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一)
A.埃瑟迪生物艺术实验,前期采用了兰迪提供的强韧的蛛丝纤维,成功获得了防子弹的目的。 B.子弹虽没穿透皮肤,但会损伤肌肉组织,所以人造皮肤还有许多值得期盼的研究成果。 C.兰迪和埃瑟迪有着相同的目标,都是希望人类皮肤免受伤害,甚至能保护人的生命。 D.兰迪和埃瑟迪采用让皮肤细胞在蛛网结构中获得新生的方法,也被德国科学家温特用基本类似的方法加以印证,给了兰迪希望。 |
2、阅读题 千百户制度,是一种以千户、百户等官吏为主体的藏族基层管理制度。清雍正十年(1732年)夏,应西宁办事大臣达鼐奏请,西宁、四川、西藏派员勘定界址,三方交界之地的藏民七十九族之中近西宁者归西宁管辖,近西藏者暂隶西藏。在归西宁管辖的四十族之内,依据族人多寡,从本族豪酋之中委任土官,令其治理地方,管辖属民。“其族内人户,千户以上,设千户一员。百户以上,设百户一员。不及百户者,设百长一员……千百户之下,设散百长数名”。可见,“千户”、“百户”的称谓与他们当初所管辖的属民户数直接相关。这里提到的“百长”有两种:一是管辖属民不足百户的土官,《番例》称之为“管束部落之百长”;一是“散百长”,即并不具体管辖人户,而是置于千户或百户之下,协助其工作,《番例》称他们为“小百长”。《番例》还常常提到小头目、十家长等职称,并规定:“每十户设立头目一名”,若不遵行,千百户要受到处罚。顾名思义,“十家长”只是在十户左右的属民中产生影响。在《番例》各条款中,十家长和小头目从未被同时提及,二者所指很可能是同一职级,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番例》在量刑时,常常把十家长或小头目与平人相提并论,说明他们的地位与平人相差无几。《番例》在论及有关职权时,往往没有提到“散百长”或“小百长”,表明他们在诸多方面没有权威。这样,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是千百户中的主要人物。中央王朝通过千百户对藏族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
千百户的职位由中央政府分封,并依据其是否管束部落分级管理,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俱由兵部颁给号纸,准其世袭”。其世袭传承,无疑由西宁办事大臣呈报有关材料经朝廷审批,换取相应执据,完成权力交替。散百长“由西宁夷情衙门发给委牌”。由于他们不管束部落,其管理权限在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散百长职务不能世袭,因此西宁办事大臣衙门对其职务任命、人选变动有较大的自主权。其次,朝廷以会盟形式与千百户保持政治联系。史书记载,历史上清廷曾与藏族千百户实行会盟制,即一年会盟一次,三年后间年会盟一次。会盟是千百户责无旁贷的义务。清王朝通过会盟显示出对千百户的绝对领导和对藏区的严格管辖权。千百户的一般性违法行为与民同罪,当事人职级越高,罚服越重。根据管理权限,处分权应属清中央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根据《番例》规定,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均有权处理本部落内的诉讼。但司法管辖权却属于清王朝。千百户调处诉讼所依据的《番例》本身由代表清王朝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所颁行,作为司法和执法人员的千百户受清王朝的严格约束,其违规违法行为无一例外地受到处罚。所以,他们也仅仅是代表清王朝行使司法权。
(节选自何峰《从<番例>看藏族千百户制度》)
小题1:下列关于“千百户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千百户制度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应西宁办事大臣奏请,由中央设置的针对藏民的管理制度。
B.千百户制度以千户、百户等管理为主体,包括百长和散百长等官吏在内的藏族基层管理制度。
C.“千户”、“百户”的称谓与官吏当初所管辖的属民户数直接相关,而“散百长”则与管辖人户无关。
D.千百户中的主要官吏是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他们由中央政府分封官职并能世袭传承。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宁、四川和西藏交界处,有七十九族藏民,其中一半以上归属西宁,西宁率先采用了千百户制度。
B.千百户制度中,所有官吏职级的大小基本上是按照官吏人户的多少决定的,但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由中央政府分封。
C.千百户制度在管理上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最高的土官是千户,最低的是小头目或十家长,下级要服从上级。
D.小头目或十家长虽然属于管理者,但在许多方面没有权威,几乎等同于平人,尤其在量刑时,常常与平人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清王朝对千百户的分封与管理采用中央与地方结合的方式,高职级的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由兵部“颁给号纸”,而低职级的散百长可以由西宁夷情衙门任命。
B.一年一次或间年一次的会盟是朝廷与千百户保持政治联系的形式,也是千百户责无旁贷的义务;这种制度显示了清王朝对千百户绝对领导和对藏区的严格管辖。
C.清王朝在给予千百户权利与地位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着严格的管理,在管理上,清中央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具有处分权,千百户对于属户有处分权。
D.千百户在辖区内既是司法人员,也是执法人员,既是立法者,也是被监督者。他们立法的依据《番例》由代表清王朝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所颁行。
3、阅读题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时间与空间。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电车加足了速力前进,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地摇。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地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翠远烦恼地合上了眼。他如果打电话给她,她一定管不住她自己的声音,对他分外的(?),因为他是一个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的梦。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怜……”一个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吕宗桢到家正赶上吃晚饭。他一面吃一面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刚寄来的。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
“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
(张爱玲《封锁》节选)
小题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合适的词语是哪组(?)(3分)
A.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B.隔断突然热烈不可理喻
C.隔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D.切断突然热烈不近情理
小题2:“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时间与空间。”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仅做现实性陈述,说明封锁结束了。
B.照应前文,首尾呼应,使叙事集中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以陌生化来透视现实。
C.暗示生活从非常态回到了常态。
D.引起下文情节发展,同时照应下文“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小题3:“宗桢(?)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对这句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翠远这时已经识破了宗桢的逢场作戏,以为他没有一点真情。
B.翠远瞬间的激情已经消失,不再对宗桢有任何幻想和眷恋。
C.两人在封锁结束后,突然意识到事情的突兀和可笑,作为女性维护自身尊严的需要和害羞心理,于是决定将这件事忘掉。
D.封锁结束也是两人非正常情感发展的结束。
小题4:对于“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的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面前,翠远终于认识到两人情感的错位:自己的多情,宗桢的调情。
B.她明白他的意思了:作为有妇之夫,他不能陷她于世人不齿的境地,而应该将感情压抑埋藏。
C.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里,她和他突然发现了自身缺乏的许多东西,并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我,于是产生了恋情,但当这个空间消失了,这恋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D.体现了战乱浮世中生存的人们的无奈、无助和空虚的心情。
小题5: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山东乞丐的歌谣:“可怜可怜啊!一个人啊没钱!”有什么喻意,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并行并最终将这个歌谣当丧钟敲响,具有反讽意味。
B.乱世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非思想和精神,情感是奢侈的,思考是多余的。
C.对于穷困和无助,人们只做表层上的怜悯,有的也只是旁观者的冷漠和学舌。
D.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细长的脖子抻得像两条羊腿。
等学生们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抖抖索索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日久的缘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 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
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 1935.10.25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呀。”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的。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那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而叫的羊儿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紧一阵慢一阵打起了鼓。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已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一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至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来的同志手里接过一个大红纸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般的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两千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们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对环境的描写意在渲染小山村虽贫穷却充满温情的氛围,对狗娃肖像的描写意在表现孩子对知识的热切期盼。
B.老旺看到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这一细节写出了贫穷给老旺带来的痛苦。
C.老旺在墙洞里发现纸条的事情鼓舞了全村人,瓦村的所有家庭都有所行动,这表现村民们都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摆脱贫困的心理。
D.面对老旺送来的两千元钱,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此时矛盾的心情。
E.作者以曹老师的视角来表现老旺,又通过老旺的视角来描写曹老师。这种巧妙的构思使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同样丰满而感人。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老旺的主要性格特点?(6分)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交代了曹老师的身世经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本文三次出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的描写,这出于作者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文本对其作用进行探究。(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第一个梦想成真
朱苏力注
经历了长远的——时间和空间的,但更主要是心路的——跋涉,终于,你们来到了向往中的北大。我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欢迎你们,欢迎你们来到北大法学院,欢迎你们成为北大法律人!
北大是值得向往的,但她只是你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成真。如今,同学和邻居羡慕和赞许的目光已经远去;北京的第一场秋霜会平息你的兴奋和激动;而在这个人人“才华横溢”的校园,也不会给你留下太多自恋的空间。上课、占座、考试和“灌水”,教室、图书馆、农园和“一塔湖图”,将挤满你的日程。什么时候,美丽的未名湖会再一次听见你的足音?
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和上课。不要把学习仅仅当做一项任务,或是为了分数,为了满足人人会有的、无可指责的虚荣心而谋杀了你生活的快乐。学习,不要追求“刻苦”,而是要“发现你的热爱”;学习应当是从容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常态。而在北大,这是可能的。这里有许多智慧的老师,不仅有本校的,而且有外埠的;有许多精彩的讲座,不仅有法学的,还有其他专业的。当然,不会都好、事事令人满意;但无论如何,它都不会,也不应该,只是让你失望,你可以由此获得自信,促动你去创造。你还应当发现,周围的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你无法一一亲历却是你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一次远足也许会令你获得一位良友,即使不是终生的;一次交谈也许会让你进入一个只能在电视上或书本里接触的世界,即使某一天你必须离开。大学并不只是校园更大一点,同学更年长一点,老师学历更高一点。大学与中学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后者是标准化的,而前者是高度专业分工的;因此她更像一个小型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你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这对于学习法律尤为重要。不仅因为实践的法律总是需要各种知识,而且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比有很多不同,法律说到底是要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和解决大大小小的人际冲突。对于法律的知识和技能,首先是理解,然后要锻炼妥善应对人和事的能力。好律师、好法官的那个“好”字既不是文字的构建,也不全是个人的修行,它更多是在各种交往和事务处理中,逐渐磨炼出来的那种敏锐、犀利、干练和缜密,当然还包括一定程度的、要做成事不可缺少的融通之处。
这只能从社会交往中学。但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还是生活。你们当中很多人,特别是本科生,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目光中,如今第一次真正远离家门,要同这么多、将来还会更多的无亲无故的人打交道,这真的是非常艰难却是你必须迈出的一步。要学会相信别人,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竞争,也要学会协同;学会严格,也要学会宽容;学会坚持,也要学会妥协;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表达;学会默默恪守,也要学会分享心灵;学会在挫折中守护理想,在超越中留住平凡。而所有这些,只能靠你们独自摸索的“分寸”,别人很难教授。独生子女被父母和社会一直“关”在校园内,但实际上,大学并不只是一个灌输知识或创造知识的地方;今天的大学已不得不悄悄承担了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成了青年人进入现代社会生活之前的最后一个集训营。
不要以为这只是对你们个人生活幸福和职业成功的告诫,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正在转型发展中的社会的需要。仅仅是一般的、可文本化的知识或技能不足以组织一个我们愿意接受的现代社会,仅仅是父母或老师的告诫也不足以应对严酷有时甚至是险恶的生活世界。在书本之外、课堂之外,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法律人,需要其他许多东西,其中包括胸怀、视野、想象力、同情心等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你对于周围人的真诚关切,乃至对于整个中国和整个人类的关切。
最后的半句话并非夸张。因为,中国社会已经在市场经济和人员流动中日益整合了——你带着些许乡音的普通话就是一个标志;世界也已经在全球的贸易、交往甚至冲突中日益整合了——你床头的英文版《哈利波特》或你袋中的手机就是一个明证。
你们是幸运的,不只是因为你们来到了北大法学院,更因为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当然,仅仅幸运是不够的。即便今天进入北大,也并不意味着前程一定远大——如果你们太多关注了考试、分数、出国、考研、个人情感以及其他数不清的纠葛。
很有可能,你的才华、自信、经验以及其他许多东西都会在这里第一次受到挑战,高中或大学本科独孤求败的经验将在这里终结。你还会遇到许多同青春相伴的困惑、怀疑、挫折和痛苦,也许包括你的初恋,和更多的暗恋、失恋。但即使如此,有一点请记住,没有什么可能规定你的未来,最多只能算是“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我相信,在这里,你将度过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我祝福你们!(摘自《演讲与口才》)
注: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1.本文作者认为大学的性质是什么?这和蔡元培先生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
2.作者认为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和蔡元培先生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
3.文中的“当然还包括一定程度的、要做成事不可缺少的融通之处”,其中“融通”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
4.“第一个梦想成真”的含义是什么?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