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写出这首词的词牌: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馀________________? ②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
③妖娆______________? ④竞折腰________________?
⑤略输______________?⑥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
3.上阕“望”字,据文义,领起哪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___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_________。?
?(均不超过8字)
8.试分析、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本词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写景的部分改写成一篇写景状物、融情于景的散文,3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沁园春?
2.①剩下?②待,等到?③娇艳妩媚?④争着?⑤稍稍?⑥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
3.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
5.承上启下(由虚转实)?
6.以此作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7.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
8.《长沙》写南方秋景,《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雪》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气势更宏大 。
9.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天祥词《酹江月》,完成下面题目。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 词的上片中“铜雀春情”化用了杜牧《赤壁》中的诗句“?,?。”抒写亡国之恨;下片中“睨柱吞嬴”及“回旗走懿”是借用? 的故事及诸葛亮死后吓退司马懿的故事,表达自己要象他们一样进行殊死斗争、以死报国的决心。
2.词分婉约、豪放两派,试结合本词抒发的思情感情,分析其风格特征。
参考答案:
1.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蔺相如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2.全词通过描写“残照里”“荒城颓壁”的荒凉景象,化用诗词、典故,追慕古人,既寄托诗人的对山河破碎的愁思,更表达诗人要抗元复国、报仇雪耻,与敌人作殊死斗争、以死报国的决心。全词感情虽显得悲凉沉痛,但无一毫颓靡之色,而是充满慷慨激昂之气,表达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胸襟,具有鲜明的豪放派的风格特征。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用“繁露”坠地、石泉“逾响”、天上“寒月”、空山深涧鸟鸣,描写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这种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生动地勾画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意对即可)
2.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小题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小题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小题2:“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小题3: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本题解析:
小题1:“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此处代音乐,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为具体代抽象。文中还考查了相关知识的延伸,让考生联想课文《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借代修辞的理解,又考查了名篇背诵,可谓一举两得。
小题2:“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小题3: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飘渺。此两句为实写。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这里 将乐 曲 比为天上仙 乐 ,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后二句加以称赞。此两句为虚写,是诗人的丰富想象。全诗四句由实入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诗鉴赏(8分)?
题葡萄图?徐 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4分)
参考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
不羁的个性。(4分,每点2分)
(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1分),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1分),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