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空气罐头”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着旅游营销的重任,出售“空气罐头”旨在吸引更多的人去当地旅游。 B.无形的空气摇身成为有形的商品,我们除了赞叹商家的精明,更应该感叹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 C.空气本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今我们却要花钱享受,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D.作为国人,要读懂“空气罐头”的隐喻,它不应该只是商业噱头,更应成为“治污护绿”的助推剂。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人类应自我反省,下定决心保护好生存环境,治理污染,让“空气罐头”彻底消失。(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小题1:“空气罐头”背后真正含义是人对新鲜空气的渴望和向往,其实是对现实空气污染的控诉和不满,是对环境污染的担忧。
小题2:A“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着旅游营销的重任”错,“杜尚首创的空气罐头是种诗意的艺术,象征着空气无所不在,艺术也无所不在”。
小题3: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旨的题目上,本题的答案区间在最后两段,由关键语句——“空气罐头”背后真正含义是人对新鲜空气的渴望和向往,其实是对现实空气污染的控诉和不满,是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它在警告我们,人类对环境的掠夺超过了其承载力,珍惜环境,约束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否则,连免费的空气都需要付费,这是对人类的惩罚——可以得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这章节中,周鲂是如何巧施妙计,帮助东吴大破魏军并夺去曹休性命的?
参考答案:①周鲂诈施诡计,暗陈七事,引诱魏军深入。②周鲂断发以赚取曹休的信任。③反施反间计,离间曹休与贾逵的关系,削弱了魏兵的军力。④周鲂作前锋,将魏兵引入了东吴陆逊所设的埋伏圈。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能力,要结合典型的情节全面分析。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考查学生对名著描写的主要(精彩)场面的概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场面上的主要人物与情节,归纳出场面的气势或气氛。
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20分)
柔?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时,只见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的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致,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它们顺从着风力,像铺展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然后它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对芦苇更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它们早已荡然无存。当我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从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嘈杂的市声便隔在另一个世界里了。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心修行。她把家中收拾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了,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便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的——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则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富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我们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让我们直接地体验到生之规则,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小题1:“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一句中,“这一步”指什么?(3分)
小题2: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主要叙写了哪两个人物?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从全文来看,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是什么?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5: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一步”指拥有柔软姿态的芦花历经自然环境的磨砺后走向生命的终端(1分),新的芦花在新的地方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2分)
小题1:从色彩、形态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手法(1分),对暮秋芦苇作以细致的描写。“枯黄的枝条”、“银灰色的芦花”、“轻如蝉翼的分量”、“像铺展开的云层”等形象地写出了芦苇以柔软的姿态经历了自然风雨寒霜的磨砺后展现出生命的美丽(2分),表达了作者对芦苇崇敬赞美之情。(1分)
小题1:①文中叙写了“柔软形态”的出家妇人和过度透支年轻生命的师长形象。(1分)
②通过不求功利、低调处世、与世无争的“出家妇人”与当年“挥洒自如”而今瘫痪在床的“一位师长”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强化主题。(2分)
小题1: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是:人生要实现自己的追求必须遵循科学,顺应规律,适应自然,不能蛮干。(2分)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一方面与开头呼应,由芦苇入题,以芦苇收束,使文章结构谨严;(1分)另一方面又通过“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芦苇留给自己的启示,强化了本文的主旨。(2分)
小题1:(1)不同意。作者视角独特,没有去关注坚强的事物或事物的坚强面,而是独辟蹊径,以自己的意外发现及独特的人生体验,去感悟另外一种生存策略,揭示这种策略对人生、对自然的意义。作者强调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对规律的遵循,而不是说人生要软弱,所以并不消沉。(2)同意。围绕“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等角度谈,能自圆其说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观点1分,看法4分,能结合文章的内容自圆其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所有1600名学生当中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当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
经过3年的法律实践和民间行动,奥巴马决定适时参加选举政治,直至当选联邦参议员。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他在演讲中说:“在林肯呼吁结束分裂、团结一致的老议会前,美国人的希望和美国梦仍在继续。”
奥巴马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博得了黑人的好感,同时也博得了草根阶层的好感。在演说中,奥巴马发出变革的呼声:“我在学习华盛顿政治做派上投入时间不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华盛顿的做派必须变革。”他的参选演说获得了很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生逢其时,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战泥潭、经济停滞以及霸道刚愎、支持率极低的小布什总统,对政府和国会都十分失望,渴望改变现状;在美国人看来,奥巴马由白人祖父祖母抚养、又在亚洲短暂生活;在哈佛受精英教育,又回到非洲裔社区做基层工作,他的经历代表了美国一代的梦想。
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
许多人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希望,但奥巴马在记者会上说,美国正面临“历史性的危机”,“这场危机是长期形成的,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且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他补充说:“全面的复苏不可能马上出现。许多专家现在相信,我们明年可能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作。”
节选自《奥巴马传》
1.关于奥巴马的生活经历,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混血儿的身份,使奥巴马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干过不好的事。
B.奥巴马曾经在美国、印尼、肯尼亚生活过,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是他竞选的有利条件。
C.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后,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
D.奥巴马从基层工作做起,使他更深切地接触民众,关注民生。
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黑人总统,这表明黑人在美国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是民主政治进步的标志。
B.奥巴马坦率承认自己政治经验不足,但他发出的变革的呼声却打动了美国民众。
C.美国民众厌倦了伊拉克战争,且认为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经济停滞。
D.奥巴马出言谨慎,他认为自己执政后,经济仍会低迷一阵,但最终会好转。
3.奥巴马决定参加总统竞选时,借用林肯的政治符号遗产,用意是什么?(6分)
4.根据文意,概括奥巴马竞选获胜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B
2.A
3.为了博得黑人的好感,为了博得草根阶层的好感,为了获得一切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三点每点2分,若答成“为了竞选成功”只给1分。)
4.①美国民众渴望改变现实。
②奥巴马多元文化背景。
③奥巴马在哈佛受精英教育。
④奥巴马从底层作起的个人经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
本题解析:1.B 原文没有说明奥巴马曾在肯尼亚生活过,属于无中生有。
2.A 原文说“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改成“唯一”偷换概念。
3.体现了演讲的艺术。
4.归纳各段的主要信息,整合。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盯着雨靴的人
哲· 仁勤
多年以来,镇中学数学老师查戈德尔的梦想是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
一到雨天,他就会看到校长夫人,还有土产店老板巴拉丹的妻子,穿着锃亮的雨靴从屋里进进出出。雨靴是橘黄色的,靴口上印着漂亮的花纹,真是让人羡慕。每当看到她们穿雨靴,查戈德尔就瞧不起自己。他想,人家有好几双雨靴换着穿,我却连一双都没有。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双最普通的雨靴,就能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路了。再下雨时,也不会因为怕弄湿鞋子,而在泥泞里蹦来蹦去,找干地方了。他简直害怕下雨。每当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雨》这一课时,他就听不下去,总是悄悄溜掉。去年大旱,人们都在为田里的秧苗就要枯死而着急,他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舒坦。查戈德尔多年以来的梦想,就是不管什么颜色、什么质地,只要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便可。特别是中午那会儿,黑云密布,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水一样蔓延开来时,他的脸色也会跟黑云一样阴沉起来。他不知如何对付这难熬的雨天。学校大门口的地面,是条土路,雨天自然就和上稀泥了。他为此专门去找学校的后勤主任,提供解决的方案。
“抹上水泥或铺些煤灰吧。”
“好的,好的。我会向上面汇报的。”
唉,怎么说呢?这么多天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下雨就……特别是雨后的中午…… 又下雨了。这次查戈德尔不打怵了,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他穿着崭新的黑雨靴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看着他的新雨靴,指指点点的样子很让他开心。一声惊雷,查戈德尔从睡梦中惊醒。唉!又是雨,他没有忘记叹息。
查戈德尔所在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个代课的老头之外,就数他还没有雨靴。老头身体不好,老伴又常年卧病在床。如果这老头也穿上雨靴了,就只剩查戈德尔一个人没有雨靴了。查戈德尔真怕代课老头不知哪天穿着雨靴走进办公室。自从他那天听说老头已经向学校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他想,要是再不赶紧买一双雨靴的话,简直没法活下去了。
没过几天,学校放假了。对于查戈德尔来说似乎可以松口气,但是拥有一双雨靴的想法仍旧不分白昼黑夜地折磨着他。
学校快开学了。查戈德尔拮据的生活,这时也稍微宽裕了一点。他决定与妻子商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买一双雨靴吧。星期天下雨的话你穿,其他日子下雨,我穿。”两人就这样说好了。终于,这两个可怜的人拥有了一双属于他们自己的雨靴。
查戈德尔的老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妇女,找了份给人家看孩子的临时工作,自己还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从明年起就一个接着一个都要上小学了。
雨靴是买了,雨却没有下。一周以来,查戈德尔盼望着瓢泼大雨。他已等不及开学了。终于开学了。查戈德尔按捺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雨后穿雨靴上班的情景。可是老天爷偏偏跟他作对,每天都晴空万里,金灿灿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大地。
最终还是下雨了。这雨浇得查戈德尔心花怒放。
第二天,乌云散去,艳阳高照。查戈德尔穿上雨靴,急忙往学校走去。路上,与偶遇的同事攀谈起来。
“这雨下得真好!”
“就是,空气多清新。”
“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好处啊!”
说话间,查戈德尔不忘观察人们的眼神,他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自己脚上的变化。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已经穿上了雨靴。
这一瞬间,查戈德尔心里盘桓多日的苦闷连同刚才的那股喜悦心情,顿时化作泡影,思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空瘪了下来……(选自《意林》2011年第07期)
1.分析文中划线句表现了查戈德尔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插入查戈德尔穿新雨靴的梦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的版本将此文的题目定为“雨靴”,与“盯着雨靴的人”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立足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戈德尔好不容易穿上的雨靴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说明了什么?查戈德尔的这种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查戈德尔没有雨靴的自卑以及想买雨靴的急切心理。(意对即可)
2. 写出了查戈德尔对于新雨靴的渴盼;与下文真的穿了雨靴后没有人关注形成对比;使情节具有起伏感。(答出两点即可)
3. 以“雨靴”为题好。“雨靴”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线索设计了查戈德尔梦想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查戈德尔终于拥有了一双雨靴,查戈德尔穿上雨靴后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心里的失落等情节。以此为题不仅能突出线索,而且能向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以“盯着雨靴的人”为题好。首先,以此为题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盯着”二字生动的写出了人物对拥有雨靴的渴望、执着,而渴望度越高最终带来的心理落差也越大。其次,以此为题可以形成悬念,吸引读者主动去探究人物之所以“盯着”雨靴的原因。(意对即可)
4.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查戈德尔脚上的变化,这说明查戈德尔此前因为雨靴而产生的种种苦恼、自卑、煎熬的心理都只是作茧自缚,没有雨靴而低人一等,有了雨靴就会被别人另眼相看等等感觉都是自我臆断而产生的。生活中这样的心理是常见的。(举例大致符合“梦想拥有某一事物而轻易不可得,一旦得到却发现并没有受到别人更多的关注,一切只是自己主观意识作祟,最终心理更失落”的意思即可得分,写到“虚荣心”“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等意思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