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6:21: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 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汪琬曰:方胜国之末,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駉与佥事公三人,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欲疏于朝,不果。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翁君汉津云。?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暑则酷日中。暴:暴露
B.大帅天一甚急。购:悬赏
C.天表往收其尸,之。瘗:埋葬
D.天一为辨疏赍:呈递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江天一“立品者”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②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③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④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⑤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
⑥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天一贫而好学、少有品节,得到了前朝歙县县令傅岩的赏识,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他总是被选拔为第一名。三十六岁时,补为一名生员。
B.江天一虽然凭借文人身份而出名,却沉着持重、足智多谋。他英勇抗击盗匪,在同郡佥事金声的部下发生叛乱,徽州人非常震惧之时,被金声委以重任。
C.江天一生死关头知事明理、豪侠仗义。囚禁期间,他碰到同案在系的好友金声,虽有解脱的机会却坚决与朋友共存亡。
D.作者以“好奇尚气”评价江天一,文中江天一请许多名士写诗文来表彰为救婆婆而割下自己肝脏的淮安民妇一事,正是这种性格的具体体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
(2)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
(“遽、属、遂”各1分,“于天表”、 “我江天一也”句式各1分。)
(2)到那里后,江天一多次高呼“高皇帝”,向南面拜了两次,拜完,坐下来受刑。
(“既、再、讫”各1分,“高皇帝者三”、“南向”句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暴,曝晒。
点评:对文言实词的复习,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考题取自课外,但考点均在课内。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只有通过自己独立地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才能从中真正掌握必备的知识,形成可靠的阅读能力。这一过程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要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尤其是要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做必要地归纳整理,以便更好地全面掌握。
小题1:试题分析:②③是其军事方面的才能,这样就已排除了ABC三项。⑤是陈述其客观经历。
点评:筛选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我们先要弄清“立品者”的内涵,再对照这一概括性论断去分析题面的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选择。
小题1:试题分析:张冠李戴,“同郡佥事金声的部下发生叛乱”错,是左良玉的部下发生叛乱。
点评:概括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谈及的事件或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历年高考要求概括、分析的内容大多在论点的某个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事发生的原因或发展导致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建立整体的阅读观,分析问题时要整体把握,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做到:读有序,想有据,析有理,选有联。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句,遽,立即。属,同“嘱”,嘱托。“于天表”状语后置。“我江天一也”,判断句。第二句,既,完了,已经,此可译为……后。再,两次。讫,完。“大呼高皇帝者三”数量词后置,三,多次。“南向再拜讫”,宾语前置。
点评:文言文翻译必须要求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只对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句子,才酌情采用意译。这样,实现译文“信”“达”“雅”也就完全可能。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学书。稹九岁能属文。十五岁两经擢第。二十四调判入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元和元年四月也。制下,除右拾遗。稹性锋锐,见事风生。既居谏垣,不欲碌碌,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封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于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宿敷水驿,内官刘士元后至,争厅。士元怒,排其户,稹袜而走厅后。士元追之,后以箠击稹伤面。执政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既以俊爽不容于朝,流放荆蛮者仅十年。俄而白居易亦贬江州司马。虽通、江悬邈,而二人来往赠答,凡所为诗,有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江南人士,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观其流离放逐之意,靡不凄婉。穆宗皇帝在东宫,有妃嫔左右尝诵稹歌诗以为乐曲者,知稹所为,尝称其善,宫中呼为元才子。荆南监军崔潭峻甚礼接稹,不以掾吏遇之,常征其诗什讽诵之。长庆初,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辞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鄙之,然辞诰所出,夐然与古为侔,遂盛传于代,由是极承恩顾。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执政有与砺厚者恶之?恶:厌恶。
B.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摄:拘捕。
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讽:嘲讽。
D.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鄙之?鄙:轻视。
小题2:以下句子中,分别表现元稹性锋锐、有才名的一组是
A.即日上疏论谏职?二十八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B.稹并劾奏于法?里巷相传,为之纸贵
执政以稹少年后辈,务作威福?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
D.既以俊爽不容于朝?宫中呼为元才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稹作为谏官尽职尽责。议论西北边防事务等朝廷大事,皇上召见他并询问治理策略,可又忌恨他,贬他出京,让他作了河南县尉。
B.元稹先后弹劾过违规擅自收税的节度使、杖毙县令的观察使、违制让丧柩停放邮舍的节度使,还让做违法事的河南尹停止处理政务。
C.元稹和白居易友善,都善于作诗,时称“元、白”;二人遭贬后经常互赠诗作,唱和应答,其流离放逐之情,很是凄婉。
D.唐穆宗很欣赏元稹的诗作,看到他的连昌宫辞等百余篇,非常高兴,当天就调任他作祠部郎中、知制诰;元稹也不负圣望,辞诰盛传于当时。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势张  ? ?:更加
B.?南北百里,东西一     ?:房舍,房屋
C.?其庐之西南为亭      ?:就,就着
D.?有风飒然至者,王襟当之 ? ?:敞开
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其所以快哉者也?阿母汝求
B.?昼则舟楫出没于前??其孰能讥之乎
C.而况濯长江之清流? 飘飘如遗世独立?
D.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A
4.示例:人活于世,倘若心情不舒不畅,到哪里地方会没有忧愁呢?倘若心里坦荡安泰,不因客观环境而影响自己的精神。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佑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与之交亟:经常
B.遂之荣谢:感谢
C.官不能堪:忍受
D.予之适越潘子时过:拜访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
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文章对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人都是优秀人才,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想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4分)
译:?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4分)
译:?
(3)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1)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手”“ 箧”“ 发”各1分。句意1分。)
(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其”“鬻”“坐”各1分。句意1分。)
(3)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方”“属”“延”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谢:拒绝。
小题2:①说的是吴、潘二人,与庄氏无关③浙人获得满足未告发庄氏⑥是结果。
小题3:吴炎、潘柽章二人未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经常和他们交往。
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辩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庭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其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解脱,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
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正确意思是(   )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啊。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都是它用兵的效果啊。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六国的先后破灭,在作者看来都是自身“赂秦”的恶果。
B.“燕虽小国而后亡”,原因是采用了与秦相抗的策略。
C.李牧“以谗诛”才导致赵国灭亡。
D.“向使三国”中的“三国”是指齐、燕、赵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和秦国相抗,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B
4.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人不归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名将李牧等还在领兵打仗,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如果跟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