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9-24 06:37: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酋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一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小题1: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试问谪仙何处?”这一句蕴含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②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了词人内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远山的秀美。(修辞结论1分,分析1分,答对两处即可评4分)
小题2:“谪仙”李白一生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却壮志未酬。词人借用典故和设问,抒发了自己虽心系边关,渴望收复失地,却在当时投降派掌权得势的情况下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愁恨苦闷以及想要摆脱愁恨苦闷而又不得的无可奈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并有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可评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的上片,采用于动写静手法。作者随步换形,边走边看。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实际上,采石矶最高处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实,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观感受加于客观物体之上。
小题2:“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李白曾为采石矶写下过著名诗篇,在人民口头还流传着许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骑鲸等: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计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但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寄黄几复①
(北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黄几复,诗人的故交,十年前与诗人在京城有聚。写此诗时,黄几复任职广东,诗人任职山东。②蕲:古同“祈”,祈求。三折肱:多次跌断胳膊,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
①下面对诗歌理解和赏读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即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因此请求鸿雁传书,鸿雁深为感动,答应帮忙。
B.颈联写友人身为官吏,却生活清贫,诗人希望他不要再受“三折肱”那样的磨难。
C.尾联想象友人虽身处恶劣的环境,却仍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不免有点感伤。
D.全诗意象丰富,多处用典,以故为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富有苍劲古朴的特点。
②北宋诗人张耒说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奇句”、你认为“奇”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A
②解释诗句。十年前,我们在京城沐浴春风,观赏桃李,举杯痛饮;十年后,我们漂泊江湖,独守孤灯,听夜雨敲窗。意象奇特。两句诗共有六组意象,且都是名词,自然勾画出两幅图画,前者是十年前京城相聚的欢乐情景,后者是分别后羁旅漂泊的孤独寂寞。
  手法奇特。前后两句诗构成对比,十年前的欢愉和十年后的孤独形成对比,这是一层;上句诗为暖色调,暗示京城之欢,下句诗为冷色调,明言江湖之凄,又形成一层对比;“一”和“多”再形成一层对比,极言相聚的欢愉之短暂,也极言思念的寂寞之漫长。
  用典奇特。“一杯酒”、“江湖”和“夜雨”均为用典,且都扣住“思念”,以故为新。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李商隐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另还有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典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两个曲牌,完成下列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小题1:请分析[端正好]一曲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3分)
答:??
小题2:[滚绣球]一曲中有三个“恨”字,请结合曲子内容,分别说说三个“恨”的含义(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参考答案:1、以深秋时节的寥落萧瑟的景物,真切地衬托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痛苦之情,组成黯然消魂的凄美意境。2、以“染”与“醉”通过拟人手法形象的传达出人物内心曲折而深情的悲秋而触发的苦恋情怀。
小题1:参考答案:一恨刚摆脱相思之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望马匹慢走,车儿紧随,以使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之情谁知。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何而“醉”?请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花态度: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2)“醉”指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怀秦髯
(宋)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①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②听晓莺。
注:①出自陆游《闲居自述》诗句“花如解语还多事“。②日边:指天子近旁或国都。
小题1:颔联中使用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小题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花迎人笑“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②”花如解语“化用典故,从借指人化为实指人,创造新的意境。③借景抒情,借春花烂漫来抒发人们愉悦的心情。(表现手法1分,分析2分,①、②、③三点答出一点即可)
小题2:“晚节渐于春事懒”表现诗人因年事渐高,游赏春日兴致不高“病躯却怕酒壶倾”写出诗人饮酒又为病体所限(分析2分),因此心情抑郁,伤感、颓唐、落寂。(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但不可轻轻放过“花如解语”这四个字。这不是俗草闲花,而是流光隘彩的天香国色。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诗人活用此典,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无边春草,新绿欲滴,放眼花卉,撩人欲醉,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然而诗人之意并不在此。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督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这句是从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句变化而出。文人墨客,总是好赏花,喜饮酒。赏花既已无意,饮酒又为病体所禁。“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心情的抑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所以前面对春事越夸张、越强调,在这里就越突出心情的落寞、消沉,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然而诗人眼前还不是一片灰色,他对人生还有着执着的企望、追求。这就是友谊。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