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6:18: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中”,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侯,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 ?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指黑妮她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制出优美的刺绣艺术;
  ②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旅游”中,她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以及其爱心。 ?
2.(1)这句话采用拟人修辞,富于表现力,不仅交代了时间已经很晚,而且暗含人与物的比较,太阳已经有倦容了,但为苗绣的保存与继承发扬作出贡献黑妮还不见疲倦。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黑妮的钦佩与称赞。
  (2)黑妮的眼睛素净,显示了黑妮献身保存民族工艺的“针挑土”式工作的执著与坚持;而她的眼睛亮了,则表达了工作有了成绩的喜悦,以及对他人给予这种工作支持的感激之情。 ?
3.①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
  ②指黑妮身份低微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工作;
  ③作者告诉人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像“针挑土”那样,从小处着手,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4.从不理解为何黑妮通过温和的话语塑造她们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针挑土”在行文中既起到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又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共22分)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⑴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⑵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⑶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 "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⑷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到欧洲探望荷西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碎心的旅行。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得父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⑸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⑹我一直在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⑺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⑻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吃晚餐时,总是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⑼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⑽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⑾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⑿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小题1:第⑵⑶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6分)
小题3:文章以“永恒的母亲”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6分)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比任何一本哲学书籍都更周全?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1分)自己的年幼无知与后文母亲对家人深沉真挚的爱形成对比,(1分)刻画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作者内心深深的忏悔和自责。(2分)
小题2:形象特征:①平凡而伟大的一位家庭妇女;②历经沧桑,但内心平静恬淡安详;③对家人充满深爱;④乐于付出,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答出任意三点可给满分)
小题3:①母亲对生活的态度永远是以家人的幸福快乐为前提,对丈夫、对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和永远不变的。(3分)②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是永恒的,母亲永远是作者“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3分)
小题4:①母亲是真正了解人生的人,她用自己平凡的生命历程深刻而又朴素地诠释了人生的意义。(2分)②母亲是真正饱经沧桑的人。她平静安详地面对并接受人生的一切坎坷与沧桑,毫无怨言。(2分)③母亲全然用行为诠释了爱的含义。她为家人操劳一生,将自我融入家庭,融入“母亲”的责任,让全家人都幸福快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主题方面,可结合着母亲的人物形象及“我”对母亲的情感活动来答题;在结构方面,可从文章第二三段与后文的关系方面作答,如与后文描写母亲的形象作对比,或者为后文写母亲的形象作铺垫。
小题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如“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乐于付出,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性格特点表达出来。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感悟文章主题的基础上,结合着母亲的形象特点及文中“我”的情感,从“永恒的”“母亲”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永恒的”既是指母爱永恒,也是指在作者心中的母亲的形象是永恒的。“母亲”可从母爱和母亲的形象两方面理解。
小题4:此题可结合着“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比任何一本哲学书籍都更周全所在段落10“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的提示,结合着母亲的人生经历及人物形象等具体内容,从母亲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母亲是真正饱经沧桑的人、母亲全然用行为诠释了爱的含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20分)
大江南北
吴冠中
杏花春雨,江南是我的故乡。在北京住了三十余年了,依旧恋念着故乡,总说江南好。多次,刚过春节,北国冰封,人们还在溜冰的季节,我便收拾去江南写生的画具了。“太早了,南方也还冷着呢,等到四五月份春暖花开的时节去多好!”邻居们都这样劝我。我有我的所恋,我一味追求:柳梢初冒新芽,尚未吐叶,疏疏的枝条随风飘摇,远远看去,通体呈现着朦胧的半透明的冷灰色调。这时候,春水微绿,远山偏青,湿润的堤岸带着褐色,彼此间的色彩融洽和谐,都很谦虚,谁也不欺压谁。白墙黑瓦的江南人家就散落在这宁静和谐的水乡里,显得分外醒目。这里、那里,像镶嵌似的点缀了浓重鲜艳的彩点,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田间的姑娘,是晾晒的衣裳。由于在整体银灰调环境中占面积极小,是色彩的浓缩点,所以鲜艳的色彩也不会刺眼,这是色彩效果的规律。待到垂柳浓荫的五月天,处处绿树成团,青草如茵,红花簇簇,又别是一番打扮,但不是我所追求的对象了。我穿着厚棉衣离开北京,其实并不算太早,一夜醒来,窗外已具青绿意味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我甚至有些着急了。我要赶在春风之前,仔细观察她是如何染绿了江南岸的。她用笔轻巧而隐蔽,三天、两天,甚至每天每天,江南岸的色调缓慢而迅速地递变,人们未及察觉,往往过了一个星期,才惊讶杨柳绿了!桃花开了!流光容易把人抛!我的青春早被流光抛去,只忙于捕捉那流光中瞬息消逝的早春天气了!
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到北方时,过了长江便渐渐进入漠漠平原,林木稀疏了,树叶也不很绿了,同那黄灰溜溜的土壤一样显得没有精神。啊!真单调。尤其沧州一带,极目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立即使我想起充军中的林冲,他那可怜的草料场又在哪里呢!村庄吗?太不起眼了,那泥墙泥顶或灰顶的房舍与土坡泥埂混成一片,虽各有起伏,远远看去也难分是坡是屋,因为房屋外墙几乎都不露门窗,像长年闭着眼睛在打瞌睡,看不清它们的面貌。数十年,生活在干燥、晴朗的北方已数十年。尘土、黄沙的袭击替代了拂面的春风;粗笨的大车在干涸的河床里颠来簸去;直线上下的峭壁寸草不生;大平原,一望无际到天涯不见一户人家。这些是单调吗?数十年的相熟相亲,不单调了,是单纯,是质朴,是大气磅礴的粗犷之美,何必执意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娟秀呢!确乎,我是一个南腔北调之人了,爱上了北国的统一基调银灰调,我竭力吸取这银灰色的调揉入江南水乡的画面中去,否则感到江南鲜明的色相易流于甜腻。
年年复年年,我奔驰在大江南北,眼看着江南江北都在不断地变,究竟哪边将更富饶,难说呢!我还记得早年夜间过江坐渡轮及换车的情形,曾使我畏惧南去,尤其是拖着笨重的画具。今天当我在卧铺车厢中听着列车轰轰隆隆过大江,感到分外轻松,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南下是回来,北上又是回去,我永远在母亲的怀抱之中,伟大的母亲!
小题1:作为画家,作者偏爱江南早春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5分)
小题2:文章说春风染绿江南,“她用笔轻巧而隐蔽”,“轻巧”和“隐蔽”各指什么?(4分)
答:轻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隐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结合文中划线句,说说作者具有怎样的艺术追求。(5分)
小题4:文章结尾写卧铺车厢中的“我”“感到分外轻松,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感受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朦胧的半透明的冷灰背景;②绿水青山等景物融洽和谐的色彩;③水乡宁静和谐、分外醒目的意境;④鲜艳而不刺眼的色彩效果。
小题1:轻巧,指色调变化得迅速而灵巧; 隐蔽,指色调的变化缓慢,不易察觉。
小题1:划线句表明了画家的审美追求,把自己所喜爱的北国银灰色基调融入江南题材的画作中,使作品既色彩鲜明又质朴凝重。(3分)
小题1:作者因看到三十余年祖国大江南北日益富饶,变化巨大而感到欣慰;所以心情“分外轻松”:在祖国的怀抱中,无论南方小桥流水的娟秀,还是北方大气磅礴的粗犷,都给予画家心灵和艺术的陶冶,所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和整合的能力。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轻巧,指色调变化得迅速而灵巧; 隐蔽,指色调的变化缓慢,不易察觉。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的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能力。“我”“感到分外轻松,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无论南方小桥流水的娟秀,还是北方大气磅礴的粗犷,都给予画家心灵和艺术的陶冶。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①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故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②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挣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③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雪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④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⑤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故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所,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⑥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⑦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选自《天涯》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在修辞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
  ②照应题目(或“首尾呼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
  ③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意对即可)
2.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②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出。
  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意对即可)
3.①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
  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或“因为母亲埋葬在故乡,所以眷恋故乡”)
  ③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人以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
4.①热爱母亲。
  ②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
  ③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
  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
  ⑤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
  ⑥母亲去世,充满悲伤。
  ⑦怀念母亲。(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植入式广告是一种把产品植入到电视节目、电影等媒介产品当中以示宣传的广告形式。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植入的载体,只不过不同的广告载体价值不同,价值较大的载体莫过于大众媒体。春晚则是最佳的载体,因为它聚焦了全国十多忆人民和无数海外华人的注意力。植入式广告与常规广告的区别是它不在广告时段和广告空间出现,而且让一般的大众难以一眼就识别出它就是一则广告。“最不像广告的广告才是真正的广告”,这里面的悖论有点像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植入式广告的成功就在于对这一哲理的巧妙运用。
植入式广告从一诞生就受到诸多指责,中国传媒界就不承认它,所以才有了央视时喜晚节目中有广告这一事实的否认;其实,植入式广告不但是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媒发展的需要。在媒介产品中植入广告,首先是媒介产品本身的需求。春晓的节目本身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现实中我们的确用“国窖”送礼,喝“汇源”果汁,通过“中国移动”发短信。把这种广告植入节目,其宾也是反映社会真实,并未对节目自身的完整协调有损害。其次,观众免费欣赏了节目,理应买单。春晚的节目时间5小时,假设其中有10分钟的植入式广告,观众欣赏5小时节目的同时顺便看了10分钟植入式广告,媒介付出了劳动也领取了报酬,央视与观众之间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当然,如果观众愿意,也可以再看几个常规广告,这时才是为央视做贡献。
有人提倡节目付费制度,认为这样媒体可以靠无广告的节目赚钱,不用再受广告主的制约了。笔者认为这对于媒体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因为人们已习惯于免费欣赏节目,即使有人愿意付费,也毕竟是少数,结果只会令媒体入不敷出。大多数人就算知道自己在欣赏节目时为媒体赚了钱,被媒体剥削了,他们还是会继续看下去,这是为什幺呢?因为这些阅听行为与欣赏行为同时发生,他们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而且也得到了部分的回报——免费欣赏节目。推行节目付费制只能出现一个结果:媒体失去大众,而失去大众的媒体是没有多大广告价值的。
我们要做的是说服受众接受这种广告形式,并让受众理解这种厂告没有破坏节目的艺术性反而添加了真实性,且能 使他们继续免费欣赏节目。媒体要说服受众,先得说服我们自己——正视植入式广告;然后,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把植入式广告做得更好。广告必须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融为一体,才能被广泛接受;因此,广告必须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地安插在节目当中,与情节、人物有机结合。广告的悄悄出现会让人会心一笑,在人们沉浸于剧情时,广告信息潜入大脑;在他们准备购买时,又浮现眼前,影响其购买决策。
(选自莫梅锋《透析春节联欢晓会中的“植人式广告”》,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植A式广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植入式广告,就是把产品的品牌植入到电枧节目、电影等媒介产品当中,从而达到宣传目的的广告形式。
B.植入式广告不在广告时段和广告空间出现,有时大众难以一眼识别,是最不像广告的广告。
C.植入式广告是广告中最完善的形式,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巧妙运用。
D.植入式广告要想被受众接纳,安插于节目中时,必须与情节、人物有机结合,不露痕迹。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用“国窖”送礼,喝“汇源”果汁,通过“中国移动”发短信,这些广告都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又没有损害节目的完整协调。
B.作为受众不应该支持植入式广告,因为在欣赏节目时媒体赚了钱,自己间接地被媒体剥削,被央视剥削。
C.植入式广告是媒介产品本身的需求,节目制作也是一种劳动,同样需要获得经济报酬,如此媒体才能运行。
D.媒体要想使植入式广告被大众接受,必须将这种广告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完美融为一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目付费制度对于媒体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愿意付费的人毕竟少数,会令媒体入不敷出,推行时可能会失去大众。
B.植入式广告是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发展的趋势,也是传媒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C.聚焦十几亿人注意力的春晚是最佳植入式广告的载体,但是,媒体先要说服受众,然后说服我们自己。
D.植入式广告以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为好,悄悄出现会让人会心一笑,在人们准备购买物品时,能影响其决策。


参考答案:
小题1:C。“是广告最完善的形式”系无中生有。
小题2:B。不合文意。
小题3:D。A项“可能会”不是作者的观点,文中说“只会出现一个结果”;B项“经济发展的必然”系无中生有;C项“媒体先要说服受众,然后说服我们自己”顺序颠倒。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