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6:39: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①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①畎(quǎn),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碧澄的河 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二两句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留恋之情。(意对即可)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舴艋舟之小之轻来反衬愁之重之浓。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感旧歌者(元)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小题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分)
【小题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歌者或李龟年    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每空1分)
【小题2】杜诗:(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
戴诗:(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牡丹”“红豆”和“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2)借代,用“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评分标准:答出一种表现手法得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再得1分;两首诗中能各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得当的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又考查诗歌情感。形象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把握,“江南逢李龟年”中写的是“李龟年”,“感旧歌者”中说的是“歌者”,而诗句中又说到“无人知是李龟年”,可见“歌者”即“李龟年”。而诗歌的情感可以通过诗句来体会,一是诗中的“景”,二是诗中直接表达的情。第一首诗中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见当初的风光;第二首诗中说到“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可知今日的衰败。昔盛今衰之感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点明手法的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江南逢李龟年》,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上下合起来就构成鲜明的今昔对比;“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正好,而人却身世沉沦,乐景对人起到反衬的作用。《感旧歌者》中“牡丹”“红豆”“檀板”“朱丝”“锦色笺”,色彩艳丽,而人却已“头白”,色彩形成反差,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
2.“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拟青青河畔草
鲍令晖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①惭夜月,绀黛②羞春风。
【注】①鸣弦:指弹琴。②绀黛:指美女丹青色的秀眉。
(1)诗歌前四句中的叠词的含义各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6分)
?
?
?
?
(2)“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现了抒情女主人公的什么心情?(3分)
??
?
?
??


参考答案:(1)“袅袅”,指风摇动树木的样子;“蔼蔼”,树木茂盛的样子;“灼灼”,少女美貌的样子;“泠泠”,清冷的样子。诗歌开篇连用四个叠词,创造出一种绵密、浓郁的情感氛围,营造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意境。
(2)直抒胸臆。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离别的正确认识和对丈夫投军的悲伤之情。女主人公认为,人生中都有离别的时候,离别都有重新聚合的时候,但是悲伤的是丈夫早早地投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意对即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零落昆虫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是“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