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A.①而因其暇日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B.①凡图之所载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其为吾书其大概焉②持其踵为之泣 D.①乃为之书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C小题4:A
本题解析:小题1:A、地处、处于,B、给……看,D、协调、配合
小题2:趁着(B、“所”字结构/表被动,C、替/对,D、于是、就/表判断
小题3:③建园前的荒凉,⑤想象中的行为,⑥东园未来之情况
小题4:B发出可以改变环境感慨的是许子春。C原文意思是“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D作者并未亲到东园,只是根据一幅画而想象作文。
参考译文
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览玩。
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修一座拂云亭,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我们可以俯瞰池水;在水上我们可以泛著华丽的游船;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放出芳香,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阴影交迭。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跟踪鱼儿游动,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麼,(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麼(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
庐陵人欧阳修作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①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后汉书·卢坦传》
注:①弟:只,只管。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盍察之盍:通“盖”,大概
B.不若恣其不道恣:放纵
C.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乃:才
D.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诣:到,到……去
小题2: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②吾固宜先命有司。
③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④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
⑤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⑥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卢坦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问卢坦怎么办,卢坦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话后很惭愧。
B.赤县县尉被官署审查,皇帝派宦官去释放县尉,卢坦提出审察核实手续,皇帝后来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令。
C.皇帝认为官员进献家财就应宽恕他们,不能失信,卢坦劝谏皇帝不能因小信用而忽视大信用。
D.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交往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是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
译文:?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卢坦告诉县里百姓只管缴纳织品,不要考虑期限,违背期限不过是罚县令俸禄而已。 (5分)
(2)用来公布大信用的是赦令。现在这两个大臣违反诏令,陛下怎么能因小信用失去大信用呢!?
(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盍:何不。联系语境:“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可以推断出意思是为什么不。
小题2:②是皇帝的话;④是体察民情;运用排除法。
小题3:A项:“并问卢坦怎么办”错误。不是大将问怎么办,而是李复问。
小题4:得分点:(1)注意:谕(告诉)、顾(顾及、考虑)、输(缴纳)三字的考察。
(2)注意:所以(用来……的)、布(公布)、以(因)、信(信用)四字的落实。?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点评: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一定要有完成文言文试题的自信心。转变观念,增强信心。一些同学对文言文阅读存在畏难心理,总是认为自己不能读懂文言文材料,不能做对文言文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对近年来的文言文材料与试题进行一些研究、比较就会明白,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文言文阅读考查说到底还是考查浅易的文言文,内容不会很陌生,语言上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高中课本里所选文言文的难度。只要我们注重日常的训练和积累,调整好临场发挥的状态,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重视课本,夯实基础。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课本知识点的直接或间接迁移,课本上的文言文是高考考查的文言知识的载体。
本题难度:简单
3、填空题 下列句中加粗字词均有活用现象,解释其用法及词义。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火尚足以明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③侧,名词做状语,从旁边。
④见,动词活用为名词,看到的景物。
⑤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偏远的地方。
⑥幽暗昏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⑦谬,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弄错;名,名词做动词,说明白。
⑧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首难难:发难,起义
B.自矜功伐矜:夸耀
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师:学习
D.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罪:罪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C.五年卒亡其国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岂不谬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D.尚不觉寐而不自责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项王自度不能脱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罪,过错的意思
小题1:A.均为连词,译为“虽然”。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介词,译为“凭借”;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动词,译为“行”。C.五年卒亡其国:代词,作定语,译为“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译为“那些”。D.岂不谬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小题1:A.尺寸,在文中是数量极少的意思,现在是长度或分寸的意思。B.放逐义帝而自立,在文中是自立为王的意思;现在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C.经营,在文中是管理的意思,现在是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小题1:C为宾语前置。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背:背离。指放弃),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矜:自负,自夸。伐: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谓:以为),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营:谋划,治理),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亡: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乃:副词,竟然。引: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两千人论死,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有诏原之原:追究根源
B.郡人勒碑以颂勒:刻
C.故卒复唐嗣卒:最终
D.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2)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犯人不该死而处死他们,为什么呢?
(2)适逢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守卫逐渐松懈,就求笔写信,放进棉衣内
本题解析:
小题1:原:原谅,赦免
小题1:①子光所为,使狄仁杰免死,无忠直。④前刺使作为。⑥无平恕。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的理解。其中D阎立本没有推荐。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确定关键点:(1)固,至,致,何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2)为所结构,构,浸,弛,丐各一分,然后再整理成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他被小吏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见讯问,为他的才能惊异。后来升任大理丞,一年中决断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余人,当时人们称赞他公平宽恕。权善才,范怀义因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而犯罪,高宗下令杀他们。狄仁杰奏称他们不该被处死,皇帝生气的说:“这是使我成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杀了他们。”狄仁杰说:“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犯人不该死而处死他们,为什么呢?如今误伐一棵柏树而杀死两位臣子,后世人们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皇帝情绪平静了,于是免去了他们的死罪。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恩宠肆意妄为,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行,皇帝下诏原谅他。狄仁杰说:“陛下怜惜有罪的人,使原有的法律受损,我愿意先被贬斥,作为群臣的警示。”王本立抵偿其罪。狄仁杰出京担任宁州刺使,抚慰戎族部落,郡中百姓刻碑来赞颂他。当时越王兵败,余党两千多人该判死罪。狄仁杰上书说:“这些人都不是本性恶劣,只是受牵累犯了错。”皇帝下诏让他们全部戍守边塞。适逢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守卫逐渐松懈,就求笔写信,放进棉衣内, 对监狱吏说:“天气正热,请交给家中拆除棉絮。”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信诉冤,于是免于死罪。万岁通天年间,契丹攻陷冀州,狄仁杰被提拔担任魏州刺使。前任刺使惧怕敌人来到,驱谴百姓保卫城池,修缮守城器械。狄仁杰到任后说:“敌人在远处,为何自己先使百姓疲劳?万一敌人前来,我自己处理这件事,何必预先劳烦你们呢?”全部把百姓放回到田间,百姓为他建立祠堂。突厥入侵赵州,定州,当时百姓很多都被胁迫跟着做坏事,贼人离开后,百姓害怕被杀,都逃跑藏起来了。狄仁杰书说:“希望赦免河北百姓,都不问罪。”皇帝答应了。武则天想立三思为太子,拿这件事情问宰相,众人都不敢回答。狄仁杰说:“匈奴侵犯边境,陛下让武三思招募勇士,过了一个月还不到千人。庐陵王代替他,不足十天就五万人。如今要继承皇位,非庐陵王不可。”当初,李昭德多次请求迎还太子,但是武则天都不答应,唯有狄仁杰常以母子天性来劝说,所以最终恢复了唐朝继承人。武则天想要造大佛像,估计费用数百万钱。狄仁杰劝谏说:“物品不会从天而降,最终由土地产出。不损害百姓利益,又从哪里得到呢?已经耽误农时,是放弃根本。”武则天因此罢除了这次劳役。圣历三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