是区域的空间环境被破坏了,单体的优秀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就贬损了。另一幅图景是,在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又大量兴建“欧陆风情”的楼宇、会所、住宅、花园、广场、别墅和街区。 国内城市出现“仿欧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对于多年来城市普遍营造形式单调乏味的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反感,追求形式丰富、讲究装饰、体现华贵的建筑风格。 当形式过于简单化、装饰贫乏、平淡冷漠的水泥盒子、玻璃盒子愈来愈多地占据各个城市时,城市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多样性悄然消失。人们渴望寻回富有个性和人情味、讲究艺术装饰、传承历史文脉的建筑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应运而生。它企图复活被现代主义摒弃的优秀建筑艺术装饰和审美趣味,要求建筑设计体现特定的文化隐喻、精神质感和人性化要求。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作品在改革开放的上海也有所涌现。这些建筑体现了时代精神、地域特色和民族形式三要素融合。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是融合着这三要素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精品。它的设计一反美国纽约、芝加哥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单调、呆板的玻璃盒样式,奇妙地融合了中国宝塔建筑的艺术造型,气势宏伟而不失精巧灵秀,是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化气派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 然而,在超越现代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不少公共建筑的兴建和住宅开发盲目仿造欧洲古典建筑的复古风气,在现代建筑上粗劣拼贴欧洲古典建筑符号和语汇的崇洋风尚,扭曲了当今中国城市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应当倡导时代精神、民族形式和地域特征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精神所在。?(《文汇报》2009年1月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城市现代化的改造过程中,既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欧洲古典建筑被拆毁,又兴建了许多具有“欧陆风情”的建筑。 B.许多被保护下来的优秀建筑,由于其区域空间环境被破坏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消失了。 C.金茂大厦吸取了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的样式,又融合了中国宝塔建筑的艺术造型,是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化气派的完美结合。 D.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精神不相吻合。
| 小题2: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兴起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仿欧风”的主要得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好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得见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六朝金粉、王榭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人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奉贤。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悲剧性格。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的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散文》2001·11期) 1.文章把二胡比喻成“水”“月”“细雨”和“桂子”,本体和各喻体之间相似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胡的流浪”中的“流浪”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的诗。记人清晰,叙事精当;修辞手法多样,造句错落有致;抒情发自肺腑,议论发人深省。虽然低沉、压抑的感情贯穿全文始终,但这瑕不掩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B.“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也道出了乐器表达特有的乡土风情的神圣使命。辽阔的蒙古草原要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轻抚,厚实的黄土高坡需得欢快的唢呐声响撞击,清秀的江南水乡只有流浪的二胡乐曲才能融合。 C.俞伯牙为死去的知音而摔碎的焦尾琴,京城女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而弹的琵琶,都只能算是孤独的雅乐,唯有阿炳的二胡牵动了芸芸众生的九曲回肠,拉出了凡夫俗子的苦辣辛酸。 D.作者在第7段中,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作为社会背景,揭示“二胡”的人民性;用“青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这个自然环境,衬托“二胡”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E.阿炳和孙文明都是瞎子,都?是拉二胡的民间流浪艺人,也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但是二人的遭遇并不完全相同。阿炳只能终生漂泊流浪,而孙文明的结局好得多,登上了大学的讲台,为音乐艺术教育奉献了终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温森特①一走进画室,迎面就扑来一股混杂着烟草、旧烟斗和油漆的好闻的气味。画室里面很宽绰,摆着画的画架散立在一方德文特出产的厚厚的地毯上。满墙都挂着习作,一个角落里放了一张老式桌子,桌前有一小块波斯地毯。北面的墙有一小半是窗户。书籍凌乱地放在各处,所有能放东西的平面上都是画家的画具。尽管这间显露出蓬勃生机的画室摆着满满当当的东西,但温森特可以感觉到其中的那种明确的秩序,而这来自毛威②的个性,它支配着这个地方。 毛威说:“我会尽力帮助你的。你带画来了吗?” 温森特说:“带来了。” 毛威一边看那些画,一边说:“你的画不对头,完全不对头。奇怪的是我以前怎么就没有看出来。” “你曾经告诉我只要我画就能成为画家。” “我错把粗野当成了力量。如果你真的想学就必须一切从头开始。那边煤箱旁的角落里有些石膏模型。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就可以去照着它们画。” 温森特茫然地走到那个角落,坐在一只白色石膏脚前。好久好久,他头脑发木,动弹不得。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速写纸,可一笔也画不出,他转过身,……毛威已经轻轻打起鼾来。 一会儿,痛苦的感觉有点儿麻木了,温森特开始画那只石膏脚。几个钟头过去了,当他表哥醒来时他已经完成了七幅。毛威像一只猫似地跳起来,仿佛并没有睡过觉似地快步走到温森特身边。 “让我看看,”他说,“让我看看。” 他看着这七幅素描,连声说:“不行!不行!不行!” 他把纸撕碎,掷在地板上。“还是那么粗野生硬!难道你就不能照模型的原样画吗?你就不能明确地画好一道线条吗?” “你所讲的话听起来就像美术学校的老师讲的,毛威哥哥。” “要是你多上点儿学,你现在也许就知道怎么画了。把那只脚重画一遍,看你究竟能否把它画得像一只脚!” 他穿过花园到厨房去吃了点东西,回来后又继续在灯下画他的油画。夜晚的时光逐渐过去了。温森特照着那脚画了一只又一只。他越画越讨厌面前那令人不快的石膏玩意儿。等到朦胧的曙光悄悄爬上北窗之时,他面前已经画了一大沓。他站起身,心中异常烦闷。毛威又来看他的素描,结果又把它们撕成了碎片。 “它们一无可取。”他说,“绝无可取之处。你违反了绘画的一切基本法则。喏,把这只脚带回去吧!你得一遍又一遍地画它,没画好就甭再来。 “要是我再画,我就不是人尸温森特嚷着。 他把那只脚扔进煤箱摔得粉碎。“别再跟我说什么石膏啦!我受不了!除非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了,我才去画模型哪!” “如果你是这么看这个问题,那就算了。”毛威冷冷地说。 “毛威表哥,我绝不能忍受冷漠无情的法式约束,不管这法式是你的还是别人的。我必须按我自己的气质和个性去表现事物。我应当按我所看到的样子而不是你所看到的样子画。” “我不愿再和你发生任何关系了,”毛威说,那声调就像一个医生在对一具死尸说话似的。(节选自欧文·斯通《梵高传》常涛译) [注]①温森特,即温森特·梵高,荷兰著名画家。②毛威,温森特·梵高的表哥,画家。曾答应指导梵高绘画。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毛威让梵高画石膏,出发点是好的,他希望以此使梵高改掉粗野的画风。 B.梵高画不好石膏是因为他对石膏不感兴趣,从来没有去画过。 C.虽然讨厌石膏,但梵高在绘画上自有过人之处,所以才画得飞快,一会儿就画了七幅。 D.毛威的教学法是对的,但在因材施教这一点上做得不好。 E.毛威用“像一个医生在对一具死尸说话似的”声调对梵高说话,是因为他觉得梵高的想法无法理喻,这样画下去将永远无法成为画家。 2.毛威表哥认为温森特画得不对,那么毛威认为该怎样画才是正确的呢?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台湾诗人余光中高度评价梵高的艺术成就。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章体现了梵高哪些艺术主张?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老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中国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裸体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节选自2010年7月26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有关 “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