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面几首写到秋天的诗词,根据作者表达的情感色彩,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李清照的《声声慢》-杜甫的《登高》
B杜牧的《山行》-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声声慢》
C李清照的《声声慢》-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
D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声声慢》 -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上级决定把这次飞行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B.汉字的形义联系是相当复杂的,不认真探明它们之间的奥秘而仅就表面现象轻易作出判断,就难免产生望文生义的毛病。
C.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有知识、有能力、懂科学、会技术为标准选择自己的伴侣。
D.“心连心”艺术团在西北地区的巡回慰问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A.结构混乱,去掉“我们立刻产生”或“真是难以形容”。C.不合逻辑。前后不相称,不能形成一致性,应在“有知识”前加上“是否”。D.成分残缺。后一句缺少主语“群众”或“各界群众。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不超过100字)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在“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如果你是个“高碳”消费者,那就去世博园参观最酷的“零碳馆”吧!它没有空调但温度宜人,它不用耗电却熠熠生辉,它用饼干制作餐具,它用游戏输送理念。想做“低碳”潮人吗?想拥有第二张身份证吗?现在就出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如果在别里科夫坟前立一块墓碑,征求墓志铭,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设计。(5分).
要求:20字以内,至少一种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②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③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④永远睡着之后,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吧!
⑤对于一个热爱套子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躺在这更安全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扩展语句中的“拓展话题型”,这种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其形式是给定一个话题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想象,结合现实和理解,阐述观点,发表看法,去拓展话题。该题开放性、灵活性较大,考生可结合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深入思考别里科夫的形象,针对其一贯言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对偶、讳饰等修辞的运用和字数的限制。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拼爹游戏”肆意上演,教育公平被踩在脚下,大学精神被无情玷污,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B.“8.16”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全市各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们也要响应号召,鼎力相助。
C.吕晓萌前两次考试只考进前十名,心里很郁闷,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她终于力挽狂澜,考了全校第三名。
D.宁波的驴友在驱车穿越林地时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