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4 07:18: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唐诗宋词,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②感谢诗歌。感谢它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走进唐诗宋词,就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A?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飘逸豪放的李白,? B?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 C?的李贺,? D?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 E?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林,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回多情的公子?
④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词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⑤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⑥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⑦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⑧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⑨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小题1:根据语境,将下列词语准确填入第②段方框处。(5分)
豪放旷达?沉郁顿挫?精巧艳丽?奇诡璀璨?古朴雄浑
A.
B.
C.
D.E、

小题2:从全文来看,题目“永远的唐诗宋词”中“永远”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写出下列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6分)
(1)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
(2)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小题4: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古朴雄浑B沉郁顿挫C奇诡璀璨D精巧艳丽E豪放旷达
小题1:①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②唐诗宋词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③对唐诗宋词内涵的解读让人常读常新,永无止境。(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或以上得4分)
小题1:(1)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一味贪图物质的享受,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3分)(2)指读唐诗首先要通过眼睛来看懂诗词内容,然后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作者的感受,再结合自己和作者的人生经历领悟诗词里的深刻精神。(3分)
小题1:①“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唐诗宋词的挚爱之情;②“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表达了作者对复杂喧嚣的现代社会的厌恶;③“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表达了对唐诗宋词所营造的古朴纯美世界的向往。(每句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语境以及作家的风格填空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后世乃能够超越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上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练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接受到传授,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常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它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是知识积累,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B.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
C.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练等有直接的影响。
D.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

小题2:请分点概括汉字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3分)
?
小题3:为什么说“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 A
小题2:①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②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③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④使中国文明既能一统,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每点1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3: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之一,对中华文化起着根本性的影响。将中国文字拼音化,实质上是去掉汉字的表意性,否定汉字,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文化。(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一大”不是“最大”。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原文第5段明确提到的“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前四段所谈到的“书法”“文学”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汉字对它们的影响。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小题3: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答题时,要首先将句子含义的解读落实为词语含义的解读,即抓住“文字拼音化”“刨”“文化的根”等三个词语,分别从原文中筛选出其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合并组织成答案。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作为理学家,朱熹一直闻名遐迩,他在儒士中的影响力一度仅次于孔孟,而且学说远播日韩,至今在海外仍有一定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其复杂的学说并没有多少人系统学习过,只知道“存天理,灭人欲”这句混账话是他说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压迫了多少人,造就了多少人性悲剧。显然,无论统治阶级如何宣传,“存天理,灭人欲”并没有深入人心。处于弱势地位的小民无力抗衡强大的国家机器,于是只能用类似谣言的传说去发泄他们的不满,道貌岸然的朱夫子便成了绯闻缠身的伪君子。
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
A.朱熹的作风问题
B.朱熹的学术研究
C.对朱熹理论的批判
D.朱熹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文段说老百姓对朱熹印象不是很好。进而在民间有各种的传说,从最后一句可知,下面的内容是说朱熹的绯闻。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他的民间传说,作风方面的问题。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节选)
魏书生,1950年出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由于受“文革”影响,他初中毕业即到农场劳动。1978年任中学教师,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现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①记者:您好像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书生:这是心里话。我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你说怎么办?我只好跟学生商量着教。在这种商量中,我感受到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默契、轻松和愉快。
  ②记者:在盘山三中任教半年后,您就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1979年3月就开始了第一轮教改实验,您成长的速度令人吃惊,这速度靠的是什么呢?
  魏书生:还是我带班带得好。我始终相信,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婆婆”服务的。语文教学“婆婆”多,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都可以指点语文教学。如果把各位“婆婆”的见解都拿来指导自己的话,那这堂课就彻底没法上了,而且肯定也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我当时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把学生当容器,你还得研究各种容器口径的大小,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我一开始教书,就想的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喜怒哀乐,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到最低点,非常融洽。因为总想着人家的接受能力,就教得比较轻松,而一旦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了,也就把“婆婆”们要求咱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所以我很快就取得了成绩。
③记者:您好像一直是个多重身份的人,职位不断提升,却一直坚持教课。大家感兴趣的是,您作为教育局长在中学任教,如何处理与那个学校校长的关系?人家怎么管理您?会不会感到不自在?
  魏书生:我1997年到教育局,同时还在原来的市实验中学教语文,每天一节课,当了6年局长,教了6年语文。我还是强调做事情,把课教了就完了。实验中学的校长原来就是我的副校长,我们处了20多年,非常好,像一个人一样。实验中学我那个班的学生去年毕业了。因为搬家,现在我在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教两个班的语文教材教法,一周四节课。1998年到2000年我在那儿当院长,现在我在那儿教课,职院院长也没什么想法呀,倒是找我商量工作更方便了。
④记者:您“出名”后经常去各地讲学开会,频繁的社会活动却一点也没影响您带班,不但从不请其他老师代课,而且班级秩序井然。于是就有人感到奇怪,觉得您真是挺“神”的,这种评价中多少还有点将信将疑的成分。
  魏书生:其实不奇怪也不“神”。当了主任后,又教课、又当班主任,使得我管理班级的时间少了。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与指导。很多人觉得我这种管班的方式比较新鲜,似乎没费多少劲儿,就使班级井井有条,学生学得高高兴兴,于是就成了先进典型。别人挺奇怪:你刚教了一年多书,劲从哪儿来?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都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总也没有管学生这个心态,而是为了学生好。到后来当了校长,包括现在这个活儿(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一条:不是管人家,而是为人家好。为人家好,人家就容易接受,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让每个人活得更好。
  ⑤记者:可是您实际上很成功,您肯定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和目标。您认为追求卓越和平常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魏书生:我还是强调高高兴兴地活着。因为人很渺小、生命很短暂,所以才应该格外地珍惜,活得快乐一点、有效一点、对别人有用一点。我没怎么想过追求卓越,就愿意多做事,高高兴兴地做事,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如此而已。人对着三个世界:外在的大世界、内在的自我世界,第三个就是本职工作。我的观点是,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当你全身心去做的时候,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工人做工,车零件,焊器物;农民种田,养鸡,养猪,养花,干进去,真的都是宏大的事情,就在于你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我说,人和工作之间有五种境界:一、无心无意,二、三心二意,三、半心半意,四、一心一意,五、舍身忘我。当你进入舍身忘我的境界,做这份平凡的工作时才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杯水一个世界,一滴水一个世界,一个水分子一个世界,这样你钻研起来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魏书生老师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
B.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婆婆”指的是学校领导和家长。
C.魏书生老师从当教师到后来当校长、当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为对方好。
D.魏书生老师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而提倡因材施教,不能进行灌输式教育。
E.记者认为魏书生老师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而魏书生老师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自己没有怎么想过追求卓越的理想。
2.本文是一篇访谈录,记者的提问、魏书生老师的回答,都讲明具体的时间、地点,请结合第②③两部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3.结合文本中魏书生老师的经历,谈谈他是如何达到“舍身忘我的境界”的?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参考答案:
1.A、B.
2.(1)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1分)写出魏书生老师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1分);(2)体现了魏书生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不管行政工作多忙,都坚持上课的良好品德和作风(2分)。
3.(1)魏书生老师认为人和工作之间有五种境界,“舍身忘我”是其中的最高境界。在管理上,他不论是当教师还是当领导,都是想着为人家好;工作上,他愿意多做事,高高兴兴地做事,全身心投入,而且在其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4分,管理和工作各2分)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上也应该快乐一点、有效一点,即使从事的是枯燥的学习或平凡的工作,也应当全身心投入,努力寻求其中的乐趣,力争进入舍身忘我的境界,踏踏实实地把学习或工作搞好。(2分)


本题解析:1. A.“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是体现了魏书生谦虚的品格。B.魏书生所说的“婆婆”指的是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等。
2.结合文本内容,根据新闻的文体特征分析解答。
3.文本从作为教师和一名教育管理者介绍了魏书生,解答时要从管理和工作各两方面考虑。能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舍身忘我的境界”的认识,回答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弗罗洛得知弗比斯将要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就身穿黑衣,跟踪这对年轻人,直到他们幽会的小旅店。他先是藏在阁楼里,然后手握着一把匕首破门而入,杀死了弗比斯。(《巴黎圣母院》)
B.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红楼梦》)
C.《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D.“好,你的“无抵抗主义”又来了。我想你不如规规矩矩地去做一个基督徒。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这段文字是觉慧怒责大哥觉新的话。因为和鸣凤在梅园互诉衷肠,觉慧遭爷爷斥责,又见大哥唯唯诺诺,劝他听爷爷的话,不禁愤愤地骂起来,好像要把他在祖父那里受到的气向觉新发泄。(《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甑家被烧毁 D.应是觉慧参加学生请愿活动被爷爷斥责。
C“凤雏”指庞统。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