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也卒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8~l1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衰,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设毡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设(bì):不正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焦解衣危论?危:正直? C.此理而谕之也?谕:使……明白
B.致君之道尽于此矣?致:达到? D.周衰,游说炽于列国?炽:兴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理谕之,……隐讽之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祸之不解
B.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竭病
C.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自是世有其人
秦王恐其破璧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同君纳涑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作者在文末表示,自己将学习龙逢、比干的忠心,学习苏秦、张仪的游说方法,用以进谏时取法。
D.本文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11.用斜线(/)给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小题4: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小题5: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
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选自《魏书》有删节)【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年:收成
C.出仓谷以禀之 禀:供给
D.自宰司之被戮辱 戮:处死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②越国以鄙远。
B.①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①今国家迁都于邺。②其制稍异于前。
D.①浩怒,取而焚之。②吾尝跂而望矣。
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 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3分)
(2)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3分)
(3)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4分)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5、阅读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B.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胜利
C.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D.适足以累之也——累,劳累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然后取而用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且与修注如何——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