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一)
2017-09-24 06:19: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1分)
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
韦力递来的名片,有点儿像古代读书人的名帖,也是色泽淡黄,竖排的繁体字,标准的线装书样式,上面印着他的雅号:芷兰斋主。有一次,一位去他家做客的商人看到一屋子古书,惊讶之余,脱口而出:“你哪儿找来这么多烂纸?”韦力心有所感,将“烂纸”二字倒过来,把他的善本书室称作“芷兰斋”。“多有意思啊,我眼中的芳草,别人眼中的烂纸。”韦力说罢,淡定一笑。
在收藏界,韦力被公认为“中国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今年6月,国家图书馆举办“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近400件展品中仅有一部来自民间,即韦力所藏的辽刻本《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1994年,这件绝无仅有的“辽藏”从一个“红卫兵”手中流出,价格很快被抬到30万元。就在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们还在研讨“要不要追加预算”时,韦力举起了竞价牌。?
如今,这件珍品被小心翼翼地存放在天津郊外“西苑书楼”里。据一位有幸参观过书楼的学者描述,这位“藏书爱好者”所藏“古籍逾百架,唐、五代、宋、辽、金之所藏皆有可称道者,另有明刊本千余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数架……皆按经、史、子、集排序,再结合年代、版本分类收藏。”
就韦力而言,雅好收藏是一种天性。自儿时起,他就热衷于搜集“烟标”“粮票”。十多岁的时候,他偶然在一张旧报上读到郑振铎1950年去香港收购旧书的报道,由此引发了对古书的兴趣。但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古书收藏只是个别“高级官员”的专属,少年韦力没有接触古本的机会。
直到1981年,还在上中学的韦力攒了80元买了一套古书,那是一部以五色印刷的武英殿版的《古文渊鉴》。“我一下子就被那种美震撼了,才发现原来古书并不都是泛黄卷边。”后来,在天津一位老先生的引导下,韦力开始系统研读经史子集和藏书史,慢慢从中体悟到古书“回味无穷”的妙处。
1988年,中文系毕业的韦力在一家三资企业中担任中外双方代表,月薪3800美元。凭借这个在当时“天文数字般的收入”,韦力找到许多文革后被退还旧物的家庭,成批地收集古书。
因为“千金散尽为收书”,韦力常以“聚书好货,均为一贪”自嘲。唐代的柳宗元在《蝜蝂传》里提到蝜蝂这种奇怪的小虫,在路上看见任何东西,都想要背在身上,弄得自己越来越累。韦力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好负物”的小虫。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爱书也只是贪多务得之欲,跟别人爱钱没有什么分别。”韦力摆摆手说道。时至今日,他每年仍然要花费数百万元收购善本。但在收藏圈,人人都知道“韦力只进不出”。
不卖书不是清高,只是对自己心性的控制。”在这个成功的商人看来,人生在世,“为稻粱谋”而做的事太多,因此务求在自己的书楼中留一方净土。
为了追寻古代藏书家们的余痕,韦力曾用5年的时间,走遍了大江南北所有古书中曾有记载的书楼,结果却让他失落——大约一半的书楼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也境况堪忧,乾嘉时期最大藏书家黄丕烈的书楼被划在苏州丝绸厂内,曾被列为吴兴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密韵楼原址上开了一家按摩院,还有许多书楼成了政府机关办公之所……
在后来的著作《书楼寻踪》里,韦力感慨道:“藏书多年,个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当夜深人静时,偶翻旧籍,卷首所钤累累藏印,皆无言地叙述着本书的传承命运,讲述着一位位藏书家辛苦收藏、有聚亦有散的悲欢故事……”
韦力也曾因此“想到百年之后,自己毕生所藏古书的归宿”,并一度“觉得悲凉”。但最终他还是摆脱了古代藏书家们“世守沉编”的情结。他钟爱一枚刻有“韦力暂得”的印章,却始终不愿往藏书上印。因为“书藏得越多,越发觉得自己‘不够格’。”
“古书已历千年,人生不满百岁,珍籍终会离我而去。”韦力平静地说,“说到底,我只是历史流转中的一环。”
小题1:“不卖书不是清高,只是对自己心性的控制”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小题2:文章中那些情节能够体现韦力“自己就是一只‘好负物’的小虫”?请分条陈述。(6分)
小题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韦力的?分别突出了韦力的什么特点?(6分)
小题4: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1994年,一件“辽藏”从一个“红卫兵”手中流出,价格很快被抬到30万元,韦力与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们精心研究,将其买入国内。
B.文章开头介绍韦力的名片犹如古人的名帖,“色泽淡黄,竖排的繁体字,标准的线装书样式”,暗示与折射出其对古籍的热爱。
C.韦力常以“聚书好货,均为一贪”自嘲,同时他以“好负物”的小虫自喻,认为因“为稻粱谋”的缘故,务求在自己的书楼中留一方净土。
D.雅好收藏是一种天性,十几岁时,韦力就效仿郑振铎上世纪50年代去香港收购旧书,大胆投入到古书收藏行列,并崭露头角。

E.文章收束段描写韦力对收藏的感悟,既浑圆首尾,升华主题,又表现其豁达、达观和富有思想的特点。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艺低龄化:幼小心灵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暑假期间,中小学生成“上班”族已司空见惯。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也正连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不同的是,中小学生上的“班”走多是文化课培训班,而这些小家伙们上的多是舞蹈.器乐、美术等艺术类培训班。学艺低龄化渐成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儿童幼小的一心是能否承受艺术之重
学艺低龄化
8月7日上午,从银川市青少年宫的舞蹈教室里传出熟悉的音乐:“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在这音乐声中,4岁的小女孩李佳琪尘在地上,两腿劈开成一条践,努着小嘴,上身用力往下弯。和她一起练功的还有40多个同她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们都在音乐声中做着同一个动作。
据了解,这30多个小女孩的年龄大多是4—5岁,其中最小的还不到4岁。她们每天要上一个半小时的课,这样的培训要持续30天,直到幼儿园开学。
葛黎平在银川市青少年宫当了十多年的绘画老师.说起参加培训班学员的构成,她深有感触:“十多年前,来学画画的孩子最小的才6岁,而现在来培训的小孩大部分都是6岁多一点-还有很多家长甚至把3岁的孩子送来学画,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低龄学艺:素质教育还是“晋升”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对待低龄学艺的问题上,家长的潜在动机各有不同。尽管很多家长把学艺作为培养孩子素质的一种方式,但是急功近利,互相攀比的心态仍存在于一些家长身上。
“学习舞蹈可以培养孩子高雅的气质,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完美身材。而且孩子本身就对跳舞特别感兴趣,回家以后还自己在屋里练功。”4岁小女骇李美涵的妈妈看着女儿一板一眼的动作,高兴地说。
李佳琪的奶奶站在玻璃窗边专心的看着小孙女练功。“放假孩子在家也没事做,就把她送来学学,没想到她还挺喜欢的,每天不到上课时间就催我走。而且这里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孩子也不会孤单。”
在青少年宫舞蹈教室外面,一位家长正准备给4岁的孩子报名学习舞蹈。她说,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如果不从小培养一技之长,日后孩子在同龄人中就会处于劣势。而且这么多小孩都来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践上。当记者问起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时,这位家长表示,兴趣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还有些家长受社会上不良导向的影响,一味追求低龄化,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少年”。
葛黎平老师就见过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3岁多一点就将其送到美术培训班学习国画。葛老师说,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艺术培训越早越好,“一招先,吃遍天。”除此之外,4岁就会唱京剧、6岁就能登台表演街舞、上幼儿园就会打架子鼓,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选秀节日造就的小童星让人羡慕不已。一些家长一旦发现自家的孩子对声音和颜色显示出浓厚兴趣,就认为孩子天赋异禀,很早就把他们送到艺术培训机构去学习。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记者在银川市青少年宫舞蹈教室看到,40多个孩子排成四行,在老师的示范下同时做后弯腰的动作,有些孩子开始时还能很认真的完成,但是过几分钟后她们就开始不耐烦了。有的悄悄溜过去扯旁边小孩的裙子,有的站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干脆趴在地上不动了。
教舞蹈的杨老师说,很多孩子刚开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是练习一套就厌倦了。由于孩子的年龄都在3—6岁,理解能力差,往往是一个动作说好几遍才能听懂;而如果每次都说,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因此,她尽量调整上课的节奏以免让孩子失去兴趣。
相关研究显示,4岁是一个孩子发育的关键时期,音乐、舞蹈、美术等都是开发几重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途径和工具。而用好这些工具的前提就是孩子本身要对此感兴趣,愿意学。如果一味地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逼迫他们学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事实说话。用理论说话,用理论研究为指导,认为对于低龄儿童学艺,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B.记者通过现场采访,用列数字、对比等方法,说明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C.文中说时下各种各样的少儿节目也误导了一些家长,对少儿学艺低龄化的现象起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
D.很多孩子很快厌倦学艺,舞蹈老师认为根本原因是一个动作每次都说好几遍,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挫败感。

E.记者认为家长都应该在孩子4岁时让其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等,以开发儿童智力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2.第二部分画横线的句子“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反而会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在本部分中起什么作用?(6分)
3.统观全文,概括少儿学艺低龄化的原因。(6分)
4.就本文的少儿学艺低龄化现象,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提几点合理化建议。(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1)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2)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3)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荫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节日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4)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娘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旦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6)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7)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样的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8)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色,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9)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0)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如何理解“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2:文章围绕“岁月河流上的码头”展开叙述,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华夏民俗节日“丰厚的内涵”。(6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道:“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请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谈谈你对传统节日的看法。(6分)



4、阅读题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动。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为我们究竟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久的观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随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一神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用了很大的铁栏杆,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子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东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艺术了不起的地方,很传神,他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颤。
C.世界万物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观念。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出他对人生的感动。
小题2: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6分)
小题4: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话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隐藏的食谱”。
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D.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社会交往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