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琴弦,
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
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结合标题及内容看,此诗并没有运用象征手法,而是借用独特、精美、多姿多彩的比喻意象来表现那种温柔、缠绵而又凄惋的情思。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①。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①沉浮:遗失。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小题1:颔联写“雨”却不着 “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颔联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雨。(2分)②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凸显下雨范围之广。(1分)③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凸显雨势之大。(1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描写技巧的赏析。若答动静结合或衬托的,可酌情给1-2分。)
小题2:①用典。(1分)②诗人借李安明、班超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赫的官位。(2分)③从全诗来看,这应是诗人的激愤之语,借此抒发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2分)(辨明手法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正确体会作者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先根据题目所说“写‘雨’却不着‘雨’字”的说法,指出颔联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雨,然后分析是怎样写雨的。从诗句中“见”字可知这是从视觉着笔来写;从诗句中“闻”(即听)字可知这是从听觉来写的。
小题2:解答此题,可从注释得出答案:注释②提到李安明,诗句又提到班超,可知是用典。然后再解释这两个典故的意思,根据全诗内容分析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注】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这是元好问借海棠花教育儿辈的一首诗。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意对即可)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的、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后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小题1】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2】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了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小题2】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既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出考查诗歌的形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说我宁 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从抒情手法来看,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