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指西汉时一个楼兰国王,他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小题1:本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妙处。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小题2: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无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面面,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再如: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产生对故乡亲人、春色的回忆与思念,但眼前既无春色,亲人更是遥不可见;戍边将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国奋战的,由此对战士们为国报忠的决心起到了极好的衬托作用。
本题解析:
小题1:既然是“塞下曲”,自然是表现戍守边关将士的诗作。首联和颔联写边塞五月仍寒的环境和伤春的悲壮气氛,颈联写将士戍边之艰苦卓绝,尾联表现誓死报国的壮士精神。将之整合,全诗所抒之情便可概括为:表现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小题2:鉴赏应从某一角度切入,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落实。该诗的景物描写、反衬手法、巧用典故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可选择体会或感受最深切,最能展现自己鉴赏水平的诗句进行赏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2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1、只缘身在此山中 2、吹尽狂沙始到金 3、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①,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②。
【注】①长安:这里借指被金人占据的北宋故都汴京。②鹧鸪:传说鹧鸪飞必往南,而不北往。
小题1: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3分)
小题2:“青山遮不住”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3分)
小题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②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③鹧鸪凄厉的叫声。
小题2:比喻(1分),“青山”比喻“敌人”或“险阻”或“南宋权贵的苟安思想”(2分)
小题3:①担忧百姓疾苦;②心系朝廷,主张抗金而困难重重的痛苦;(或壮志难酬的凄苦)③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④对不思复国,苟且偷安的南宋当局的担忧。(每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小题2:“青山遮不住”,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
小题3:此词发抒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小题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些什么特点?(4分)?
小题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小题2:
《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桃李笑”见出拟人,一二句乐景哀景形成对比,“佳节清明桃李笑”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野田荒冢只生愁”是哀景衬哀情(正衬)。
小题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典抒情手法,回答时先指出出处是《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再结合尾联解说(定向翻译),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答题一般是先概括,后分析,或先概述,后描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小题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高 , “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2分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
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 ,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
兴衰无常的感慨。2分
小题1:颔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2分)“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
小题1: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
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