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A.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是和谐哲学,因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而道恰恰是最高的和谐体。 B.与有上而无下或有下而无上是不能成立的一样,以为有阴而无阳或有阳而无阴,那就很难认识事物的同有属性了。 C.“冲气以为和”的“和”,是指对立面的矛盾、斗争作为一种机制作用于事物,从而达到对立面之间全面的协调、平衡、和谐。 D.道家以外的先秦诸子也多以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论述的中心,可见“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应先在文本中筛选出有关老子“和”的思想的解说文字,然后将之同各选项文字逐一对照,以辨识其正误。题中,B项说明的是“常态”与“认识常态”的意义,并不是老子“和”的思想。C项说明的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别,也不是老子“和”的思想。D项说明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同样不是老子“和”的思想。
小题2: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其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对立面之间“全面”的协调、平衡、和谐,应当为“某种程度的”。
小题3: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其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原文是“不能把矛盾双方的斗争比较缓和、统一体相对平衡的状态叫做和谐”而此项却说“即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比较缓和……”,变原文否定判断为肯定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附加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
展现了‘“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
B.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带刚的梅、抑郁的瑞珏、贤惠的呜风等三位女性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作者通过对她们悲惨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钔的迫害。
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成功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的形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表现了他极度困惑、痛苦的灵魂搏斗。
D.《呐喊》中多数作品的主人公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E.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仍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一个“硬汉子”。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棋圣
韦延才
黄小奇那次回乡,算是衣锦荣归,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上戴着棋圣的光环。但小镇信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
黄小奇是回家把父母接走的。这次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黄小奇就在小镇上多逗留了几天,拜拜亲戚,访访朋友。黄歌儒是黄小奇一定要拜访的人,他是黄小奇儿时最好的朋友和棋友。
黄歌儒在小镇上棋艺可算一流,没几人能敌得了他。故友相逢,自然少不了要切磋一番。对于黄小奇来说,黄歌儒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小时候,他们棋盘上往往不分伯仲。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故不敢掉以轻心,一开始就下得小心翼翼。
黄小奇的心情却没放在下棋上,他只想叙叙旧,回忆回忆童年的那些美好时光。
“看你还往哪走?”黄歌儒又下了一颗棋子,说。
那天,黄小奇和黄歌儒连下三盘,各胜一盘一和棋。其实黄歌儒根本不是黄小奇的对手。过手几招黄小奇就发现黄歌儒的技艺与十几年前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黄小奇就不动声色地让着他。
回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怎么帮他呢?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想来想去,黄小奇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黄小奇很不服气地来到黄歌儒家里,要和黄歌儒再次挑战。黄歌儒是很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手了,马上摆上了棋子。下子前,黄小奇忽然说:“今天我们要玩就玩个痛快,输一盘10个大洋。”黄歌儒以为黄小奇在开玩笑,笑着道:“好啊。”
这一次,他们在棋盘上杀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收盘时,黄小奇竟输掉了100个大洋。黄小奇站起来,拿出一张银票,递给黄歌儒说:“这100个大洋就是你的了。”
黄歌儒连连摆手:“千万要不得,哥们这不是说着玩玩的吗。”
黄小奇认真道:“泼出去的水还收得回么?你如果不想让我陷入不诚不义之地,就把银票收下。”
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多年,一次,黄小奇参加完一个比赛回来,途经家乡的城市,便取道回小镇一看。
回到小镇,黄小奇直去镇尾找黄歌儒。来到黄歌儒家门前,只见房门紧闭,上面结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一派破落的景象。
是不是黄歌儒拿着他输的100个大洋在他处起家了?黄小奇一边心里生出这样的想法,一边去询问小镇上的人。
物是人非,小镇上很多人不认识黄小奇。一位中年妇女告诉黄小奇,多年前小镇上出了一个棋圣,一次,棋圣到镇上与黄歌儒对弈了一天一夜,结果棋圣败给了黄歌儒,还输给了黄歌儒100个大洋。
“那他拿这100个大洋干吗去了?”黄小奇问。
“赌输了,”中年妇女接着说:“那个棋圣走后,黄歌儒才知道被他打输的人就是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棋圣。从那次的对弈中,黄歌儒看到了发财的路儿,你想想,棋圣都败在了他的手上,还有谁敌得过他呢?于是他就以一个大洋一盘棋和人下棋,起先还赢了一些。”
“后来呢?”
“后来黄歌儒遇上了高手,老是输,不说那100个大洋,连老婆也输掉了。”
“他就不知道收手么?”
“他总是不死心,因为他打败过棋圣。”
“那现在他在哪?”
“也不知到底在哪,有人说在城里看到过他和人赌棋,赌得只剩了一条裤衩。”
“哦。”黄小奇神情沮丧,默默地走出了小镇。
黄小奇从小镇回来,就把那个代表他棋艺最高荣耀的棋圣奖杯摔了个稀巴烂,从此,他就淡出了棋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仙逝。
黄小奇的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的时候,才意外地知道他就是那个曾经名赫一时的棋圣。
(选自《青年博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歌儒与黄小奇对弈时下得小心翼翼,因为两人小时候棋艺不分伯仲,而且他知道现在的黄小奇头上还有棋圣的光环。
B.黄小奇在与黄歌儒对弈时,他并没有把心思都放在棋盘上,这是因为他这次来是为了叙叙友情,谁胜谁负不是下棋的目的。
C.黄小奇第二天再去找黄歌儒下棋,故意以赌的方式输了100个大洋,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朋友,但没想好心办了坏事。
D.黄歌儒知道了自己战胜的黄小奇是棋圣后,心境于是发生了变化,他到处找人赌棋,结果屡战屡败,最后连老婆都赌输了。
E.小说讲述了棋圣黄小奇本想帮助好友黄歌儒,最后却导致好友因赌惨败的故事,这使我们对“好心”与“名利”有了新的认识。
小题2:请以时间为序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
小题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语句,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6分)
小题4:黄歌儒的悲惨结局,有人说与黄小奇的“好心”有关,有人说是黄歌儒的“名利之心”使然。这两种观点你更赞同哪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E
小题2:①黄小奇衣锦荣归,故意输棋给好友黄歌儒; ②黄小奇再次回乡,知道了黄歌儒的结局 ③黄小奇从小镇归来,摔碎奖杯淡出棋界;④黄小奇仙逝后,他的后人才知道他曾是棋圣。
小题3:采用心理描写方法,表现了黄小奇目睹昔日好友生活艰辛,心里很难受,而直接帮他又恐伤好友自尊的矛盾心理,突出黄小奇珍视友情的特点,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4:
观点一:好心未必办好事。①黄小奇的一片“好心”,以赌的方式输给了黄歌儒100个大洋,这就误导了黄歌儒,使他认为自己连棋圣都能战胜,别人更不在话下,于是才错误地走上了赌棋这条“致富”之路,最后导致惨败的结局。 ②黄小奇自己也觉得愧对朋友而摔了棋圣的奖杯,这正表明了他的昔日“好心”没对好友实话实说,才促使好友败了也不死心,只因他打败过棋圣。
观点二:名利之心会害人。①黄歌儒知道自己打败了棋圣之后,他的自信心就无限膨胀,认为棋圣都败在他手下,他已无人可敌,而且与他人赌棋还可以发财,正是他的名利之心使他一败涂地。②黄小奇也觉得是名利之心驱使,好友才败得很惨,因此他摔了奖杯,看淡了名利,从此淡出了棋界。
本题解析:
小题1:B原因分析不全面,另一方面他发现黄歌儒的棋艺没多大长进。A黄歌儒此时还不知道黄小奇是棋圣。D起先还赢了一些,后来遇到了高手才败得连老婆都输掉了。
小题2:这是一道故事情节概括题,本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概括出四个情节。
小题3:这是一段人物描写中的心理刻画,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小题4:这是个拓展题,学生可以同意,也可以提反对意见。但无论如何,都要能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⑵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⑶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⑷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⑸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⑹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⑼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⑽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⑾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⑿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⒀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⒁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从第⑴段到第⑸段,作者是怎样运用记叙、议论与抒情表现手法的?(6分)
小题2:反问与反语是鲁迅杂文的常用的修辞方法,请在文中各举一例进行解说。(4分)
小题3:第⑹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是一个过渡句。请问鲁迅下面还有哪些话要说?(4分)
小题4: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其
中“真的猛士”与“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⑴段先记叙听到噩耗,后议论自己颇为怀疑;第⑵段记叙噩耗得到证实,其中渗透对段政府的无比愤怒之情;第⑶⑷两段记叙段政府与反动文人的诬蔑,其中包含着愤怒与痛斥之情;第⑸段直接抒发悲愤感情。
小题1:“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意思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根本不会在政府面前喋血,而不应该的事就偏偏发生了,作者借助反语抒发愤慨之情。“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之中的“伟绩”“武功”,反话正说,揭露中外杀人者的罪行。
小题1:既赞颂刘和珍等人的伟大壮举,又批评这类徒手请愿、作无谓牺牲行为;既指出这次牺牲行为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又抨击“中外的杀人者”镇压人民的罪行,还痛悼与怀念刘和珍等青年烈士。
小题1:“真的猛士”是指勇猛前进与斗争的革命者(1分),“苟活者”是指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2分)。这样写意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2分),给不同方面的人以激励与启发作用(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通读全文,边读边勾画有关情感的语句。然后一一分析概括。一项2分,给足6分为止。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修辞手法。注意边举例,边说明。其它说法言之有理即可,一项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通读第6段之后的内容,可得知,作者赞颂刘和珍。抨击“中外的杀人者。(每点1分,给足4分为止)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两类人的对比,升华了主题,激励与启发人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灵魂丑恶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克罗德的丑恶灵魂,突出表现在对爱斯梅拉达残酷迫害上。他看到她在广场上卖艺,立即为之神魂颠倒,决计不择手段地去占有她。街头劫持,塔楼强奸,无理诬陷,无所不用其极,企图迫使她就范。当他觉得无法使之屈服时,又利用宗教权威身份,把她送上绞刑架。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形象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